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中紀委家風專題之“家風雋永 德潤金陵”九:清白純正 識廉守儉

“家風雋永 德潤金陵”之九:清白純正 識廉守儉

整理者:金戈、翁宏業(南京市紀委)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

孔子二五六七年丙申八月廿三日戊申

耶穌2016年9月23日

膺福街盧氏:清白純正識廉守儉

“務以清白純正為本,以睦宗族和鄉里為先”“成立之難如登天;覆墜之易如燎毛。此言當為猛省!”“須學禮義,識廉恥,務稼穡,守勤儉”,這是南京盧氏家族的家規家訓。盧氏一族謹遵祖訓,安守本分,詩書傳家,家族後人至今活躍在文教界。

【家訓解讀】

① 務以清白純正為本,以睦宗族和鄉里為先。

【解讀】做人要清清白白,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品行端正。宗族裡的人要和睦共濟,同時要與鄰為善,行禮讓,重節義,這也是君子立身處世的前提。

②為子擇婦,為女擇夫,其道有三:一擇其祖宗積德之厚。厚則餘慶所及,子女之福必隆;一擇其父母教訓之嚴。嚴則規矩有常,子女之德必盛;一擇其門戶之清白。清白則貞潔性成,子女之行必端。

【解讀】給兒子娶媳婦,給女兒擇夫婿,通常有三個標準:一是對方家庭祖上行善樂施,積德深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子女必然有福氣;二是對方家教要嚴,嚴管厚愛,子女則能懂規矩、守本分;三是對方家庭的門風也要清清白白,清白之家的子女容易養成純正高潔的品德,行事也必定端正。

③諺云:成立之難如登天;覆墜之易如燎毛。此言當為猛省!

【解讀】諺語說:一個人成人成材,一個家庭興旺發達,往往需要一步步向上攀登,付出巨大努力,來之極為不易;而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衰敗墮落,則可能像火燒絨毛一樣容易。這句話要牢記在心,深刻自省。--原文摘自盧氏《家規禁約十六則》

【家風故事】

城南中華門城堡東側,秦淮河轉向西去之處,曾經有一條街巷叫膺福街,街口舊時有一座盧氏家族的宅院。1760年至1765年間,潤州(今鎮江市)盧樹德、盧樹玉兄弟兩人來到南京從商、定居。盧樹德(1745-1766年)早逝,盧樹玉(1752-1819年)創業有成,自次子盧光綸(1790-1854年)開始,歷經八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漸發展成為南京的名門望族。

讀書學禮,因材施教

盧氏《宗譜》里載有《家規禁約十六則》,列明 “教子孫”、“和兄弟”、“敬長上”“睦宗族”、“慎交遊”、“安本分”等家規。“凡吾宗子孫,上者,教之務讀詩書。使之處則為師儒,出則為卿相。次之,資質愚蠢。亦須學禮義,識廉恥,務稼穡,守勤儉,庶不至墜我門戶!”此為家規“教子孫”中的一段話。盧氏作為書香世家,強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針對資質各異的子孫,因人施教,量體裁衣。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學習上進成為家族子弟自覺恪守的家風,後輩中可謂人才濟濟。其中,最為突出的有盧樹玉之孫盧崟(1834-1893年),同治十年(1871年)中進士,其後任翰林院編修。光緒五年(1879年)任雲南學政,後主講南京尊經書院。

“但能吃虧福不小”

盧崟的曾孫盧前(1905-1951年),字冀野,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和教授,素有“江南才子”之稱。1925年,盧前的父親去世。此時,作為長子的盧前,上有寡母,下有年幼的弟妹,需要承擔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他始終牢記家規箴言:“易得者田地,難得者兄弟。豈可以易得換我難得乎?……此不可不省悟也!”畢業後,盧前除了在大學教書,還同時兼任其他學校的課務。為多掙些錢補貼家用,四處奔波教學。他的一位好友在文中這樣寫道:“(盧前)本職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兼職分在上海、南京……故一星期中,兩天在真如,兩天在上海,兩天在南京,一天在火車上。余笑問之曰:‘不累乎?’其小鬍子一皺,微笑而已。”

“今之子孫,皆先人之裔胄。譬樹之千枝萬葉,同歸一根。苟一枝受傷,眾枝凋謝。”盧氏一族謹遵祖訓,家族成員之間寬容謙讓,溫馨和睦。盧前在母親六十歲生日時候,寫過一首曲子《春暉篇》,裡面引用了母親平時的嘮叨話:“但能吃虧福不小……”在散文《我們的母親》中,他又寫道:“大家庭的維繫就是義氣,講義氣,然後才能和睦,能和睦就可以互助”。婆媳長幼有序,妯娌和睦相處,他對母親按照“容讓公義”的家風料理家務尤為感佩。

滿懷赤子之心,投身抗戰文藝創作

“清白純正”是盧氏族人一直秉持的做人原則。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在《記盧冀野先生》一文里寫道:盧前是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在任何場合,只要有冀野在座,每個人都會感覺輕鬆愉快”。他教書、治學、寫作、交友、處世種種,無一不是本着自己的純潔之心出發。盧前曾寫有一首小詩《本事》:“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樣睏覺了,夢裡花兒落多少。”後來由有“中國現代音樂之父”之稱的黃自先生,將其譜成歌曲,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

抗戰期間,盧前的詩集《中興鼓吹》被贈送給前線將士,鼓舞抗戰士氣。“如此乾坤,當慷慨、悲歌以死。君不見、胡塵滿目,殘山剩水。萬里投荒關塞黑,幾家子弟揮戈起。問江淮,若是個男兒,無餘子。且按劍,從新誓。豈肯灑,英雄淚。縱天真亡我,死而後已。叱吒風雲驚四海,憑君一洗彌天恥……”一曲《滿江紅》唱出了中華兒女救亡圖存、抗戰到底的熱血豪情。1940年5月,郭沫若曾稱:“盧冀野先生的《中興鼓吹》集裡面的好些抗戰詞,我們讀了,同樣發生欽佩而受鼓勵。”

盧前的四弟盧繩(1918-1977年),為著名古建築學家,創建天津大學建築系。盧前的堂弟盧震京(1906-1969年),圖書館學家,曾任南大教授,編著的《圖書學大辭典》,被公認為中國第一本圖書館專業的工具書。

【今人風采】

家族後人仍活躍在文教界

盧前堂弟盧正綱之子盧詠椿,我國著名歌詞作家,江蘇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1964年清明節,盧詠椿寫的詩《踏着烈士的腳印前進》,被譜成曲傳唱全國。1973年,他創作的《雷鋒叔叔望着我們笑》,寫活了雷鋒的親切、高尚、富有愛心。此後,他又以《江南雨》等“江南系列”歌詞,開創了“新古典主義美學”的先河。

盧前的堂姐盧正瑤之女葉菊華,是規劃重建夫子廟風光帶的建築學家。1983年,南京啟動夫子廟風光帶的建設,時任市建委總工程師、夫子廟重建的規劃總工葉菊華為風光帶建設作出了貢獻。青奧會期間,為保障青奧文化體育公園老宅項目的設計質量,葉菊華參與了檢查指導工作。現在,年逾七旬的葉菊華依然是南京老城南更新改造的規劃顧問。

盧氏後人對於家族的歷史淵源有着深厚情感,自覺恪守家規傳統。2004年春,盧前的四子盧佶得知中華書局即將出版《冀野文鈔》(四卷本),他“傾其所有,予以支持”。2008年,他和老伴又將《南京分支宗譜稿》續修完成,了卻了一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