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師的文字都有這種感覺,文筆簡單樸實,筆墨簡單卻特別傳神,讀的時候很輕鬆,因為作者的表達特別簡單,不需要複雜的理解,也沒有太多的隱喻和需要猜測的東西,有一種“口述我心”的即視感,這本《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是摘錄了大師的一些關於萬物生靈的記述文字。文字中有一種少年感,是一種比較純粹的、單純的、很美的少年般的視野在描述身邊的世界,一種淡淡的感動和懷想吧。
你得了解馮驥才啊,他是畫家出身的,作畫的人,一般具有非凡的觀察力和洞察力的,所以他眼裡的世界是很細緻入微的,他的目光觀察的東西是很詳實而又生動的。畫家都具有這種捕捉生靈很深刻的一面的能力的。他感受到的萬物生靈,不管是入畫,還是行文,他首先都是跟它們對個話的,是有個交流的,用一種畫家的靈魂或者作家的本能,去完成那種跨世界的交流的。
《珍珠鳥》是入選小學課本的。朋友送他的鳥,掛在吊蘭後面,因為他知道這種鳥怕人,盡量給它一種幽靜的感覺,所以才藏在了濃密的吊蘭後面的。但是,“它的鮮紅的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也“伸出小腦袋瞅瞅我”……彼此開始熟悉起來。以至後來,即便打開窗戶,它也不飛走,且漸漸膽子大起來,要落在作者的書桌上,甚至還跳進過空茶杯里……它不怕人了。“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文字背後有隱隱的時間線,有珍珠鳥的變化,有交流,還有很親切的感受。“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那意思是,我原本沒打算寫它的,只是此時此刻,它的到來,它的一份信任,彼此的這一份和諧,水到渠成一本,結晶出這一篇如此美好的文字來。
這跟後來的一句總結也有對應: 害怕都是由於傷害所致,無論是人與動物,還是人與人。 而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境界的升華,在瞬間就完成了。
我最喜歡,也最感動的是那篇《貓婆》。作者起先是不喜歡貓的,因為家裡閣樓後牆外有一道貓衚衕,成群的貓在那裡戲鬧求偶打架的,聽過貓深夜叫春的人自然會知道這其中的煩惱。小時候在農村老家,也是特別煩貓的,因為叫春的季節里會引來別的貓,它們會在屋頂上追逐調情,踩動檐瓦,會讓房子漏雨的。農村的瓦房也是隔幾年就得檢修,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貓給造成的。
作者去朋友家串門,還說自己討厭貓呢。可是當朋友送給他一隻可愛的貓咪,他這個厭貓者,卻很快轉變為了愛貓者,以至於視貓如命了。貓是動物里最會調情的動物了,神秘而又乖巧,沒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了。然而這樣的貓丟了,四處尋找的過程中,發現了貓婆。貓婆盤腿坐在床上,棉被上東一隻西一隻卧着很多貓,很多貓還有殘疾的。原來貓婆是這些受難貓兒的守護神,她一生救助了多少貓說不清,她自己的生命卻甚至比這貓兒還要凄慘了。雖然貓婆樂在其中,作者也沒有對貓婆的身世過多介紹,但是文字中淡淡的凄涼還是飄散出來了。果然,來年貓叫春的季節,貓衚衕忽然就安靜了,貓婆已經離逝了,那些流浪的貓,因為無人照料而各自逃命走了。
“咪咪……”貓衚衕已經空無一物了,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慘白,還有奇冷的風在這又長又深的空間里呼嘯。萬物生靈,都是有靈魂有靈性的,而人類環境中如果缺少了這萬物生靈的點綴,就如同此刻的貓衚衕,一片灰暗凄涼,甚是傷心一片的了。
愉快的聲調是單純的,痛苦的聲音有時很奇特;喉嚨里的音調容易仿效,心裡的聲響卻永遠無法模擬。
《萬物生靈:馮驥才給孩子的散文》收錄了作家關於小動物的關懷之作,是馮驥才寄語孩子們的心靈教育的作品。“心靈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心靈天地”,作者把自己生命中與這些萬物生靈的感觸都細細的訴諸筆端,而且視角還延申到許多別的國家,把許多國外的城市裡的動物故事也描繪出來了,每一種溫柔善待,都是人間的一種關懷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