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寫過,愛是恆久忍耐,是不自妄,不張狂,凡事包容,相信,期盼,忍耐。
一間修道院中背後卻蘊藏着無數的悲哀,母子分離,無數墓碑在此建立,也有無數的靈魂因此逝去,這就是《菲洛梅娜》。
一個根據真實經歷改編的故事,採用一個循環式的結構進行拍攝,探究了何為合理的信仰,以及有些信仰,是否真正是罪過,人物形象豐滿又生動,演員演技優異,是一部較為值得觀看的電影。
1952,那時的愛爾蘭風氣保守,人們對於性的認知偏執又固守。少女的菲洛梅娜因為一場愛戀,導致懷孕,被送到修道院中。當時,她每天結束苦役的唯一幸福,就是與兒子安東尼那短短一個小時的相見。
不幸的是,這樣的幸福在安東尼3歲時被打破,他被送走了,而未來的五十年中菲洛梅娜一直處於懺悔之中,覺得自身享受性是一種罪惡。記者馬丁知道了這個故事後,與其踏上了尋子之旅,不知他們二人的旅程是否能夠找到安東尼,也不知修道院的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秘密呢?
這一話題,其實在歐美一向很沉重,我國人們的信仰其實更多以佛學為主,基督教徒的比例則很小,但國外卻與之相反,信仰宗教的人會以其言行去約束自己,對自己心靈上進行叩問。
片中的修道院,已經完全魔化了對於宗教的認知,作為院長的老修女,似乎是曾經刻板毫無人情的宗教化身,她們以信仰的名義,去肯定自己行為的正確性。
對可能難產的女孩置之不理,欺騙即將生命結束尋找母親的男人,甚至將孩子用高額的價格去賣給收養家庭,宗教教育的是人要寬容和善,而不是以神為名義,去行盡罪惡與殘忍的事情。
菲洛梅娜,年輕時候也是個浪漫的女孩,她曾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喜歡性愛,覺得那會使其身體得到享受,隨之被關進修道院,施加給她的個人想法是享受性愛是一件罪惡的事情,甚至終生受愧於自己曾經放棄的孩子。
一路的旅途,兒子的死亡,修道院的隱瞞,以及那句我原諒你了,其實都是她心靈上的一種轉變。
宗教的魅力之處在於它使得人們的心靈受到正確方向的引導凈化,但同時可能會有不良人利用宗教去施加給別人不應該有的束縛觀點。最終的菲洛梅娜依舊信仰教,依舊相信自己心中的上帝,可這時的她再也不相信外界所謂的規矩以及傳播的理念,她在這旅途中尋找到對自我的肯定。
影片中仍涉及了同性戀的話題,兒子安東尼是一個出色的政客,可卻是一個同性戀,甚至為了政治抱負,終生都未在政壇上表露過自己的性向。
菲洛梅娜,曾經擔心過兒子變胖,失去腿,不認識自己,卻從未擔心過兒子是同性戀,甚至在最終得知兒子的取向之時,也只是說,我就知道他是一個敏感的孩子。這其實也表達了本片對於同性戀的一種寬容,這一行為被認同,被理解,被當作是正當的事情。
但同時安東尼的死亡原因,則也有着一種反諷,艾滋病以及同性戀身份,似乎在向社會告誡着某些東西。
這個世界上的過錯與否,永遠只有你自己可以去評判,不要因為他人的言論就去否定自己。追求愛情甚至是性,並沒有錯,用宗教之名,去大行斂財殺戮之事的人,才是最大的惡。
願上帝給予人們的每一分光明,都在應該照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