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奇葩姓氏,男孩無論取啥名,譯成漢語後都會被佔盡便宜

語言產生之後,不久就產生了姓名,每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姓名,人類才能進行正常有序的交往。“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很多人不知道,“姓”和“氏”乃2個部分: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所以“姓”產生以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發生改變;而“氏”會隨着後代官職、封邑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在史書中經常會看到父子兩代不同氏的情況。秦漢以來,姓氏才合為一體。

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日本的“姓”、“氏”。日本的姓氏也和我們有相似之處,比如日本古代的“姓”是一種稱號,表示該氏族的社會地位,為世襲制;他們的“氏”名也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所擔任的職位等命名的,如在朝廷中管理忌部(祭祀部門)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

公元9世紀左右,日本還出現了一種叫做“苗字”的稱號,大家別誤會這個“苗字”,它在日語里是“分支”的意思,即從一個家族的大本家分離出去的“新姓”,如今日文中的“苗字”就等於我們中文裡的“姓”。

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日本有個貴族叫做“藤原朝臣九條兼實”,“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才是他的名字。

但無論是“姓”、“氏”還是“苗字”,能擁有它們的人在日本非富即貴,所以日本廣大勞動人民是沒有這些的,只有“名”。直到1870年,日本政府為了徵兵、徵稅、製作戶籍等目的才允許老百姓們有自己的“姓氏”。

結果人家老百姓早就習慣了沒有“姓”的日子,不想給自己起一個“姓”,效果並不好,5年後,明治天皇再次宣布: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所以日本的“姓”,直到1875年才開始全面普及,延續至今,歷史是非常短暫的。

那麼國家突然要普通老百姓給自己弄一個“姓”,對於沒讀過書的人來說就是麻煩事兒了,於是那些住在山腳下的人,就以“山下”、“山本”為姓;住在水田邊的人,就以“田邊”為姓;實在不知道怎麼起名字,住在哪個村,就用村名為姓,比如“西村”、“木村”啥的。

當然,有文化的老百姓就會把代表吉祥、喜慶、長壽、智慧等等的詞彙用進去,比如“吉、喜、孝、仁、龜、鶴”等等。

目前見過最奇葩的日本姓氏就是——“吾孫子(あびこ)”,也被寫成“我孫子”。這個姓氏在全日本共有263戶,與“安孫”、“吾孫”等屬於同源。

這個姓氏無論在發音上還是書寫上,都跟漢語中“我的孫子”非常相似,所以被翻譯過來以後讓人忍俊不禁,小孩子要是用這個姓取名,確實有點難。比如日本女子撐桿跳高運動員我孫子智美,咋看都像在“罵人”。

不過日本女孩子嫁人以後都會隨夫家姓,男孩子就比較慘了,“我孫子”這個姓氏得伴隨他們一生,後面無論加啥字都不好聽,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