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4.9分《無雙花木蘭》:“替父從軍花木蘭 ,北魏巾幗女英雄”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歸。有些人生來便命中已定,而征戰疆場,或許就是木蘭的宿命。”

導語——

前不久,關於花木蘭試鏡視頻的消息上了熱搜。

導演妮基·卡羅向我們分享了花木蘭一角試鏡視頻,其中竇靖童,楊采鈺,藍盈瑩,張藝上,尚語賢等眾多女明星參加試鏡。最終,劉亦菲通過自身實力和不斷努力成功獲得青睞,拿下了花木蘭這一角色。

正當美國迪士尼的花木蘭因為各種原因頻頻上熱搜時,我國的花木蘭卻已悄悄上映。

電影《無雙花木蘭》是由導演陳成拍攝,吳建飛,魏巍 ,胡雪兒,尚鐵龍,梁浩,朱亞英等人領銜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2020年5月7日全球首映。

該電影講述了北魏時期柔然軍入侵邊境,國家召集軍戶出征,花木蘭女扮男裝入伍去邊關代年邁的父親盡軍戶之責,經歷一系列事情後逐漸成長的故事。

電影自上映以來4天票房僅354萬,不管是影片名還是故事劇情都遭到了觀影者的吐槽,更有人誇張到說連5分鐘都看不下去,但影片真的就如此“不堪”嗎?

曾看到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任何事物都沒有二元對立論,相應的儘管《無雙花木蘭》槽點滿滿,但在我心中這部影片依舊存在許多驚艷的優點,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無雙花木蘭》在我心目中獨特的魅力。

1.以我國北魏時期為固定的時代背景,通過代父從軍的事件,講述女性代表花木蘭曲折但卻早已註定的命運。

  • ①花木蘭形象所出現的時代背景

花木蘭是南北時期一位“普通”的女孩,由於柔然軍入侵,家家戶戶都需要派出一個壯丁上戰場,花木蘭家裡只有一個年邁的父親與年幼的弟弟,因不忍心父親上戰場,所以女扮男裝代替父親上戰場,從此開啟了長達十二年的軍旅生涯,最終屢創奇功,衣錦還鄉。

花木蘭作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被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是中國南北朝時期極具代表的一個的人物,其故事流傳至今。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阿爺無大兒,木蘭無兄長,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提起花木蘭,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初中課本中所學到的《木蘭辭》,最早出現在《古今樂錄》中,後來被編收在《樂府詩集》中,與我國文學歷史上《孔雀》並稱為“樂府雙壁”。

《木蘭辭》作為花木蘭最初的角色形象,可以說鑒定了花木蘭所出現的時代背景,而後我們所看到有關於花木蘭為故事主體所拍攝的電影,動畫片等作品的整個結構都是以木蘭辭為藍本框架,大膽的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的創新,不斷改變,從而展示豐富主角人物的多面化,發掘更多的可能性,表達導演詮釋的不同主題。

  • ②花木蘭這一角色形象出現的原因

我們只知道花木蘭是北魏南北朝的人,但具體的出生年代,有人說是北魏太武帝年間人,也有人說隋恭帝義寧年間,眾說紛紜,歷史上有着不同的說法。

但綜合電影《無雙花木蘭》來看,我認為花木蘭更偏向於是北魏太武帝年間,因為她出征後多次和戰友參加了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

可不管花木蘭是哪裡人,女扮男裝在最早的封建制度里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更何況女子入軍營,都會被斬頭示眾,但最早撰寫花木蘭這一角色的作者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不僅僅表現了他對封建社會明顯男尊女卑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抗與嘲諷,同時用寫作手法誇大了女性形象,極具鮮明的個人主義特色,對在特殊條件下艱苦拼搏,行萬里路奔赴戰場所創下的戰功,給予肯定,並在軍營中大肆傳播,熱情歌頌她,讓花木蘭的女性形象作為一股精神力量支撐着所有軍營中的戰士,激勵他們不斷的拼搏,突破,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取得勝利。

花木蘭在歷史上或許並無其人,但她女扮男裝入軍營,征戰沙場卻有其人,它不僅僅是個人色彩的表現,更多是一種精神象徵,鼓勵着戰爭中的無數人。

2.角色塑造:通過四種角色的塑造,向觀眾細膩全面地描繪了主人公花木蘭的人物性格,通過親情,友情,愛情使個人形象更加多面性,立體化。

俗話說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否,除了良好的創意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人物塑造的好壞是整體電影出彩的核心。《無雙花木蘭》中導演採用零度敘事,使導演與觀眾處於平等關係。中立的敘事態度,讓觀眾更好的了解歷史,看到戰爭里的美好與殘酷的較量,從而引發深思。

通過親情,友情,愛情,從導演想要塑造的花木蘭,到個人眼中的花木蘭,再到他人眼中的花木蘭,導演至少創作了三維,乃至四維的人物形象,將花木蘭的情感,心理變化詳細的展現在了觀眾眼前,拉進兩者的距離,將觀眾代入主角,體會一代巾幗英雄征戰沙場的艱難與不易。

  • ①父親花弧代表親情。

波伏瓦認為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並非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被造就的”,親情是女性崛起的首要原因,在該片中同樣不例外。

影片中花弧一出場,身穿粗布麻衣,彎腰駝背,步履闌珊的去為女兒花木蘭求姻緣,可算命人卻說花木蘭沒有姻緣,此生命中注定有一大劫,花弧問其解決方法,神婆稱:“待日月同輝,天煥赤色,自有神兵相助。”

這句話側面說明了花木蘭與其它相夫教子的女子不一樣,她註定與旁人不同,正如片頭所說:英雄難定亂世,亂世必出英雄。

話雖如此,花弧像所有父親一樣依舊擔心花木蘭命中的大劫,想要為她找到解決方法,保她平安。

柔然入侵,花弧作為軍戶,儘管年事已高,可國家有難,他定當義不容辭出征沙場,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凱旋而歸,二是戰死沙場。唯一擔心的就是女兒花木蘭和兒子木棣,他細心的囑託着妻子如果他一去不歸,一定要給木蘭找個好人家,今後不要讓她舞刀弄槍,照顧好她。

可孝順的木蘭又怎麼會讓他上戰場?夜裡,木蘭聽到父親一邊咳嗽,一邊磨佩劍,摘下耳環,換上男裝,連夜離開,去往軍營。導演藉助父親花弧表明花木蘭是一個孝順的人,自古以來我國就推崇“百善孝為先”,木蘭的動機不僅有了合理的解釋且得到了另一步升華,她因孝而入伍,放棄安逸的生活,上陣殺敵,是曲折命運的開始。

  • ②好友李亮,袁洪代表友情。

花木蘭與同村“好友”一起進軍營。李亮和袁洪是村裡的痞子,兩人油嘴滑舌,總是做點“偷雞摸狗”的事情,他們同樣替父從軍,是唯一知道木蘭真實身份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三人因同鄉又保守着同一個秘密,從而息息相依,在軍營里互幫互助。

木蘭第一次與柔然軍交手,她憑藉厲害的功夫,打退了柔然通史,將矛斬斷槍頭未傷他們絲毫,被問其何故,她答“我是來替父從軍,不是來取人性命,我不傷人,人便不傷我”,從這裡看木蘭想法單純有點“婦人之仁”。

對方嘆了口氣,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戰場上廝殺搏命,若心存仁義,恐會丟了性命。”

這話一語成讖,木蘭一行人前去搭救王子拓跋碩,袁洪被柔然軍抓去,而後帶到了城牆門口被砍頭,看着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被殺,花木蘭第一次意識到戰場不同於平常的“小打小鬧”,身處亂世,沒有人能做到置身事外,戰場上只有你死我亡,沒有放過,只有不斷變強,才能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李亮和袁洪作為貫穿影片的重要配角,推動着故事的發展,在特定時期發生不可逆的關鍵轉折讓花木蘭懂得一個道理髮生心理上的轉變,從而開啟一路征戰沙場的道路,他們的出現主要擔當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敘事功用。

  • ③王子拓跋碩代表懵懂愛情。

神婆說花木蘭不是沒有姻緣,而是需要契機,拓跋碩就是花木蘭僅有的契機,是花木蘭命中注定的神兵天將,可幫助她渡過大劫。

拓跋碩可汗最小的兒子,被柔然軍所俘虜,對方統領告訴他只要退出溧水城,鐵騎過了炷邪山就放他和其他人走,他“呸”了一聲臉上沒有任何變化誓死不從,可就在戰士被殺後,他卻大喊:“不,不可以!”。可見拓跋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錚錚鐵骨,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性命捨棄大魏的土地,哪怕是一里也不行。

木蘭奉命去救他,二人初次相遇,木蘭英勇善戰,一路貼身護送帶着他逃出了柔然領域。因為有救命之恩,再加上木蘭自身優秀,兩人有了不少的接觸,影片中期木蘭為拓跋碩跳舞,女兒家的心思可見一斑,後來柔然再次進攻,他們沒了糧草,拓跋碩想要帶木蘭一起離開,木蘭卻選擇拒絕守着這座空城,只為百姓能有更多時間逃離。

儘管兩人關係心照不宣,但他們都清楚身處亂世,他們的愛情根本不值得一提,沒有所謂的兒女情長,唯有國在家在,天下百姓好好活着才最重要。

  • ④少女為首的百姓群眾代表責任。

影片中除了主角以外,以人民群眾為首的配角也很重要,當他們打贏仗回城時,百姓們都會紛紛拿出家裡僅有的食物,為他們慶功,迎接他們。

可就是這樣善良的群眾,因為“小人”的過錯,將柔然軍帶進城,不一會所有人死於非命,大到老人小到孩子無一倖免,讓觀眾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強化花木蘭的使命感,讓她的心理又發生了一個強烈的變化,僅一夜之間血染滿城,給了木蘭一個巨大的打擊,為片尾選擇與戰士留守城門埋下伏筆。

導演為了豐富花木蘭的個人形象,從孝順代父從軍的女兒到大殺四方的將軍,用了許多的配角,側面襯托,使其個性鮮明,推動發展,渲染氣氛,奠定一定基調,產生親切感,拉進距離。

3.視覺敘事:通過鏡頭語言向觀眾呈現了戰爭的殘酷,以光線和色彩揭示了花木蘭內心想法與身份轉變。

如果說“女人不是月亮,不靠反射男人的光輝照亮自己”。那麼,在影片中的花木蘭衝鋒陷陣時她的天頂上,從不曾輝耀着一輪男性的太陽,她就是發光體,不需要他人的光輝來襯托。

  • ①多用遠景和全景鏡頭來展現戰爭的殘酷。

一部電影中,視覺敘事通過影像鏡頭語言呈現,聽覺敘事通過聲音來呈現。鏡頭語言是電影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清晰的還原歷史事件,讓觀眾有一定了解。

該影片中導演多次使用遠景鏡頭,全景鏡頭等來展現每一場氣勢宏偉,視野開闊壯觀的戰爭場面。遠景鏡頭離拍攝對象最遠,畫面開闊,景深悠遠,人小景大,其中人景關係更趨極致化的為大遠景,此類鏡頭一般時長較長給予觀眾的足夠的時間進行畫面的反應能力。

因為花木蘭在邊塞,所以影片中大量的鏡頭向我們展現黃沙飛滿天,一望無邊際遼闊畫面,體會到了戰士們的行軍的不易,在大魏軍與柔然軍時英勇奮戰使,導演又使用特寫鏡頭將木蘭與戰士們心理活動的面部表情和細微動作,使觀眾彷彿置身於事件當中,體會戰士們的痛苦,容易產生交流,達成情緒體驗。

  • ②天然的光線,符合具體歷史事件,表達戰士們艱難的環境氛圍。

影視與攝影密不可分,而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光線是電影得以完成攝影畫面曝光實現影像的物質基礎,對影視敘事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同的光線給予觀眾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影片中對於光線的設計,在當時大魏還沒有電燈泡,手電筒之類的人工光,為了還原歷史,導演大部分鏡頭都是戰士們利用蠟燭與火把而營造出的光線,夜晚帳篷外的光線由外打入屋內,這樣的光線氛圍具有超強的寫實感。

影片的結尾,木蘭留守空城,在無水無糧的情況下鎮守營地15天,太陽升起,木蘭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她要主動出擊。

陽光作為強烈自然光,鏡頭由下至上,照在木蘭和李亮以一己之力抵抗,用血手擊鼓阿翁的身上,使僅有的主角與配角的形象瞬間高大威猛起來,也對木蘭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的襯托,讓觀眾感受到了木蘭的英雄之處。

  • ②利用不同的色調,產生不同視覺效果。

所謂色調就是在影片中總出現的色彩組織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種顏色為主導,使畫面呈現一定的色彩傾向。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紅高粱》,在色彩的運用上達到了極致,使觀眾感受到了強烈的視覺刺激。

影片中出現了兩種主要的顏色。一種是邊塞漫天的黃和太陽照射的黃,象徵著無數百姓戰士對於征戰勝利,不受戰亂之苦,平安喜樂的無限希望。一種是戰士百姓鮮血染成的紅,象徵著生命,戰士們朝氣蓬勃,英勇奮戰的光輝形象和戰爭下的暴力。

結語——

花木蘭的人物形象眾所周知,固定的框架中導演和編劇想要創新,就必須有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大膽的想法,做到既保留歷史原貌,又為歷史注入新鮮血液。

在影片中導演挑戰經典人物造型時,選用了新人演員,使人眼前一亮,但同時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經費原因,沒有過多的宣傳,也沒有“明星效應”,這就意味着電影不會得到多數人的關注。

儘管影片評論“差”,但看完後依舊讓我感動。影片結尾有一台詞也直戳我心:

戰士不願餓死守一座空城,便道:“我家中有妻兒老小,我不能死在這裡,我要走……”

木蘭勸道:“今日失手一座麗水城,不知有多少百姓會因此喪命。”

戰士答:“解了甲我也是平常百姓啊。”

木蘭又說:“我們作為大魏兵將,守的是百姓安危,兵若畏戰,百姓何安?天下何安?”

這段話以片尾曲中“此片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不謀而合,有人說這是蹭熱點,可我覺得影片所傳達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歌頌。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所謂的歲月靜好,只有背後無數英雄負重前行。

我認為一部能讓人感動的電影絕對不會差到哪去,我相信大家花時間看完後會發現屬於它的魅力。

撰文:白梔

圖片來源:網絡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歡迎關注白梔說 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