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送別》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此情誰與說

李叔同的

《送別》原文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唯有別離多。

《送別》

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

俞平伯曾這樣評價李叔同:

“少年時做公子,是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是個風流名士;做話劇,是個演員;學油畫,是個美術家;學鋼琴,是個音樂家;辦報刊,是個編者;當教員,是個老師;做和尚,是個高僧。”

他的前半生是個風流名士,後半生成為了一代高僧。在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這首送別歌,高中時期音樂老師很喜歡彈唱,我青春年少時就記住了這首凄美輕柔的歌詞,大師的一生,給我留下很深的長久的影響。

他於1914創作的《送別歌》,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但這首歌大都聽過也不陌生。歌詞屬婉約一派,清麗簡潔,情感真摯,凄美動人,歷經百年時光傳唱,依然是送別詞中的經典。

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藝術文化之先河,同時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

整篇歌詞由四節組成,抒發了離別的傷感和再聚的殷切之情。

《送別》背後的故事

李叔同在寫這首歌詞時,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弘一大師在俗時,有個“天涯五好友”叫許幻園,有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口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家門都沒有進。李叔同站在雪地里整整一小時,看着昔日好友遠去的背景,連葉子的叫聲,也沒有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佳作。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離別之情,訴的是人間美好之緣。從歌詞的字裡行間,也深刻的感受到世事無常的道理。特別是這些年,更能體會這樣的心情。生死無常、花開花落,何況是離別呢?在這首清詞的麗句中,蘊含著禪意,是一幅感人的畫面,不朽的真情,感動着自己,也感動着陌生的人們。大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給人深刻的啟迪。

這首歌的第一、二節寫送別的場景和心情。作者選取了“古道”“長亭”“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着力刻畫和渲染離別的場景。這些意象,都是古詩詞中離別詞中的典型意象。

柳永在《雨霖鈴》一詞中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古時候在城外,每隔十里就設立長亭,供行人休息或餞別親友用的,是典型的送別場景。古人在詩詞中廣泛使用,讀者一看到就會引起離愁別緒。

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有“古道、西風、瘦馬》。“微風”(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夕陽”,(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古道和長亭,這些景物疊加在一塊,配合音樂在讀者心頭不斷詠嘆,突顯出送別的凄清和悲涼,也表達了依依不捨的心情。

第二節作者通過”天涯海角“”知交零落“”濁就離夢“來反映送者或被送者的離愁別緒,來顯示歌曲的主題。再見之難,更加劇了離別之苦。月有陰晴圓缺,這是自然的規律,人有悲歡離合,這是人之常情。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呢?再見更待何時?所以“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詞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主題。李叔同先生創作這首歌的時代,是社會動蕩的時代,這首歌更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第三、四節渴望再聚之情。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長亭古道,晚風吹拂,楊柳依依,送別的笛聲哀婉幽怨。知心的一對朋友分別在即,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無限感傷。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只能在記憶中留下晚風吹拂的難忘情景。此時蘭舟催發,不分離已經是不可能了,最大的期盼是再相聚。再聚,是很難很難的,分別時難,相聚更難!於是有了第四節的感嘆,“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這句最感人,最催人淚下,歌曲就在殷切期盼而又無奈中收尾,極其低沉而悲傷,痴情與眷戀,都在歌吟中。

(李叔同)自畫像布面油彩60.6cm×45.5cm 1911年作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藏

李叔同的油畫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就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