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相聲很好笑?首先它要不好笑

笑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大腦里並沒有笑中樞。那麼問題來了,笑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看相聲時候的你為什麼嘿嘿嘿笑得像個笑話?看看這個視頻能不能給你個解釋:

過了幾百年,藝術家總結出了“好笑”的結構

相聲和單口喜劇作為發展了幾百年的藝術形式,藝術家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讓觀眾笑的基本內容結構就是鋪加抖

鋪是段子里不好笑的部分,你預期的部分;抖包袱是好笑的部分,你沒想到的部分

通常在鋪梗的時候,相聲演員、單口喜劇演員都會試圖讓這個故事和觀眾產生更多的共鳴,喚起大腦負責長期記憶的部分以及與之相關的情感中樞

在這個階段,主要負責進行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皮質也開始活躍,分析並理解聽到的鋪墊信息,並且產生對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預期。在不斷更新的預期中,如果處理到了和預期不符的內容,人就會覺得——

沙雕啊!

做到好笑並不難,簡單兩步讓人捧腹大笑

喜歡聽相聲的神經學家們發現,好笑這件事一共有兩步。第一步:

不!此圖劃掉

第一步是要和預期不符,第二步是在這之上進一步產生解決了不符的滿足感。也就是說,抖包袱的好笑之處是——乍一聽什麼玩意兒,但轉念一想好像很合理——這樣的過程。

比如“藍色的刀槍”猜一個成語?答:

沒猜出來的去視頻里找答案喲~

好笑是門藝術,“公式相聲”並不合理

在以語言為傳達機制的喜劇形式里,如何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也是決定包袱好不好笑的重要因素。演員的身段、神態、腔調、語速等,都需要演員在觀察觀眾的反應的同時動態調整自己的表演。

還記得曾經在節目中用所謂“公式相聲”懟郭德綱的那位博士嗎?

該博士聲稱用他的公式可以精確推斷觀眾的笑聲應該是0.5秒,還認為他的公式對演員估算現場觀眾的笑果有指導性意義 | 視頻截圖

要知道,想要使用公式來規定觀眾哪裡應該笑哪裡不該笑,是違背人腦處理信息規律的。關於這一點,看過視頻的你肯定再明白不過了

“相聲是天底下最簡單的藝術形式,但也是最難的” | 視頻截圖

喜歡聽相聲?不如再看一遍視頻,更好地理解它的奧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