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戰國之列國》:劇情式呈現帶觀眾“入史”

歷史評說加劇情演繹,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全新影像風格“觸摸”諸侯爭霸的那段歷史。

作者:楊曉彤

“燕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一個故事感十足的開場設問句,打開了《風雲戰國之列國》首集內容的話匣子。單集60分鐘的體量,從公元前311年的燕王燕噲施行禪讓制開始,到公元前222年末代燕王被俘後的燕國之亡,百年興衰變換如過眼雲煙般一幕幕呈現。

12月11日,由金鐵木執導、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上造影視製作公司聯合製作的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在騰訊視頻播出。圍繞齊、楚、燕、韓、趙、魏、秦戰國七雄的興衰,《風雲戰國之列國》通過真人表演的劇情式呈現,追溯2000多年前的金戈鐵馬。

歷史評說加上劇情演繹,這種真人表演的劇情式紀錄片着實讓人耳目一新,其風格化的表達形式,也讓歷史和趣味兼備。

讓歷史更有嚼勁

在歷史紀錄片的大框架下,《風雲戰國之列國》保留史實的核心要點,選擇用劇情方式真人演繹眾說紛紜的歷史故事,在梳理歷史脈絡的同時,既有緊張的關鍵歷史時刻的場景重現,又讓一個個歷史人物鮮活起來。

談起製作初衷,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表示,為了滿足平台上歷史題材愛好者的觀看需求,此次選擇聚焦戰國歷史,一方面是為了填補國內紀錄片市場這段歷史呈現的空白,另一方面則通過探索新的紀錄片品類進行創新性嘗試。

第一集《燕國:燕過無痕》以燕齊兩國的衝突為主線,燕噲、子之、燕昭王、蘇秦、樂毅、荊軻等歷史人物紛紛登場,禪讓制的失敗、國家內亂、復國大計……在歷史故事的敘說中,紀錄片用信守王道思想的得與失,為燕國興衰的根源進行闡釋。

將龐雜的歷史故事看成一個整體,紀錄片里80%由真人演繹的橋段着重,呈現一個國家興衰起伏過程中那些最有決定性的事件,這些命運轉折點的當事人是如何在複雜處境中做出的判斷和選擇,《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大量的文戲進行細膩說明,並鋪開一個個歷史關鍵節點。

以點帶面,20%的旁白內容更為宏觀的串聯起“抉擇”導致的結果和引發的蝴蝶效應,這些全知視角的評述內容,將硝煙瀰漫的諸侯爭霸時代鋪陳開來,講的是歷史風雲,強調的更是風雲背後功與過的根源,代入感和共情性的增強,也讓歷史有嚼勁和看頭。

製作歷史紀錄片並非一件易事,對於《風雲戰國之列國》而言,歷史要講清楚、戲劇故事也要編寫得有理有據。“故事和戲劇性的內容都是從史實裡面來的,比如《史記》和其他史料,但是演繹場景裡面會有一些想象的成份,我們叫它‘合理的想象’”,朱樂賢說,真實的史實始終是紀錄片製作的核心,而虛構的部分同樣有着考據。

“開採”歷史的標尺

“每一個故事的情節都是來自於考古和正史,我們不用野史,就連絕大多數的核心台詞都來自於正史的記載。”對於“真實”的分量,有過豐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經驗的導演金鐵木詮釋《風雲戰國之列國》對於歷史的“開採”程度,在《燕國:燕過無痕》末尾字幕里,《戰國策》《史記》《戰國史》等參考資料足見製作一檔歷史紀錄片需要下的苦功。

在真實的基礎上,製作上“合理的想象”有着不同層面的發揮。團隊首先賦予了戰國時代七個國家以不同的氣質和精神,金鐵木認為,這是這部劇情式歷史紀錄片最重要的意義所在。“中國文化發展根脈是從七個國家的文化融合發展而來,而非秦國一家之文化”,七國有着不同的傳統、制度和習俗,鏡頭裡建築、服裝、道具等視覺內容,同樣應該有所區分。

片頭中國家的基本造型,色彩和重要圖騰取材或借鑒自真實文物和文獻

比如,片中服裝的顏色,秦國的黑色和絳紅色、齊國的紫色、燕國的藏藍色、韓國的綠色、魏國的灰白色、楚國的鳳凰色、趙國的朱紅和白色,都與各自國家的“性格”有所關聯。黑白代表冷峻、紫色代表富貴、重農是藍色、浪漫自由是黃色……這些合理的歷史的延伸,通過視聽元素構建出歷史想象,從寫實的角度拉近觀眾觸摸歷史的距離。

而在具體情節的表現上,《風雲戰國之列國》則強調着演繹的“真實”性,海一天、于榮光、鄭則仕、林永健、王勁松、李立群、喻恩泰等演技派的出演,將眾多歷史人物的心境真實可感的刻畫出來。其中,王勁松和李立群在《燕國:燕過無痕》中的表演片段,就值得琢磨。

王勁松飾演燕噲庶出的兒子燕昭王,子之之亂後,燕昭王繼承燕國王位,意氣風發的他肩負着復國的使命,鏡頭裡,一場陰鬱的雨戲渲染着燕昭王心中的惆悵,蘇秦的到來讓燕國暫時“雨過天晴”。心有宏圖大志的蘇秦決定以間人(古時的卧底)身份輔助燕昭王,在蘇秦拜別的那一刻,燕昭王對着蘇秦背影的長長一拜,將君臣二人的關係盡數表現。

而當有傳言常年在齊國做間人的蘇秦有歸齊之心時,二人再度相見時漸生白髮的細節就已經鋪墊出時間的流逝,一番放下君臣尊卑的交心對談後,蘇秦對着燕昭王一跪一拜後帶着堅定的神情離開,此時的燕昭王則流露出萬分愛惜的悲痛情緒,因為這將是他們的最後一見,王對臣的信任和託付,在禮的細節之處和時空對照中被強化。

而到蘇秦以一己之力影響了齊國的命運後,等待三十年完成復仇的燕昭王則為蘇秦的犧牲大哭不已,銀髮滿布的燕昭王一路略帶趔趄地跑到宗祠,滿含熱淚的跪倒在地告慰祖先,這幾場乾淨利落又互為情感遞進的文戲,將這位歷史人物身上的品性和德行盡顯出來,演員對於人物情緒的精準拿捏,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合理想象”與還原。

是嘗試,就要接受質疑

《風雲戰國之列國》的風格化是顯而易見的,視覺上,歷史轉折下的一場場文戲以極其對仗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樣的朝堂,蟄伏在齊國的蘇秦為齊王“諫言”攻宋,這是蘇秦“滅齊”大計的關鍵一步。多年後,當齊國敗局已定,蘇秦在朝堂上說出自己的間人身份,幡然醒悟的齊王頓時咬牙切齒。這種對比的形式增強着歷史的宿命之感,也用更為簡明的方法將歷史故事有效的進行情境化切割。

除了情節設計的對仗之外,在劇情演繹上,《風雲戰國之列國》還很注重戲劇性場景的情緒處理。第一集開篇,當燕噲決定將王位禪讓給子之時,一波主張此舉的臣子大呼“聖人在世”,另一波反對之聲則大呼“大王/父親三思啊”,兩種聲音一時交錯對立,強烈衝突的建構也為歷史的轉折埋下伏筆。

同時,《風雲戰國之列國》注重挖掘經典歷史故事背後的動因,比如“荊軻刺秦”的段落,紀錄片並沒有直接講述荊軻刺秦的過程,而是重點聚焦荊軻前往秦國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刺殺失敗後幕後策劃者太子丹與燕王喜的反應。前者用不少筆墨交代荊軻為國效力的衷心,後者則刻畫出一位悲情的太子形象。從歷史大事件中提煉出一位位代表性人物的命運根源,似乎是《風雲戰國之列國》更想進行的創作嘗試。

聽覺層面,風格化則主要體現在旁白的內容上。一方面,高密度、快節奏的旁白可以在一分鐘內告知事件的起因和結果,宏觀概述如“霸道需要實力做後盾,燕人沒想到,他們傾全力,也無法戰勝養傷的趙人”,全知視角的引入快速推進紀錄片的敘事節奏;另一方面,文學色彩濃郁的評論語言又以感性的方式進行總結反思,“陰謀和天真並行,野心和理想同伴”“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放棄世襲的王位,將國家交給賢能,燕噲的理想令人欽佩,但超越了時代”,這些感嘆之言虛擬出的史家評述視角,又為《風雲戰國之列國》賦予導讀的觀感和體驗。

影像新風格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此戲劇演繹,《風雲戰國之列國》還可以算是紀錄片嗎?

其實,就紀錄片的拍攝過程而言,“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學術爭辯由來已久,前者強調不干預拍攝對象、真實取材的觀察式記錄,後者則以更為開放的紀實觀強調內容的真實,它承認藝術的假定性,作品形態也從“直接電影”的客觀寫實主義進入到心理寫實主義和象徵表達。

從創作方法上看,《風雲戰國之列國》自帶“劇情”和“紀錄片”兩個標籤,這兩個看似語義有所相悖的創作方向,其實也是“真實電影”創作路徑的一次創新實驗。劇情並非天馬行空的想象,抓取人物的心理寫實和事件的真實樣貌,對於無法現實取材拍攝的歷史紀錄片來說,這種風格化也可以視為紀實表達的延伸。

“這種嘗試會不會被用戶接受、會不會獲得好的效果,我們心裡是有一些忐忑的,但是我還是想要堅定的走下去。”談及此次創新,朱樂賢對於平台的大膽試水抱有信心,“對於行業內紀錄片創作的拐點,我們在今年也進行了嘗試,比如《早餐中國》,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它讓我們堅定了紀錄片也可以獲得更多的用戶,紀錄短片在網絡上也會有好的發展”。

堅持紀錄片內容的有營養、創造性和有意思,對於平台方而言,鼓勵創新,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據介紹,在相繼與BBC、ITV、Discovery等國內外紀錄片團隊展開深度合作後,騰訊視頻在紀錄片布局上也在進一步延伸新的開發方向,不管是歷史文化、生活方式,還是面向未來的紀錄片品類,內容深耕與風格嘗試,都是持續創新的關鍵要素。

編輯 | 饒文淵 佘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