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世紀的歐洲,羅馬天主教會很有實權,而且聚斂了大量財富。其斂財的手段常常為人詬病,因此出現越來越多的持不同意見者。比如,英國神學家約翰・威克利夫(他的追隨者叫作羅拉德派)曾撰文抨擊教皇的腐敗行徑。他去世後被判為異端,死後44年屍骨又被挖出來焚燒後扔到河裡。
過了一個世紀之後,馬丁・路德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批判教會的教條和做法,質疑教皇的權威。教皇拒絕就《論綱》進行討論,最後還將馬丁·路德開除出教。結果引發了宗教改革,造成一系列宗教戰爭和基督教會的第二次大分裂,而且還讓教皇失去了對半個歐洲的統治權。
馬丁・路德於1483年出生在德國,出生第二天即接受天主教洗禮。父親很重視馬丁・路德的教育,送他上過多所學校,學習拉丁文、修辭學、邏輯學等,希望他以後能成為一名律師。所以在愛爾福特大學獲得學土和碩士學位之後,馬丁・路徳又進入法學院深造。在這裡,他喜歡上了哲學,後來又對神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年輕的馬丁・路德深信,對上帝的認知只能通過神聖的天啟才能獲得,而不是通過邏輯學、哲學或者推理。於是他不久就離開大學進入奧古斯丁修會當修士(這讓他父親非常失望),全身心投入到經文學習、禱告、齋戒和懺悔中去,也變得越來越內斂。
後來,修道院院長建議他去教書,他於1507年晉陞為神父後,在第二年來到威登堡大學教授神學。在威登堡,馬丁・路徳繼續潛心學習《聖經》,1512年取得博士學位。隨着他對經文研究的不斷深入,他開始質疑羅馬天主教會的許多教條和做法,以及教會本身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認為它們即便還算不上邪惡,至少也與《聖經》中的教義相違背。
其中,他批判最多的是教會出售的贖罪券。
天主教會在11世紀就發明了贖罪券,完全或者部分地免除購買人的暫罰(基督的罪罰包括永罰和暫罰)。教會這樣做的依據是教會負責掌管儲存基督和聖徒們恩功與善功的“功德庫”,可以用其“庫存”發行贖罪券,抵減購買人應受的責罰。幾個世紀以來,贖罪券的做法越來越普遍,也出現越來越多濫用的現象,逐漸淪為教皇(多數所得歸教皇)和當地教會(從中分取一部分收入)搜刮錢財的工具。其實,贖罪券的本意既不是將死人的罪行一筆勾銷,也不是豁免其應受的責罰,但卻被教會扭曲和誤用。這件事最終引爆了路德對罪券的不滿。
1516年,教皇里奧十世派約翰・台徹爾到德國兜售贖罪券,為修建聖彼得大教堂等款。路德完全不同意出售贖罪券這種做法(質疑教皇作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怎麼可以為自己的工程而盤剝窮人),而且特別針對台徹爾宣傳的賣點(宣稱“購買一份贖罪券可以讓一名死者脫離煉獄”)提出質疑。路德還從根本上對贖罪券的合法性進行批判。他認為,減免死後懲罰應當是上帝獨有的權力,教會怎麼能有權拿來出售?他還認為,被釋罪或者被正身,是上帝自由給予其信徒的,而不是對善行的獎賞。
跟之前改革派對贖罪券的攻擊有所不同,路德這一次是從神學角度對其進行了抨擊。1517年10月底,路德將其所有批評觀點以論綱的形式寫成《馬丁・路德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一文,寄給馬格德堡和美因茨的阿爾布雷希特主教。(史上也傳說路德當時把這篇文章,即《九十五條論綱》釘在了維登堡大教堂的門上,但鮮有證據證明此點。)
阿爾布雷希特主教並沒有善意地接受路德的批評,因為是他邀請台徹爾到德國兜售贖罪券的,況且他也可以從中分一杯羹,並用這份不義之財賄賂羅馬教皇,換取同時掌管兩個教區的主教地位。因此,阿爾布雷希特主教沒有公開與路德進行辯論,而是將這份文件送到了路德批評最多的教皇手裡,之後的幾年裡,教皇利奧十世找來不少神學家批駁路德的觀點,還將路德的觀點歸為異端邪說,千方百計地想讓路德放棄其主張。然而,路德在教皇的施壓下,更加旗幟鮮明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拒絕承認教皇的神權,而且筆耕不輟地撰文批判教會。
1520年,教皇在威登堡頒布通諭,威脅要將路德開除教籍,除非他放棄《九十五條論綱》。作為回應,路德當眾燒毀了教皇通諭。1521年1月初,路德被正式開除教籍。稍後他被召去出席沃爾姆斯會議,在會上他依舊堅持捍衛自己的立場,還利用這個機會進一步揭露教皇和教會所犯下的錯誤。會議之後,路德的書被禁,他本人也被定為異端,遭到通緝。當時的神聖羅馬教會以為這樣就可了結此事。可是,他們大錯特錯了。
這位神學界新星在民間的影響力並未因此受到太大影響。1518年,路德的一個朋友兼支持者將《九十五條論綱》從拉丁文翻譯成德語。得益於當時最新的印刷技術,《論綱》幾周內就傳遍了德國,不到一年就傳遍了歐洲,而且得到民眾的廣泛響應。其他改革者也都支持路德,然而,他們之間對教義的不同理解慢慢顯現出來,逐漸形成幾個不同的新教派別(誓反教),其背後通常都有某些想要擺脫教皇政治影響的國家統治者或機構在支持。
這些教派包括位於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路德宗,瑞土和法國的加爾文歸正宗,以及其他一些更為激進的教派。儘管羅馬天主教會極力推出了反宗教改革運動,並在西班牙和意大利順利實施,但到17世紀中葉的時候,新教已經主導了歐洲的北部和東部,而且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還允許歐洲各國自行從天主教、路德教和加爾文教中選擇其一作為自己的國教。
無論從神學角度還是組織架構角度看,新教是天主教會的又一次徹底分裂。新教不承認天主教會是唯一正統教會,認為基督教的不同教派都應當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信條。新教的誕生也意味着羅馬教皇在歐洲的絕對權威已一去不復返。
教皇英諾森十世曾宣布《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無效,甚至稱其為可惡的和愚蠢的,但這些做法都已經於事無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