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氣女星、癌症社畜慘遭連環兇殺?《誰是被害者》聚焦陰影之下

  今年可以說是華語懸疑劇的大年,口碑好劇層出不窮。

  但在鬥爭激烈的擂台上,有一部特別的新劇最不容錯過。

  它由一起浴室溶屍案為切口,層層推進,集集反轉,將連環兇殺、破案推理拍出了新的高度。

  截止目前,劇集在豆瓣評分8.0,超越去年的《罪夢者》實現了網飛華語犯罪懸疑劇的口碑逆襲。

  今天,我們再次來聊聊它——

  誰是被害者

  導演:庄絢維 /陳冠仲

  編劇: 梁舒婷 / 徐瑞良 / 黃雨佳

  主演: 張孝全 / 許瑋甯 / 王識賢 / 黃河 / 李沐

  上映日期: 2020-04-03(中國台灣)

  集數:8

  單集片長: 60分鐘

  此劇根據暢銷小說《第四名被害者》改編而成,在劇情上抽絲剝繭、持續高能;在人物設置、罪案現場質感、呈現的社會議題上也展現了少有的用心程度。

  海報上陰暗的底色奠定了全劇的基調,而主要角色的神情各異——防備、堅定、慍怒、躲閃、絕望乃至瘋狂,處處暗潮湧動。

  8月14日,該劇在西瓜視頻獨家上線,VIP可看全集。二刷之後,我們再來講點新的。

  《誰是被害者》不但集結了張孝全 、許瑋甯 、王識賢、林心如等台灣影視領域頂尖的演員陣容,背後的創作團隊更不容小覷:

  《麻醉風暴》、電影《紅衣小女孩》系列的曾瀚賢擔任總監製,《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導演庄絢維和以及《目擊者》副導演陳冠仲聯手執導,更有口碑破表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製作人湯升榮加盟。

  片中犯罪現場的逼真質感,則應歸功於曾獲金鐘獎肯定的美術團隊及特殊化妝師,將強酸溶屍、烈火焚燒、高空墜落等劇中各命案現場呈現得極近真實、觸目驚心。

  由第26屆金曲獎主視覺設計師劉熙真打造、鑒識科特有的裝備”藍手套“成為尋找線索的引子。

  而男主人公方毅任(張孝全 飾)的職業——鑒識師,也正與撲朔迷離的案情及背後的複雜因果緊密相關。

“鑒識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

  “透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和為什麼做。”

  這是全劇第一場戲、警察學校鑒識課上的授課內容。

  然而,諷刺的是,警方鑒識工作所要注視的死者,大多是那些在生前無人在意、備受壓抑的群體。

  與此相應地,男主角方毅任本人也是個“怪胎”。

  他雖然有着出眾的思維和推理才能,但這種對推理異常的執着實際上也是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體現之一。

  在這種“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影響之下,方毅任不但社交困難、溝通困難,還易因突然的轉變而出現不穩定的情緒。

從學生時代就遭到同學排擠。

  作為鑒識官同僚走進一群談笑的警員之中,依然會使愉快的氣氛瞬間冷卻。

  這與八面玲瓏、人情練達、為了取得獨家素材無所不用其極的女主角徐海茵(許瑋甯 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為記者的徐海茵,為了採訪“第一個死者”過氣歌星蘇可芸的家屬,謊稱自己是歌迷來到其母家中。

  進門前,往眼中滴眼藥水,營造泫然欲泣的假象。

  與蘇可芸母親的對話看似溫情,時而閃現的“非正常拍攝”畫面又提醒着觀眾:“取材”始終是這個女人的第一要務。

  但是,徐海茵的套路在方毅任面前似乎失去了效用。

  兩人第一次談判時,徐海茵用於拉近距離的笑容不受控地僵住,甚至在他坐上后座時翻了一個大大的白眼。

  在有溝通障礙、似乎完全不通人性的方毅任面前,引以為豪的談判技巧也宣告失敗。徐海茵終於臉色一沉,以方毅任的方式直入主題。

  男女主角之間的這種碰撞和角力,為劇集看點增色不少。

  但是,這樣一個不近人情、只關心案件的“怪人”,竟在疑犯的指紋檢測結果指向一個女孩時失了方寸。

  女孩是什麼人?竟能讓方毅任放下職業操守,不惜阻礙案件的偵破而將證物和指紋結果隱藏下來。

  或許部分讀者已經有了自己的猜測。不劇透,請感興趣的朋友親自一探究竟。

  另外,《誰是被害者》飽受好評的另一重特質,是把懸念設置的核心問題從傳統懸疑犯罪劇集關注的“誰是真兇”轉變為“誰是被害者”,並將思考向社會的尺度去延伸。

  從而通過每集的案件展現出多樣化而有深度的底層人物群像——光華散盡的過氣女星、不被社會接受的跨性別者、患癌後遭黑心公司解職的社畜……

  林心如飾演的神秘女子李雅鈞,以及與方毅任前史息息相關的女孩江曉孟,又與這一系列連環凶殺案有何關係?她們有怎樣的計劃正在醞釀?

  儘管對於上述人物的塑造有的出彩、有的略顯不足,這種聚焦社會邊緣、陰影之下的關注是無論如何都值得肯定的。

  於是,從男女主角和每位死者的身上,展現出職業道德、新聞倫理、性別認同、官警/官商勾結等等各種社會議題。

  對案件真相的揭露,同時也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對社會黑暗面的揭示與批判。

  “鑒識人員的職責,就是通過細枝末節的線索,去還原死者生前的每一個細節,去關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如製作人曾瀚賢所說,鑒識科學傷心的點在於:當拚命想要從死者身上得到更多細節、去理解和認識他們的時候,死者已經死去,無法挽回。

遲來的注視,也是遲來的尊嚴。

  這提醒着我們去在意,去關心,是什麼造成了他們的死亡。

  是他人的仇恨、自身的絕望,抑或由冷漠與偏見構成的、整個社會無形的壓抑與忽視……

  當我們一張張看清“被害者”的面孔,便是時候再將問題拋回來:

  如果存在加害者,TA是誰?

  如果周遭的世界發生一點改變,如果“被害者”能找到支撐他們活下去的一個理由、一絲希望,能否迎來轉機,走向不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