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分就不及格,這版《花木蘭》到底錯在哪?

昨天我們第一時間在Disney+付費觀看了這部被無限延期的《花木蘭》,先不說是否符合個人預期,目前豆瓣已經開分,5.9分,實慘

《花木蘭》真有這麼爛嗎?

打個比方吧,哪怕是換了全新配件的車開在坑坑窪窪的迪士尼破路上都得卡底盤。

花木蘭(2020)

導演: 妮琪·卡羅

主演: 劉亦菲 / 甄子丹 / 鞏俐 / 李連杰

類型: 劇情 / 動作 / 冒險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20-09-11(中國大陸) / 2020-09-04(美國網絡)

片長: 115分鐘

簡單來說,這版《花木蘭》沒啥毛病,硬說有毛病的話,也都是熟悉的迪士尼老味道。

花木蘭學禮儀,一隻小蟲搞得一屋子人仰馬翻,單就木蘭空手接茶碗這一設計真的絕了,簡直天橋賣藝,可能好萊塢眼裡的中國功夫總有點兒雜技成分,不用就不到位。

隨後離家+學藝+幹掉大boss+自我超越,就像在看真人版《功夫熊貓》,真的不新鮮。

據說《花木蘭》光預算就有2億美元,也是有史以來由女性導演執導的最昂貴的電影

這個錢吧,與其說它花得到位,不如說花得“明顯”,比如奢華的布景和高飽和度的畫面,分分鐘要把我眼睛炸毀了。

再看皇帝的百褶衣領,服氣,真的壕。

《花木蘭》每個鏡頭都很用力,偶爾構圖也十分講究,但缺乏創新是毋庸置疑的,我甚至從中看到一丟丟寶萊塢成分,浮誇的慢動作和打鬥里的炫技,都讓《花木蘭》無比遠離《卧虎藏龍》對中國功夫的詮釋。

雖然全片不斷提到“Chi(氣)”這個類似於《星球大戰》里的“原力”的東西,但真的尷尬,完全小孩子過家家的程度。

《花木蘭》場面華麗,卻不夠恢弘,尤其是幾場戰役,都是在狹小的空間里草草收場,打戲也缺乏亮眼之處。

其實好萊塢把這些個零零碎碎當作“中國印象”進行噴塗一直是常態,以至於《花木蘭》總讓我夢回兩條典藏MV——

蕾哈娜的《Princess of China》《十面埋伏》

菲董的《Gust Of Wind》《英雄》

如果非要尋根問底,我覺得和老謀子脫不開干係……

當然,討厭《花木蘭》聲音千千萬,比如“不中國”,再比如,拍得淺

先就“不中國”這個觀點說一說。

這版《花木蘭》是在1998年迪士尼動畫版基礎上改編的真人版,而看過動畫的觀眾其實能發現,這兩版在大框架上沒什麼改變。

真不是雷,這明明是驚人的還原度

雖然木蘭是我們的木蘭,但這部影片並非只為吸引中國觀眾而存在,它必須兼容美國觀眾對中國元素的記憶圖騰,有些電影不只是為你一個人拍的,我以為這是常識

而“拍得淺”,確實,《花木蘭》簡單到可以“棄腦觀影”了。

但一個前提是,迪士尼要翻拍的《花木蘭》肯定是“家庭友好型”的,雖說是真人版,也算是半部動畫片,它註定不會複雜,就像你討厭的大多數商業片一樣。

所以,乾脆把它當成以中國元素為主題的 Met gala 來看吧,這樣《花木蘭》或許會顯得正常許多。

其實1998年動畫版與2020真人版的區別是最值得一說的部分,因為由此可以看出這次究竟調整了哪些細節,又在試圖表達哪些新內容。

首先呢,花木蘭的動物夥伴小蟋蟀消失了(本片中一位士兵名為Cricket/小蟋蟀,應該是迪士尼特意留的小彩蛋),可能這個小東西確實沒啥存在的必要。

再者,原動畫里那個由艾迪·墨菲配音的嘰嘰喳喳的木須龍,被一隻鳳凰取代。

其實鳳凰於木蘭來說是更合適的,尤其加上“鳳凰涅槃”這個說法。

但是在本片里“鳳凰”用得並不是很好,儘管邏輯上“鳳凰”就像哈利·波特的“Expecto patronum(呼神護衛)”,是精神外化並自我拯救的一個象徵,但《花木蘭》里的鳳凰還是用得糟爛極了,它總是準時又符號化地出現,承擔一切人物心理轉折

OK,鳳凰來了,花木蘭活過來了,鳳凰來了,花木蘭找到自我了……

我看鳳凰才是主角,而劉亦菲則不需要飾演花木蘭,後面永遠跟着一隻鳳凰飛就好了。

與其這樣,真就是木須龍更出彩,畢竟是搞笑擔當。

相較於動畫,真人版還有一些變動,一是把那隻通風報信的“鷹”加工成了鞏俐飾演的女巫角色,於是真人版《花木蘭》就有了兩個吉祥物,鳳凰和鷹,其實鷹更酷炫,動不動可以變成鋪天蓋地的鴉群。

花木蘭和女巫之間的cp感也是有的,差不多就是《沉睡魔咒》安吉麗娜·朱莉范寧的感覺,表面正邪對立水火不容,代表的卻是兩種抉擇而非對比。

女巫就是木蘭的另一面,或者可以說是沒能成為花木蘭的花木蘭。

而且仔細看後,我發現花木蘭真正的老師就是女巫啊,真是手把手被教“怎麼找自己”,雖然女巫失敗了,但徒弟成功了,一個小女子成為戰士又成為leader,之後師傅可以為了徒弟死一死了。

鞏皇這歪嘴一笑,內心OST“贏了”

雖然不免狗血,但女巫的存在並不雞肋,她和花木蘭代表了兩種女性處境,女巫的力量讓她在男性主導的世界裡被排斥被邊緣化,最終成為女巫。

但在遇見花木蘭之後,她看到了一個希望,那就是一個“被接受的女性領導者”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而且木蘭保持了絕對的“真我”,無需背上男性領導者的氣質和空殼。

這種“自我認知的坦誠”設計得很好,與其說鳳凰涅槃,不如說是女巫的死讓木蘭重生。

另一個“分身”出來的角色就是木蘭的戰友HongHui一個用最正確的方式欣賞並保護木蘭的男性

在原動畫里,是不存在這個角色的,木蘭打仗是和將軍一起打,打完還和將軍有些曖昧。

原動畫里的將軍真的矛盾,曾在木蘭坦誠女兒身之後排擠她,等木蘭拯救了國家又愛上她,還是因為皇上的一句話“這麼好的姑娘可不是每天都有”……

迪士尼是缺人嗎,就這一個男的?還是只有花木蘭這一個女的?

所以真人版在這裡也做得不錯,將軍仍是將軍,由甄子丹扮演,但是新人物HongHui是與木蘭平級的戰友,更加平等,在劇情上也更合理。

HongHui這樣的男性,現實世界中太少了,他承認木蘭的能力,接受木蘭的幫助,並在關鍵時刻以輔助的身份幫助木蘭,喜歡木蘭但不強求,雖為武夫,但一雙眼裡柔情似水。

而且他不是為了和木蘭談戀愛而存在的,兩個人只是輕輕表明了一個有可能的開端,戰爭結束,竟然是初戀般的感覺,着實舒適。

另外,本片對“忠、勇、真、孝”的詮釋也讓人如沐春風。

如果是中國編劇寫這四個字,基本不會去解釋,角色去做就好了嘛!

但是迪士尼的《花木蘭》非解釋不可,不僅要解釋,還踩住了我的淚腺。

木蘭離家時拿走了父親的劍,劍上的“忠、勇、真”(loyal,brave and true)是作為一個信條陪伴着她。

最初這三個字可能是關於家庭的、國家的、軍人的,但到了最後其實都變成了木蘭自己的,一個角色與這三個字融合的過程,真人版《花木蘭》也算做到足夠細緻。

最後,花木蘭弄丟了父親的劍,得到了一把屬於自己的劍,其實也是傳承,但不是固守的那種。

包括在詮釋“孝”這個詞的時候,英文是“devotion to family”,相較於我們慣常說的“孝”,這裡強調了其中的那份榮譽感,不只是指由下及上的遵從,而是無差別的對家庭的熱愛和奉獻。

至少真人版《花木蘭》做到讓“忠孝”從愛出發,是從心裡迸發出來的力量,木蘭沒有背着幾個重重的殼子去玩命,她內化了這四個字,以最為輕盈的姿態,也是我們經常忽視的姿態。

再者就是花木蘭的身份認同,至少我小時候看的花木蘭種種,木蘭男兒身時是兄弟情,女兒身時愛情就來了,本質上是編劇偷懶。

或者說那時的編劇只會描寫刻板的“男性”和刻板的“女性”,而且注重性別扮演上的獵奇,把“男性特質”看作一件披在木蘭身上的衣服,只要脫下戎裝,木蘭只能是女兒身。

當然,年幼無知的我們當然覺得,女的就是女的啊,穿上軍裝你是男人,脫下軍裝你還能是別的?

但看看這一版《花木蘭》吧,木蘭的角色一直是內外合一的真實存在,披上戎裝的是本來的她,脫下之後仍是她,木蘭的“中性”氣質被詮釋得非常到位,也最為真實。

所以你如果想從這裡面找一些反差,比如劉亦菲穿上個神仙姐姐套裝出現在結尾,突然變得好有女人味,那這版《花木蘭》也就沒意義了。

此外還有兩個角色也很有意思,作為如此“女性主義”的一版花木蘭,“花父”和“將軍”理應代表父權制的壓迫,但是創作團隊並沒有這麼做。

甄子丹飾演的將軍正如木蘭的父親一樣,他們不制定父權制的規則,只是遵循這些規則,而且只要醒悟過來,會不信任父權制度。

男性領導者不再信任父權制度,這樣太難了,但是《花木蘭》就這麼演給你了。不是女巫和木蘭要聯手毀滅地球,卻是兩個手握權力的“長輩+男性”把大門為女性推開了

這就像我們現在的情況,不僅是女性要去爭取什麼,還有男性願意為此改變什麼。

也就是迪士尼拍吧,這種劇情放到國內叫“幻想”。

片中還有一些類似的小細節,比如開篇木蘭的追雞大戰,從高空墜下毫髮無損,花父本來是充滿驕傲地看着女兒,結果在鄰里的議論紛紛中變成了猶豫和顧慮。

再看看花木蘭的原生家庭,花母才是貫徹父權制的“合格女性”,而花父一直在有意縱容並給予花木蘭挖掘天性的空間。

花木蘭她媽媽天天:“你得成為一個女人啊!”

花木蘭她爸卻說:“你能成為一個戰士!”

再比如當木蘭告訴父親她弄丟了那把劍,花父滿臉通紅,頭部甚至有微微的顫抖,就那個局勢,怎麼著也一巴掌上去了,對於一個殘疾退伍老爹來說,那把劍就是命根子了吧,但是這版《花木蘭》沒有,花父說“孩子,劍沒有你重要”。

真的,這是幻想片。

而且這版花木蘭的身份認同精準卡在了各種女性議題的點上,這些都是原版動畫不存在的部分。

比如花父在木蘭女兒身的時候告訴她要“藏”,當木蘭的將軍發現“男兒身的木蘭”一身武藝後告訴她“不要藏”。

但在第一場戰鬥結束之後,暴露了性別又“沒有藏”的木蘭成了將軍口中的恥辱。

總而言之,男女有別,男的有能耐不施展是錯,女的有能耐施展是錯,這版木蘭終於體會到了現代女性的痛楚。

但是花木蘭的故事有一個超越性別的“點”,那就是戰士不分性別,在逃亡中,在激烈的戰鬥中,沒有性別之說。

那麼最後,說一下劉亦菲

罵劉亦菲的比誇她的多,但劉亦菲拉胯了么?

我覺得沒有,因為根本沒有最適合“花木蘭”的演員,只有電影的詮釋是否符合你對花木蘭的想象。

想起糟爛的國產版《花木蘭》,裡面趙薇形神疲憊、臃腫渙散、全程情傷。

臨了老父親說:“有女兒真好,從小就孝順、懂事、聽話,現在又成了一個漂亮的將軍……”

再對比劉亦菲這版,木蘭其實多了一份神遊的氣質,始終被身處的環境有限影響。

於我而言這是一種更為自由的詮釋,如果說劉亦菲撲克臉,請回想《刺客聶隱娘》,我覺得這兩個角色在氣質上有相似之處,她們的目光被束縛,但望向雲海之外。

其實這版《花木蘭》歸根結底是要解決關於“自我”的問題,環境帶來的挑戰與自我追尋的節拍是吻合的,一切都是為木蘭而存在。

而迪士尼這次撲街,說明大家還是有些苛刻的。與其說要“還原”真實的木蘭,不如問一問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花木蘭,所以我是覺得這部片子是過了及格線的,如果它比2009年《花木蘭》的6.2分還要低,真的無法理解。時代在倒退?可能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