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穿幫、移花接木與誇張:《八佰》小看了軍迷?

相信很多人已經看過了《八佰》,也看到了關於電影的各種議論,爭議很大。

這場戰鬥在歷史上不到一周時間,戰鬥本身並不複雜。

本文可能包含劇透,但是我從電影院歸來之後再看《八佰》放出了諸多預告片,發現這部電影的所有重要場面都官方劇透了,以至於找配圖都很容易。

武器道具

幾十年來,中國的抗戰題材乃至軍事題材影視的道具水平退化得厲害,而且還有眾多神劇不斷地擊穿下限。

因此,道具較為考究的影視劇自然受關注。

在《八佰》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正常水準的武器裝備,比如:

頭戴德式M35鋼盔或英制平頂鋼盔,身穿灰色冬裝的國軍,

保安團的警察帽徽和樣式不再錯誤地沿用1935年之前的樣式,

國軍的機槍手穿着護肩,

民-24重機槍終於配上了冷卻水管,且通過對白表示需要加水冷卻。


民-24重機槍


手榴彈是鞏造手榴彈,而不是拿解放軍的67式木柄手榴彈充數,

租界英軍拿着李恩飛步槍,穿着一體化的防水帆布裝具,而不是拿其它的武器和裝具充數。

日軍陸軍穿着昭五式軍服,

日軍還有一輛一閃而過的九五式小型四驅乘用車(95式小型4輪起動乗用車),為1936年量產,是日軍第一種四輪驅動的軍車,可能是國產影視里首次出現。


九五式小型四驅乘用車(博物館)


但是,這不意味着這部影視劇里的道具一點錯沒有,比如:


有輛多次特寫的日本全履帶式運輸車,日軍確實有這種軍車,名叫九八式六噸牽引車(九八式六屯牽引車)。


九八式六噸牽引車


這種軍車在網上連日文資料都語焉不詳,我甚至懷疑劇組是不是刻意把這種資料很難尋找的軍車做出來考考觀眾。從許多軍迷不知所謂的反應來看,劇組似乎成功了。

不過,從型號里的“九八式”和德語資料來看,它量產於皇紀2598年,也就是1938年,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後,而且是作為105毫米及以上口徑的重炮牽引車使用,不太可能輕易地用來運兵。


電影里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一閃而過,網友在預告片里看到的就是全部。但日本海軍陸戰隊是進攻四行倉庫的主力,不應該就這點戲份,且制服錯誤。

片中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穿海軍深藍色水兵服,軍官穿第一類軍裝(第一種軍裝),這是1932年“一二八”時的軍服。


海軍陸戰隊


從歷史照片以及1939年日本鼓吹侵略的電影《上海陸戰隊》來看,1937年淞滬戰役時,日本海軍陸戰隊已經換裝綠色軍服,帶有肩袢,翻領。士官與士兵的軍銜標誌佩戴在袖子上,軍官佩戴橫肩章而不是昭五式那種窄小的豎式肩章,且軍官制服多為私人訂製,為西裝翻領,且佩戴深藍色或深綠色領帶。


1937年的歷史照片

(注意上圖第一排中間的軍官打扮,佩戴領帶,戴寬肩章,可能是二戰日本最“摩登”的軍裝了。)

海軍陸戰隊的鋼盔為綠棕色,帽徽為黃銅的錨與櫻花圖案,從照片上看,他們戴的是“海軍第二種鋼盔”,即海軍版的90式鋼盔。


片中的四行守軍還使用了蘇羅通ST-5 式20毫米機關炮,但回憶材料表明,守軍只攜帶了高射機槍,沒有攜帶機關炮。


片中的機關炮


四行倉庫內的守軍有1個迫擊炮排,租界內有碉堡與倉庫隔河相望,這些電影里都沒有表現。

電影里多次出現德械師的說法,但德械師的提法是後來才出現的,以區別美械師,當時的提法是調整師。


重寫戰鬥

四行守軍——88師262旅524團1營確實在淞滬戰役中補充了不少“雜牌”,為湖北保安第5團共4個中隊成建制補充,其中2個中隊是通城士兵,僅通城籍高達百餘人,而不是片中所說的那樣,沿途搜羅了十幾個敗兵。

電影里的歷史人物戲份不多,倒是原創的幾個僅有外號的人物有些喧賓奪主。

其中,姜武飾演的老鐵懦弱怯戰,在混亂中面部負傷,臉上包紮起來,這讓人感到很不舒服,這個負傷方式確有其人:


姜武飾老鐵


據回憶材料,面部被子彈打穿,血流滿面的是三連連長,原通城保安三中隊長石美豪,作戰勇敢,輕傷不下火線,臉上包紮之後繼續戰鬥。

而劇中的老鐵是個軍閥部隊的混子,連槍都打不準, 除了末尾的表現似乎要死守斷後,大部分時間就是拖後腿的。


電影里的幾乎所有戰鬥描寫都誇大了。


第一次戰鬥,日軍見倉庫門開戰,就直接衝進去,哪知是守軍的誘敵計策,被“關門打狗”。


關門打狗


這不是四行保衛戰的戰鬥,為淞滬戰役初期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之戰移花接木而來。而且很遺憾,攻守雙方完全顛倒過來

1937年8月17日,在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的爭奪戰中,524團1營2連3排劉雲飛率20餘人衝進司令部大樓,誰知內部都是厚重的阻隔門,日軍用電動機放下阻隔門。

外面的援軍用集束手榴彈爆破,卻無法炸開鐵門,裡面的劉雲飛部後路已被阻斷,遭到二樓和地堡的夾擊,全部陣亡。

日軍因害怕毒氣飄到租界,根本沒敢在四行倉庫使用毒氣,更別說是芥子毒氣。這種毒氣用濕毛巾根本無法防護,電影系誤導觀眾。

以上戰鬥全部為編造,所以也沒有俘虜日軍,也沒有槍斃戰俘這種違反國際公約的行為。我不知道劇組為什麼安排守軍槍斃日本戰俘,大概為了表現最後一個年輕的日本兵痛哭和哀求來表現“人性”和“反戰”?又或者劇組對孫立人活埋多少日本戰俘的故事非常着迷?

第一天的戰鬥中,日軍找到了西南角為火力死角,想從這裡偷襲,被守軍發現,用手榴彈(也有說法是迫擊炮彈)擊退,而電影里絲毫未提。


第二次戰鬥,電影里出現了日軍脫光衣服,叼着匕首從倉庫的水道(下水道?水渠?)偷襲,任何史料中都無此記載。如果有如此寬闊的水道,為何守軍沒有封堵或者派人把守?偷襲的日軍為何只帶冷兵器?帶手槍豈不是更有利?


水鬼偷襲


至於懸賞用人命拉電話線,更是無中生有,四行倉庫原本就是各大銀行的倉庫和88師師部,早就配有電話,守軍多次用電話與租界內的中外各方聯繫。

不過,片中的日本97式狙擊槍的瞄準鏡倒是符合歷史,這種狙擊槍是1937年量產的,算是不穿幫吧。


瞄準鏡


至於童子軍楊慧敏送國旗一事,回憶材料也不少,可以確定,不是一個人送——倉庫後來掛出了3面,游泳一事系當時記者的“妙筆生花”,是為了不得罪租界,且不暴露租界內支援抗戰的組織。


楊慧敏


1975年那版《八百壯士》如此渲染,是有政治考慮的。不明白這版為什麼還這麼拍。


至於史料中日軍以小口徑平射炮轟擊倉庫,發現無法擊穿,夜裡各界捐獻的物資運抵,將第一批傷員轉移到租界治療,都沒有展現。


期間有個左派人士何香凝觀戰的情景,何香凝給四行倉庫守軍寫過信有記載,是否觀戰並無記載。更關鍵的是,何香凝1878年出生,1937年時已經59歲,片中的這扮相是59歲?


片中場景


之後是日軍舉着鐵板進攻,想爆破倉庫牆壁,陳樹生身上綁着手榴彈跳樓,炸死炸傷了日軍爆破組。也有材料認為此人叫石先達,紀念館內認定的是陳樹生一人。

結果電影倒好,弄出一大串來,而且是機槍連——抗戰時代中國軍隊缺乏重武器,機槍手何其寶貴和缺乏,卻要機槍手去自曝?


數數多少


嚴重懷疑劇組是把《上甘嶺》里戰士們排隊替補傷亡機槍手的那段給“借鑒”了。


替補機槍手


不過《上甘嶺》那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場景是什麼意思呢?


還有日軍用挖掘機是想挖地道,被租界內群眾發現後就撤走了,片中的意思是想挖牆?


至於在日軍戰機的掃射下護旗,這段是1975版《八百壯士》的移花接木,同樣是政治考慮。

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倉庫共掛出三面國旗,兩面掛在朝着租界一側的窗口,向租界民眾與外國人宣示抵抗決心。一面掛在樓頂。日軍有飛機似乎要低空逼近,被守軍的高射機槍驅離,史料僅此而已了。

真正的護旗發生在1938年8月11日的孤軍營內,當時孤軍計劃紀念88師出征和淞滬抗戰爆發,租界害怕觸怒日寇,派萬國商團中的白俄士兵攜帶機槍搶走國旗,打死劉尚方、尤長青、吳祖德、王文義共4人,打傷數十人,並將伍傑之外的所有排以上軍官抓走。後來隨在孤軍和租界人民的抗議下把抓走的人放回,但是並未歸還國旗。


但片中以各種特效鏡頭展現戰機如何掃射樓頂國旗,守軍如何護旗,和1975版差不多,但是道具更精良一些(舊版的飛機為美式冒充),還掃射到了租界。

且不論日軍的飛行員技藝居然高到在樓房林立的上海敢如此低空俯衝,這打到租界也是當時日軍竭力避免的。


樓頂護旗


最後,國府在租界施壓下命令四行倉庫的守軍撤退。但88師的師部軍官是用打電話的方式下令的,進入倉庫的是租界的英國少將史摩萊特,且做了守軍可以攜帶武器成建制轉移到國統區的虛假保證。

但電影里卻是個國府特派員,其實如果找外國演員有困難也可以理解,說的也不是租界方面那套虛假說辭,電影全片也就提了一句,英國人要繳械。

1975版不提租界的態度,無非是害怕得罪英美,可今天怕什麼?

最後的撤離倉庫,電影中表現得何其慘烈,剛準備行動,日軍就打開探照燈,打滅探照燈後依然遭到日軍的猛烈機槍掃射。


機槍掃射


除此之外,倉庫里還留下了雜牌軍斷後,雖然沒有表現斷後的戰鬥情景,還表現斷後的小隊用鐵鏈把自己鎖上,把鑰匙扔了。

不知道劇組是不是喜歡看韓國奇葩電影《登陸日》,那電影里的德國軍官把主角鎖在機槍碉堡里情有可原——出個門都能遇上9支俘虜過主角的軍隊,實在信不過。

鐵鏈鎖自己

但真實的歷史是,謝晉元的部隊與租界方面銜接得很好,撤退快要結束的時候才被日軍發現,謝晉元迅速指揮部下打滅了日軍的探照燈。至於斷後的小隊,據當事人盧洪信回憶,共4名機槍手完成掩護任務後,順利撤退到租界——畢竟只有一橋之隔而已!

如果真像電影里那樣遭到日軍機槍猛烈掃射,傷亡何止8人?


總的來說,《八佰》在道具特效方面的進步得益於電影技術的進步,但劇情的巨大改動令人詫異。

1975年版一如既往地害怕“友邦驚詫”,又延續了國府在抗戰方面一貫的賣慘式宣傳。

實在想不出今日的《八佰》何必要模仿這種局限性思維?


如果需要激烈的戰鬥場面,可以穿插同期的蘇州河南岸戰鬥,就算是根據日軍戰史記載,日軍部分部隊的傷亡就超過了三千人。

比起寫進教科書的四行倉庫之戰,這才是真正被遺忘的戰鬥。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