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誤殺》中反覆出現的“羊”, 幾個人看懂了?

電影《誤殺》英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有些人翻譯為烏合之眾,如果看過《烏合之眾》這本書,可能更能夠理解其中含義,但是現在這個詞已經被泛化,失去了原有的意思。“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過來就是沒有牧羊人的羊,羊在西方信仰當中的含義,不僅僅是我們生活當中的羊,而是包含與上帝對話的意思,就像我們古代人所喜歡的玉石,它是與神溝通的媒介,而“ Shepherd”還時常代指上帝,“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深層次的意思除了“混亂”與“覺醒”之外,還有“我們失去了上帝”之意。

電影《誤殺》當中反覆出現的羊

電影《誤殺》是陳思誠監製,柯汶利執導,由肖央、譚卓、陳冲、姜皓等主演的犯罪題材電影,電影翻拍印度《誤殺瞞天記》,影片講述一個父親,如何幫助家人逃避犯罪嫌疑的故事。在影片中肖央飾演的父親李維傑為了替妻子、女兒,隱瞞誤殺“官二代”的事情,和警察鬥智斗勇。本片改編得非常精彩,必將成為2019年末的一匹黑馬,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影片對羊的隱喻

羊在電影當中出現很多次,剛開始我們就能夠在黑暗的燈光下,聽到一聲羊的叫聲;第二次是李維傑去寺廟裡祈福,在僧人的背後出現一隻羊;在李維傑毀屍滅跡的時候,此時不但出現了羊,而且還出現了牧羊人,牧羊人的凝視,讓李維傑產生了恐懼;第四次,李維傑本打算更換拋屍地點,碰上了遇害男孩母親桑坤,同時她也是一位高級警察,在一番爭執之後,桑坤開始黑化,黑化的起點就是殺死一隻羊。

第五次,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羊是種群居動物,視力極差,當它們單獨行動時,很容易被肉食動物捕食。”此時的羊,更多象徵我們芸芸眾生,我們只顧及眼前的事情 ,看不清未來,當失去牧羊人的保護後,會逐漸迷失自己,墮入黑暗,成為撒旦的獵物。

當李維傑把假死的素察悶在棺材之中,假戲真做,活活悶死之後,內心充滿了恐懼與內疚,此時他想通過寺廟見“上帝”,但是被僧人給拒絕了,因為此時的李維傑沒有了“善”相,已經離開羊群了。李維傑脫離了善,也脫離了上帝的保護,而此時我們看到,僧人背後的羊也不見了。

第六次是開棺驗屍,也是本片的重頭戲,棺材裡並沒有男孩,而是桑坤殺死的那隻羊,羊屍曝光,群眾的憤怒也被點燃了,造成了像《小丑》一樣的,全民混亂。李維傑離開了羊群,離開了上帝,同時即將投向撒旦。

然而當李維傑看到自己的女兒,把試卷的成績由70分更改為100分的時候,他明白離開“羊群”,離開牧羊人之後的後果,於是他決定向都彭和拉韞坦白,當他再次面對僧人的時候,那隻羊又出現了。

最後一次是牧羊人接受採訪,“羊只要能好好吃草,才不會管是誰在褥他們身上的毛呢。”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相信上帝,上帝只是我們功利性的工具。只有當我們出現危機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起了羊,想起了要與上帝對話。

不問信不信,只問靈不靈

或許在我們宗教信仰里,也許從來都沒有“牧羊人”,就像牧羊人在影片中描述的那樣,我們只在乎能不能吃飽。在西方社會當中,宗教是獨立的,它們擁有獨立的信仰觀念、宗教儀式和組織結構,和一般社會中的家庭、社團和政治權力等等涇渭分明。

而中國的宗教信仰是世俗生活中的一部分,和我們生活糾纏在一起,而且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木匠供奉魯班,做生意的供奉關公。皇帝可介入宗教事務,而且還可以為各寺廟定級別。宗族和民間信仰也是通過朝廷的恩准,讓膜拜祖先或者神靈符合國家意識形態,跟國家權力攀上關係。在我們看來,宗教一直都是工具,而不是信仰,和“上帝”無關。

我們逢年過節都會去寺廟當中燒香拜佛,保佑自己的家人平平安安,升官發財。如果自己的祈福沒有實現怎麼辦,那就換一座廟。中國人的信仰標準是,不問信不信,只問靈不靈。

人和神的關係是互惠互利的,當人需要神庇護的時候,神也需要人的供奉,而且神為了獲得更多的信眾,還需要互相競爭。一個神的祈福效果好,好口碑就會進入良性循環,一直保持活力,香火不斷。相反如果一個神的效果不好,有差評,香火就會越來越差。

這種信仰模式,基督耶穌是接受不了的,在《聖經》里記載,上帝為了考驗約伯的忠誠,就讓他殺死自己的兒子,約伯的忠誠感動了上帝,後來就用一隻羊來代替。在基督教看來,真正的信徒絕對不是因為神人互惠才信仰上帝,因信稱義,你有信仰,你才得救成為義人。

看到譚卓飾演李維傑的妻子阿玉,我想起譚卓的另一部電影《爆裂無聲》,在《爆裂無聲》的結尾,譚卓在尋找兒子無望,最後絕望地抱着一隻羊痛哭,聲嘶力竭。影片到這裡的時候,我抑制不住淚水,同時也在質問,上帝你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