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怡19歲和張藝謀第一次合作的電影,演繹出了中國最動人的愛情

張藝謀的新片《堅如磐石》剛曝出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就在網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這不由得讓影迷又有了沖刷他的作品的衝動。



聯想到5月在戛納直接slay全場的章子怡,就更為讓人唏噓不已了。



經過生活的起伏和時光的洗禮,章子怡和張藝謀成為了各自領域中的重要人物。

這一次,咱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兩個第一次合作的電影——

《我的父親母親》


《我的父親母親》由張藝謀執導,章子怡、鄭昊、孫紅雷主演。

豆瓣近8萬網評給出了8.0的高分。

影片獲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

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章子怡也憑藉該片獲得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拿到了自己從影的第一個獎盃。



演這部電影時,章子怡只有19歲,還不叫“國際章”。

眼神清澈、笑容純真。

即使是穿着土氣的花棉襖,也依然動人。



多年後,當鄭爽在《演員的誕生》上重演招娣時,台下的章子怡幾欲落淚。

雖然有過太多經典的角色,可是招娣對於她是特殊的。

因為招娣就是當年那個純真敢闖的自己。



影片採用了倒敘,在城裡工作的兒子駱玉生(孫紅雷 飾)接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回家奔喪。

父親去世的太突然,母親一時接受不了,大雪天里靜靜的坐在學校門口。

眼前的這個學校,見證着父親母親的相知相愛。


可如今,只剩下這個破舊的學校,沒有了父親的教書聲。

那瞬間,作為兒子的我才明白。

那個被大家當故事講述的愛情是真的,它不是故事,而是父親母親之間最淳樸簡單的愛。



中國,三合屯。

母親招娣(章子怡 飾)年輕時是村裡最漂亮的姑娘,一身紅色棉襖,扎着麻花辮,滿臉的青春。

姥爺死的早,只有母親和姥姥相依為命。

姥姥一心想要為母親找一門好親事,可是母親總是看不上。



就像張愛玲說的,於千萬人中遇見那個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那年秋天,母親遇見了來村裡教書的父親駱長余(鄭 昊 飾)。

固執的一見鍾情。

從此,母親的眼神開始緊緊的追隨這個年輕的教書先生。



她和所有陷入愛情的小女生一樣,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喜歡的人。

認真仔細的為新學校織紅,去離學校近家裡遠的前井打水,聆聽他的教書聲。



蓋學校的時候,每天變着花樣做好吃的,用青花瓷碗為記號,希望父親可以吃到。



為了製造與父親的相遇,母親在父親送學生的路上等着。

就這樣,父親和學生們在山腳下走着,母親遠遠的在山上樹林里悄悄的跟着。

一次,兩次,三次……母親終於和父親“相遇”了,兩人側目相視,點頭微笑,滿屏心動。

這次的邂逅讓母親高興壞了,父親不但親手遞給她丟下的籃子,還向學生打聽她。



所以當父親來母親家裡吃飯的時候,母親格外的上心。

一大早就起來生火、燒水、洗菜、做飯。

然後穿上了那件紅棉襖,扶着門框笑着迎接父親。

而這一幕,對父親而言就像是一幅畫,那因愛而綻放出的光彩,隨時間流逝卻愈加難忘。



愛情的種子瘋狂的破土而出,開始在他們之間肆意生長。

母親和父親約好,下次來給他做喜歡的蘑菇餡蒸餃。

可是,這次母親沒有等來父親吃飯。


父親被當做“右派”帶走了,臨行前,父親來告別,約定臘月初八回來。

為了讓父親吃到餃子,母親提上盛着餃子的青花碗跑着去追馬車。

翻山越嶺抄近路,可還是沒有趕上把父親帶走的馬車。



母親沒有放棄,她記着和父親的約定,就算大雪紛飛,也一直在回村的路口等着父親。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在路口等父親歸來的母親。

多年後,母親終於等來了父親,從那以後,他們再也沒有分離。



《我的父親母親》上映於1999年,20年過去的今年再看這部電影,它帶給小編最大的感受就是絢麗和簡單。

這兩個相反的詞語用來形容該片再恰當不過了。

絢麗的色彩是該片帶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



張藝謀是一個善於用色彩講故事的導演,《我的父親母親》中色彩的運用堪稱教科書式的經典。

張藝謀用顏色詩意的塑造出一個個美好的畫面。

金黃的樹林,湛藍的天空,皚皚的白雪。




導演更是獨具匠心,用顏色來表達人物的感情。

本片的以彩色和黑白為基本色調,與大多影片不同的是本片黑白代表現實,彩色代表回憶。

因為在老年昭娣的眼中,失去丈夫的現在就如同黑色,而那段浪漫的過去就如秋後山林的黃葉一般,斑斕甜蜜。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導演對紅色的應用,張藝謀偏愛紅色。

不管是《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秋菊打官司》中的紅辣椒串,還是《紅高粱》中的紅背景,紅色都被賦予了不同的作用和意義。

而紅色也是該片的靈魂,代表着對愛情的熱烈,更代表了對愛情的執着。

母親初見父親時穿着紅色棉襖,紅得燦爛如花,熱情又美麗,暗示着愛情的到來。



母親親手織的紅掛在父親教書的教室樑上,對於母親這塊紅表達她對愛的嚮往和憧憬,而對父親更多的是陪伴。



而在父親走後,母親站在雪地里執着等待時,也是身穿一件紅棉衣,這紅不僅是對愛的期望,更是對愛情的堅持和執着。



電影中,鏡頭最多的是母親奔跑的畫面。

初見父親,激動的跑回家;學校蓋好了,跑去聽父親上課。

和父親在路上遇見,歡欣雀躍的跑起來;得知父親回來了,拖着病重的身體跑去見父親。




而最讓人動容的就是知道父親走了,母親穿上父親喜歡的紅棉襖,帶上紅圍巾和父親送她的紅髮卡跑着去追趕馬車送飯。

母親奔跑着,那流動的紅色就是對愛最好的詮釋,一下就戳中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就如網友說的,一身紅衣在山間奔跑的章子怡,演繹出了最動人的中國愛情。





而這份動人的愛情卻很簡單,就是一個女孩愛上了一個男孩,一愛就是一輩子。

鏡頭裡的他們,沒有牽手,輕吻,更沒有山盟海誓。

有的只是一聽四十多年還聽不夠的讀書聲。

有的只是大雪中為愛的奔跑和等待。

有的只是修好的青花碗和找回的紅髮卡。



還有那親手織的白布和十幾公里路的陪伴接回。

因為。

我在這條路上等了你很久,終於把你等來了。

現在你走了,我也要陪你從這條路上走回來。



而現實中,我們卻越來越難以找到這樣純粹的愛情。

很多時候,愛情被附加上太多條件。

如果你想尋找那份簡單的愛情,不妨看看這部電影。

去感受這久違的,

始於心動,戀於時光,長於風雪,執於枯骨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