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莫迪談笑風生時 不遠處上演了一場大衝突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截圖。

2月24至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正式訪問印度。

可沒想到,這時候,德里街頭爆發了一場數十年來最為嚴重的流血衝突。

數十年來最嚴重

流血衝突最早是從2月23日,也即特朗普到訪前一天開始的,當天在德里東北部KarawalNagar、Seelampur等社區發生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間激烈的暴力衝突,防暴警察隨即介入,卻被穆斯林方面指責為“偏袒印度教徒”,致使衝突愈演愈烈。

部分目擊者稱,25日手持鐵棍的印度教徒高唱宗教歌曲,打砸了穆斯林社區,隨即遭到穆斯林暴力還擊。

當天一名印度教男子登上Ashok Nagar一座清真寺尖塔砸毀揚聲器,插上印度國旗和印度教旗幟,並將這一視頻上傳到社交網絡平台,令矛盾更趨激化。

當晚,這座清真寺被焚毀,衝突和暴力也越發不可收拾,迫使新德里市首席部長凱里瓦爾呼籲在德里東北部實行宵禁和軍隊介入。

據不完全統計,此次騷亂導致至少21人死亡,近200人受傷,其中包括印度情報局情報員夏爾馬,他被暴民襲擊毆打致死,屍體26日在下水道被發現。

3天騷亂的最高潮是24和25日,這兩天到訪的特朗普分別在首都新德里和莫迪總理家鄉艾哈邁達巴德。

正如英國《衛報》觀察員拉奧所譏諷的,“當幾英里外正發生流血暴力衝突時,特朗普卻無動於衷地演講”。

為了確保特朗普這位“超級外賓”的印度之行身心愉快,莫迪煞費苦心地搞了不少“形象工程”,包括給臭氣熏天的德里市河換水、修築圍牆以免特朗普看到艾哈邁達巴德機場附近的貧民窟。

因此,特朗普在印度訪問的兩天里是不是真的看不到、聽不見,還的確不太好說。

“樣板工程”是引信,族群矛盾是禍根

有些人指出,正是印度聯邦政府為歡迎特朗普大搞“樣板工程”,才引發了此次空前的暴力衝突。

為了給特朗普到訪“清場”,在他抵達前,執政黨——印度人民黨政要試圖用煽動性語言威脅示威者,甚至揚言“不惜開槍”,發出“在特朗普到訪前必須結束”的最後通牒,最終激化了矛盾。

此前,首都新德里的抗議靜坐已持續了兩個月之久,前述“最後通牒”正是因為當局不耐煩抗議久拖不決才發出的。如果沒有“最後通牒”激變,暴力騷亂固然可能未必爆發,但隱患卻絲毫不會消除——因為其禍根是族群矛盾,而導火索則是莫迪的一系列政策。

莫迪上台依靠的是印度教民粹主義的狂熱支持,而印度人民黨本就是個印度教民粹主義色彩濃厚的政黨。

近年來由於經濟、基礎建設等方面缺乏亮點,一度高漲的莫迪暨印度人民黨支持率有所回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的莫迪,隨即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取悅印度教徒的措施。

2019年初,莫迪在出席多個地方印度教傳統節日的活動時暗示,希望加強“印度教價值觀”的地位,這讓許多人擔心,他有意推動以印度教為國教。

去年下半年,莫迪在阿薩姆邦試點《國民登記法》,導致該幫190萬人被識別為“非法移民”,其中大多數是穆斯林;

去年12月,莫迪政府強推《公民身份修正法》(CAA),授予除穆斯林外所有南亞主要宗教信徒背景的難民以印度公民身份,引發了大範圍、全國性的抗議示威浪潮。

印度是個多宗教的人口大國,穆斯林人口多達2億以上,如果對印度教民粹主義一味取悅、縱容、袒護,就可能造成全國性的族群分裂、仇殺。

24日特朗普在德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相信印度能應對騷亂和社區暴力”,這幾乎就是他對近在咫尺暴力騷亂的唯一直接反應。

之所以如此,一是印度人民黨對手屢屢對印度自由派表示同情、支持,他當然要反其道而行之。二是希望取悅美國印度裔選民。

多年來特朗普一直試圖取悅這些人,他發現這些人許多和印度本土的政治息息相關,且儘管多數美國印度裔居住在加州和紐約州,但他們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密歇根州等搖擺州也有不少聚居區,拿下這些選票有助於鞏固大選地位。

鬧大了誰都不想,要善後並不容易

無論如何,鬧出這麼大動靜是誰都不想的,畢竟如此尷尬,對任何一方都沒好處。

事發後最大反對黨——國大黨領袖索尼婭·甘地譴責政府未能控制暴力,並要求一手推動CAA落地的內政部長沙阿辭職。

鄰國巴基斯坦則藉機“敲打”,總理伊姆蘭·汗譴責了暴力事件,稱“每當種族仇恨意識形態插手,流血事件就應運而生”。

內外交困中,莫迪終於在26日打破沉默,在推特上呼籲保持冷靜,要求德里的兄弟姐妹們“時刻保持和平和兄弟情誼,最重要的是早日恢復冷靜與正常秩序”。

但正如許多批評者所指出的,CAA及其為代表的親印度教民粹政策是皮,暴力騷亂只是毛,捨本逐末,效果可想而知:連日來包括德里在內,印度各地示威抗議連綿不絕,除了繼續抗議族群對立政策外,還出現了反對暴力、要求政府公正處理肇事者的示威。

25日打道回府後,“印度話題”便成了特朗普記事簿上的明日黃花,此時此刻他的推特上充斥着“更重要的話題”,尤其是和選舉息息相關的一切。至於印度的暴力、騷亂和流血,只能留給東道主莫迪去應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