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的故事 讓我感動到流淚的電影

忠犬八公的故事》就是我看完的一部電影,了解到了狗狗的友好和動人的故事!首先這部電影是美國版的電影,有很多細節方面是很不錯的,值得喜歡狗狗的朋友去看的!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看過的觀眾無不被打動,包括我。

影片取材於發生在日本真實事件,至今東京澀谷車站還有狗狗八公的銅像,而它的遺體也被國立上野科學博物館保存。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曾經把這個題材搬上銀幕,後來美國人翻拍了此劇,故事的發生地也相應的換到了美國。

不過,我更感興趣的還是影片的敘事方式,因為煽情很容易,但要煽得高明卻很難。君不見國內很多影視劇拚命想要感動觀眾,演員們亦落力表現,時而撕心裂肺地喊叫,時而淚如泉湧地痛哭,但除了個別情感脆弱的大媽大嬸會抹幾下眼淚之外,大部分人還是無動於衷,甚至銀幕上演員在哭,影院里觀眾卻在笑。打動人心,有時候還是“潤物細無聲”更加奏效,尤其是對於這樣一個溫情的題材而言。

一個半小時的影片,被劃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部分是教授揀到狗,妻子強烈反對收養,但最終他對狗的喜愛之情打動了她;

第二部分是小八長大,養成了每天去車站接送教授上下班的習慣,某天它突然學會了一直拒絕的揀球遊戲,但那天之後,教授再也沒有回來;

第三部分是教授去世後,小八不願與教授的女兒一家生活,長途奔波回到車站,風餐露宿,天天等候教授回來。

這其中除了第一部分有一些戲劇衝突之外,其餘兩部分都相對平淡,如果是平常小學生寫作文,估計一二百字就講完了,現在卻被化為一個多小時的電影,讓人不得不佩服日本編劇對平凡生活的表現能力(美國版用的還是22年前日本版的劇本)。

當然,美國人對劇本的本土化改造也相當成功。例如在日本版中,有小八衝著教授遺像哀嗚,跟着教授靈柩奔跑的場景,相當有衝擊力,但這些不符合美國的國情,於是美國版中設計了揀球的情節:小八剛到教授家時,他便教它揀球,甚至不惜嘴裡含着球在地上亂爬(正是這一幕感動了教授夫人),示範給它看,可誰知這種美國式的生活並非日本狗的天性,小八始終學不會;其後,教授的毛腳女婿上門,為了和准岳父的寵物套近乎,又玩了一下揀球的遊戲,結果狗狗依然無動於衷,尷尬的小夥子不得不自己去把球揀回來,慌亂之中還被絆倒摔了一跤,大出洋相;而教授病逝的當天清晨,小八好像有預感似的,嘴裡叼着球追到車站,出人意料地表現了兩招揀球的技巧,令教授欣喜不已。就這樣,通過“球”這一核心道具,三個部分被有效貫穿起來。而小八去世的那個環節則被美國版很好地保留下來:漫天風雪中,處於彌留之際的小八在恍惚中看到車站的大門打開,教授面帶微笑呼喚着自己的名字,它彷彿又回到從前,飛快地撲向教授的懷抱,而現實中,年老的小八趴在雪地中慢慢閉上了眼睛……

以動物為主角的影片非常難拍,國內在這方面鮮有嘗試,除了動物演員比較難駕馭以外,如何在細微中見真情也是很考驗功力的地方。拿這個故事來講,日常養狗本來就不可能有什麼波瀾起伏的曲折,大部分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要讓觀眾看得有趣、不生厭,已經有難度,何況教授去世後,連人狗互動這一點也喪失了,要表現出一條狗日復一日的守候,還要感動人,談何容易!美日電影人在這方面的努力,頗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