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鏡拿着話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命途多舛的《花木蘭》終於上映了。
中國大陸比北美流媒體上線晚了一周多,盜版現象十分嚴重,票房也因此流失了不少。
但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
千萬別傳《花木蘭》的資源,省得浪費大家的時間。
可見這部片子在很多觀眾心裡是不咋地的。
豆瓣開分5.9,非常不客氣,甚至沒及格。
睡了一覺醒來,變4.9了,現在甚至又跌了點。
國外評價也非常普通,IMDB5.5。
但其實,說它爛,並不準確。
畢竟是國際頂尖製作團隊產出的作品,它的製作是在水平線之上的。
我認為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迷惑。
而且這種迷惑充斥在整部電影的方方面面。
看完之後觀眾不懂主創在想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麼拍,他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除了輸出了一位來自中國的迪士尼公主,我甚至不知道翻拍真人版的價值在哪裡。
天仙A起來確實沒別人啥事兒了
最直觀的迷惑體現在舞美和造型。
影片有大量挪用來的元素,去展現創作者想象里的古代中國。
比如讓北魏的花木蘭住進福建土樓。
北魏北魏,好歹是個中國北方政權,出現南方建築樣式就很離奇。
鄭佩佩扮演的媒婆家門口的對聯寫着: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
這句話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
這種挪用就像讓梅蘭芳唱rap一樣離譜。
又或者是在前殿溜達的後宮嬪妃。
稍有常識的觀眾都看得出,這在古代中國絕對是頭會被擰掉的操作。
還有這辣眼睛的妝容。
劉天仙還能勉強駕馭,可可愛愛的,但是對其他配角也太不友好了吧!
我以為搞花鈿、鵝黃的初衷還是為了美,把鄭佩佩畫成老妖婆是為哪般?
這個妝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以往好萊塢電影里的亞裔角色,沒一個能看清正經模樣的。
勉強辨認出來的發哥,
被拾掇得不成人形的楊紫瓊,
還有《加勒比海盜》里這位驚悚奶奶。
這些不講究的細節,往大了說是迪士尼太傲慢,不尊重中國傳統文化。
演員浮誇的造型設計,也無疑暴露了,在創作者心目中,對東方的想象十分扯淡。
但往小了說,這畢竟是一部面向全球觀眾的電影,沒有迎合中國觀眾的義務。
而且,客觀來講,《花木蘭》這個項目在進行概念設計的時候,也不得不考慮一些現實因素。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 迪士尼在劇本開發階段其實就請中國相關部門進行了審閱。
有關部門給出的建議則包括,不要把花木蘭的故事聚焦在某一特定朝代。
但這樣一來,就會給觀眾一種很錯亂的觀感。
如果是動畫片,ok,一句“古老的東方”就能概括背景,只引用中國元素即可,比如《功夫熊貓》。
但真人版,尤其是像花木蘭這樣卡在特定歷史文化背景裡面的故事,人物、歷史背景則需要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不然你以為《長安十二時辰》的細節摳得那麼死是為了什麼?
不都是為了不齣戲。
但就算是把這些中國觀眾眼裡彆扭的點忽略不計,這部電影也仍然是迷惑的。
迷在故事本身。
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很簡單,就是木蘭代父從軍,經過努力得到戰友將軍認可,最終立下戰功,載譽而歸。
典型的凡人小白逆襲文本。
以中國傳說為藍本,講了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故事,無論海內外,誰都看得明白。
其中木須龍、戰友等角色,經過動畫的誇張演繹,加上時而穿插的歌舞場面,整部電影輕鬆歡樂。
而真人版無奈刪去了木須龍這個角色,喜劇效果頓失。
為了彌補這股子“喜氣”,創作者又添了太多其他迷惑元素。
首先就是“氣”這個概念的運用。
電影里把“氣”理解成一種天生的神力,不依靠修鍊,而是老天爺自動給你加成的。
一旦發動技能人就像開掛一樣特別能打。
感覺就像誤入《星球大戰》片場,木蘭被絕地武士附體了。
電影里,老百姓又對這種神力存在誤解,認為有這種加成的女人就是巫。
98年版中,木蘭說到底就是個普通女孩兒,頂多就是大大咧咧有點男孩子氣。
她的成功之路沒有開掛這一說,她也是依靠努力得到周圍人認可的。
這更像是一個普通人的成功路徑。
而靠“氣”開掛,徒增海外觀眾對東方的奇異想象和誤解。
奇怪的舞美或許傳遞了創作者對復原真實的古代中國並不care這一信息。
但到了探討“忠孝關係”的環節,又好像是在討好中國觀眾的審美趣味。
迷惑的是,結尾處皇帝賞賜她的寶劍上,“忠勇真”被刻在了寶劍的一面,“孝”則被鐫刻在了另一面。
這兩者已然處在了對立面上。
這就造成一個非常矛盾的局面,皇帝既欣賞她的忠勇,又認同她的孝義,同時還想讓木蘭進入他的保安團。。
無論木蘭做出什麼選擇,勢必都是對另一種品德的背叛。
“忠孝”的話題,中國人自己至今都困惑不解,一部兩小時的好萊塢電影想探討清楚,顯然不現實。
除了“氣”和“忠孝”這些迷惑元素,創作者還試圖給《花木蘭》加入女性意識覺醒的成分。
98年版里,木蘭最終是跟上司李翔在一起了。
真人版里,為了避免觀眾把職場權力結構帶入他們的戀愛中,把木蘭的曖昧對象改成了同期的大頭兵。
這還不算完,為了鞏固女權基調,特地邀請鞏皇演了只鳥。
是的,鞏皇演了只鳥。
她也因為天生自帶buff飽受歧視,一身本事沒有施展的餘地,因此轉而依靠男性的力量上位,歸順柔然人,幫他們入侵中原。
與木蘭幾次交手之後,她逐漸意識到木蘭身上的女性力量,認為女性也能被認可、成大事。
於是和柔然人反目,為救木蘭而死。
好像也不是不可以,但真的沒必要。
更弔詭的是,《花木蘭》本身就不是一個女權文本,強拗人設只會越發顯得奇怪。
木蘭代父從軍,從父親手中接過象徵“忠勇真”的寶劍,代表她獲得了父權的認可。
征戰期間,寶劍意外被毀。
最後,皇帝又賜予她一把代表“忠勇真孝”的寶劍,也就是說,木蘭現在受到了父權和君權的雙重肯定。
仍然是男權統治下僥倖結出的果實,何談女權?
這波自相矛盾的論述,就顯得影片更加迷惑。
從“氣”到“忠孝”,再到女權,各種奇異元素不斷疊加,只會讓影片更加表意不清。
一個合家歡故事被改編得實在歡樂不起來。
說真的,哪怕照着原版1:1拍,也不是今天這個結果啊。
而如今《花木蘭》暴露出的,不僅僅是這一部作品的問題,其實也是迪士尼長久以來的疲態。
迪士尼從收購皮克斯起,開始了它的IP買買買之路。
除了漫威和盧卡斯等知名IP大戶,去年,20世紀福克斯也被迪士尼收到麾下。
但就近幾年迪士尼的作品來看,薅經典IP的羊毛,不是每次都能靈驗。
復刻得堪稱完美的《獅子王》,被觀眾認為“沒了小時候的童話感”。
而其他幾部翻拍自動畫片的真人版電影,似乎被所謂的“與時俱進”捆住了手腳。
不管是《美女與野獸》《阿拉丁》,還是尚在製作階段的《小美人魚》,都照顧到了女性、少數族裔等各個群體。
但口碑呢?
跟原作比都尚有差距。
1991版《美女與野獸》至今仍然是唯一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動畫作品
自己洗自己不是問題,畢竟這些翻拍作品票房依然堅挺,只要迪士尼拍,觀眾就一直買賬。
去年全球票房前十中,迪士尼佔了七席,其中真人版翻拍電影《獅子王》《阿拉丁》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九
說了這麼多,迪士尼假粉也許會說我苛刻。
真粉卻會午夜時分在牆角哭泣,怒其不爭,對着米奇發誓,再也不去迪士尼樂園。
除非再嚴肅認真地拍一版《花木蘭》(開玩笑啦)。
我也是打心底里希望《花木蘭》好,畢竟老版動畫和《木蘭辭》陪伴太多人度過了童年。
同意我的看法的小夥伴們點個【贊】~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
我們明天見,拜了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