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新冠肺炎正處在防控的關鍵階段,電影人以各種形式聲援、支持抗擊疫情。每當國家遭遇災情,電影人都會挺身而出。
1998年抗洪期間,電影人第一時間趕往救災現場,用鏡頭記錄下解放軍戰士和人民群眾與驚濤駭浪決戰到底的震撼場面;2003年抗擊非典,創作者與醫護人員一同進駐小湯山醫院,目睹了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的搶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2008年汶川救災,攝製團隊在地震發生後不到20小時便空降震區,在驚天動地的餘震中,邊拍攝,邊救人。
在國家有難時,電影人始終不忘自身的責任與使命,用光影留下了時代難忘的記憶,也推出了八一廠《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這樣經典的國產災難救援片。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三驚”系列影片出品人、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他表示,疫情面前,恰恰是電影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時刻。在這場戰“疫”中,電影人不能缺位,要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挖掘抗擊疫情過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留下對歷史負責的珍貴的影像檔案。
用藝術的形式激勵人民的信心和鬥志
《中國電影報》:您認為,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電影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
明振江:對於這次新冠肺炎,黨中央非常重視,多次組織開會,疫情也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在這場戰“疫”中,電影人不能缺位。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硬指標,電影是意識形態中最綜合、最權威、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工作者肩負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疫情面前,恰恰是電影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時刻。
我們應當用藝術形式,鼓舞人民英勇戰鬥,戰勝災難,激勵人民的的信心和鬥志,同時溫潤人民的心靈。
“先紀實,再寫故事” 成就了“三驚”系列
《中國電影報》:您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的10年8個月中,先後經歷了1998年抗洪、2003年抗非典、2008年抗震。八一廠也推出了《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被稱為“三驚”系列的作品。請您分享一下這三部影片的創作過程和經驗。
明振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災情就是命令”。在這三次災難發生之後,八一廠軍教片部屢屢沖在抗災救災的第一線,也有同志英勇犧牲。他們也被稱作電影界的突擊隊、“八一”敢死隊。
按照電影的創作規律,紀錄片的拍攝是為故事片打下基礎,先紀實,再創作故事。1998年抗洪時期,八一廠軍教片部拍攝了紀錄片《揮師三江》,表現了在殘酷的困難面前,黨和人民萬眾一心的情懷,以及頑強戰鬥的精神。
在這部紀錄片的基礎上,有了創作積累、創作體驗,八一廠又拍攝了故事片《驚濤駭浪》,該片1999年創作劇本,2001年開機拍攝,2002年攝製完成。《驚濤駭浪》採取了全景式的宏大敘事,獲得了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重要獎項。
2003年非典期間,八一廠創作人員跟隨部隊醫療工作者一同進駐小湯山醫院,用“以點帶面”的方式創作了紀錄片《我們萬眾一心》。
同樣在2003年,八一廠拍攝了故事片《驚心動魄》。八一廠此前有一個劇本,基礎很好,已經籌備了兩三年的時間,講述的是一列火車上,解放軍打擊車匪路霸的故事。我們臨時把劇本改為非典救治,在特殊情況下,八一廠自己的演員、家屬、離退休幹部一起拍攝,舉全廠之力完成了這部影片的創作。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兩小時,八一廠組建了攝製組,當時成都軍區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我聯繫了總參作戰部,攝製組搭乘指揮飛機前往災區。原本飛機定在5月13日上午起飛,後來提前到13日凌晨5時,創作人員拿起攝影器材就出發了,我只能在路上臨時買了餅乾、方便麵、巧克力讓他們隨身攜帶。隨後我們馬上組織拍攝故事片,創作人員和部隊一起參加真正的抗震救災,確實經受了鍛煉、考驗。
從廠領導到創作人員,冒着餘震的危險,拍攝了《驚天動地》。該片首映式有14個部委領導出席,影響非常大。災難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在災難面前,電影作品應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反映時代,從這個角度說,“三驚”系列是最有代表性的。
部隊里的評論人員稱“三驚”系列是中國災難片的經典,我認為有點“高”了,稱為“代表作”更為恰當,是類型化災難救援影片的代表作。電影人用光影留下時代難忘的記憶,這是對歷史負責的珍貴的影像檔案,不管紀錄片還是故事片,都是有貢獻的。
客觀真實反映生活,藝術化表現生活
這是電影的責任和使命
《中國電影報》: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英雄般的人物,您認為電影人應該怎樣抓住這些創作素材,拍攝出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作品?
明振江:我每天看有關抗擊疫情的新聞,都處在感動之中。這次抗擊新冠肺炎,充分顯示出黨中央決策指揮的力量,億萬人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和力量。期間,我們創造了很多人間奇蹟,比如十天建成一家醫院,比如在一年最熱鬧的春節,全國安靜下來,14億人共同維護着社會的安寧穩定。尤其是醫務工作者,有更多感人的事迹。
這些素材都可以進行電影創作,災難面前平民英雄的形象,國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等等,為電影人提供了難得的創作機遇和創作素材。
當下,我們需要凝聚力量、鼓舞鬥志,我們需要反思、思考和關愛的作品,需要展現國家形象、傳播主流價值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不能排除災難造成的負面危害,給人民帶來的心靈恐懼,家庭、社會結構隔離,正常社會秩序打亂,要表達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人性的矛盾,這些因素都不能迴避。
方艙醫院也是很好的題材,表現戰時狀態,全民動員,展現了人間大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觀眾對於電影的要求非常高,因為生活永遠比藝術創作更豐富,怎樣客觀、真實反映生活,藝術化表現生活,這是電影的責任和使命。
從類型的層面,應當突出災難、紀實,不是更多的戲劇情節,平實反映生活更加感人。同時電影還要有特色,可以製作影像奇觀,比如病毒到底是什麼,這種神秘的危害人民健康的東西到底什麼樣,可以做宏觀或微觀的表現。
抗擊疫情期間,電影創作者不能缺失、不能缺位,也不能更多考慮商業化。作品要打開觀眾心靈的市場,而不是奇觀噱頭的市場。
疫情是暫時的
而電影的持續繁榮發展不可阻擋
《中國電影報》:近一段時間,電影院暫停營業,劇組停拍,影片撤檔,您如何看待電影業之後的發展?
明振江:疫情對電影業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電影人要堅定信心,疫情是暫時的,而電影的發展不可阻擋。世界上最有群眾基礎、最有影響力的體育運動是足球,藝術形式則是電影。
從製片的角度說,永遠是“內容為王”。通過這次疫情,電影行業也正在逐步類型化分類,不是創作類型,而是市場化的類型分類。比如電視電影、院線電影、網絡電影,劃分越來越明確。但不論渠道怎樣,內容仍然是“王道”。
通過抗擊疫情,全國人民都應當堅定信心,抗擊疫情的過程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和體制自信。電影行業經歷了波折,這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從中總結教訓、吸取教訓,並將之轉化為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相信中國電影一定會迎來新的發展和繁榮期。
共同戰疫
重慶市鄉鎮(公社)老放映員聯誼會向湖北捐款 2.4 萬元
“封城封路不封心,隔山隔水不隔愛!重慶‘老放’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環境中,決不能袖手旁觀。”為支援湖北武漢,重慶市鄉鎮(公社)老放映員聯誼會副會長樊橋路於2月7日在全市放映員群體中發起捐款倡議,短短6天之內,就募集到了2.4萬元愛心捐款。
“老放”是一個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特殊群體,在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為了豐富農村人民的文化生活,全國各地建立起一支支紮根鄉土的公社放映隊,放映員們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往返一個個鄉村,把露天電影帶到村民們的家門口。
從1974年加入公社放映隊到現在,樊橋路從事放映員工作已經46年了。今年76歲的他,仍然奔波在長壽區萬順鎮的放映工作一線,一個人肩負着8個村莊的電影放映任務。2003年,樊橋路開始組織全市“老放”進行聯誼活動,並成立全市鄉鎮(公社)老放映員聯誼會。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樊橋路不斷關注着疫情的最新消息,當在新聞上看到武漢同胞面臨的物資短缺困難和一個個逆行而上的醫護人員時,他十分感動。“關鍵時刻不站出來出一份力的話,我這心裡真不是滋味。”樊橋路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在全市放映員群體中組織抗疫愛心捐款。
倡議一發出,“老放”群里的放映員們紛紛積極響應,當晚短短半個小時內,就募集到一千元善款。截至2月13日中午12:00,樊橋路已收到近200人的捐款,金額達到2.4萬元。2月14日捐款截止後,樊橋路將把所有錢款交給重慶市慈善總會,轉交湖北省慈善總會,用於疫情防控。
“數字電影普及以後,放映員這個職業就慢慢沒落了,我們現在都自稱‘老放’,因為如今還在從事放映員工作的,基本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了。”樊橋路告訴記者,雖然“老放”們平時生活清苦,但面對疫情,他們都積極地從微薄的工資中捐獻自己的愛心,只希望這一份份心意能讓正在經歷苦難的同胞們早日渡過難關。共同戰疫
重慶市惠民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放映員
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公益宣傳工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重慶市所有放映隊已暫停電影放映活動,電影放映機雖然閑下來了,各區縣放映員卻沒有閑下來,多地放映員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公益宣傳工作當中。
把放映車改成宣傳車,用流動喇叭不斷強調“不出門、少聚集”;對不戴口罩四處串門的村民進行勸阻,發放疫情防控宣傳單;參與村道和監測點檢測,對進出人員、車輛進行檢查……
重慶市惠民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充分發揮紅色輕騎兵流動電影放映人的特點,調動全市各區縣農村放映員迅速行動,在保證防護措施條件下,積極協助當地黨委政府做好宣傳防控,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宣傳疫情防控的隊伍中來,推動和引導全社會積極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