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演完陪泳女, 桂綸鎂還是鐵打不動的清新女神?

(圖/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截圖)

“你讓我搞什麼都可以,包你滿意。”

近期上映的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中,被網友稱作“清新女神”的桂綸鎂飾演陪泳女劉愛愛。她說著武漢話“撩”胡歌的場景被剪到預告片里,配合著“桂綸鎂轉型”等宣傳關鍵詞,引起了網友的關注。

這不是她第一次“轉型”。2010年上映的電影《海洋天堂》中,她曾飾演穿長筒漁網襪的鋼管舞女郎(相關戲份最後被刪)。她還嘗試過打女、拳擊手、家庭主婦,只是效果看起來,都不如《不能說的秘密》里的程小雨。

但她又能欣然接受外界對她的定性,身上從沒有“證明自己”的狠勁兒。轉型似乎只是觀眾的理解,這些很不“桂綸鎂”的角色,對她還有別的意義。

“桂綸鎂”是個形容詞

在大部分觀眾的認知里,桂綸鎂的“清新女神”形象,是由《不能說的秘密》奠定的。

這部由周杰倫自導自演的處女作,在2007年上映時曾引起不小的轟動。雖然電影評價褒貶不一,但女主角桂綸鎂的美,很少有人否定。

路小雨(桂綸鎂角色名)的清新氣質是複雜的。美的基礎上,她還要有不呆板的學生氣和不做作的神秘感。最重要的是,她要代表周杰倫的審美,身上散發的,必須是周氏情歌的質感。

桂綸鎂做到了。

觀眾叫她“周女郎”,90後唱着“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時,會想起她和周杰倫在路邊樹蔭下躲雨的畫面。宣傳活動上,她和周杰倫四手連彈,周圍的尖叫聲蓋過鋼琴音,因為他們“太配、太美好了”。

(圖/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截圖)

從那以後,“桂綸鎂”成為一個形容詞,代表清新女神的各種特質流行開來。桂綸鎂式穿搭、桂綸鎂髮型……年輕女生走進商店,只需說“想要桂綸鎂的感覺”,對方就心領神會。

這種獨特氣質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桂綸鎂的處女作《藍色大門》。

2000年,還是學生的桂綸鎂在台北西門町被《藍色大門》的選角導演搭訕。她按照對方的要求對着DV微笑,留下電話。不久後,她被選中飾演女主角——有點男孩子氣的清純女學生孟克柔。

(圖/電影《藍色大門》截圖)

“非常乾淨”是導演易智言對桂綸鎂的第一印象。他認為這一方面來自她的外在,包括她的相貌、眼神和“白到有點面無血色”的膚色;另一方面則來自她的內心:“遇見我們的工作人員,一個16歲的女孩直接把照片跟電話留了下來,那種單純、那種對人的信任,是非常非常難得的。”

家境良好、從小學芭蕾、在父母和學校的良好教育下成長,桂綸鎂成名前的履歷被看作她“乾淨”氣質的根本成因。被易智言、周杰倫等導演加上自己的特質放大後,她有了區別於其他女星的辨識度。

“桂綸鎂”由此成型。

(圖/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截圖)

打破“桂綸鎂”有多難?

成為“桂綸鎂”後的12年里,轉型成為桂綸鎂職業生涯的關鍵詞。

這最先體現在電影宣傳的噱頭上:她演徐克的《女人不壞》,是“初戀女神變野蠻女友”;演《龍門飛甲》,是“清新學生變野性打女”;演《美好的意外》,是“昔日女神竟變中年婦女”……無論怎麼變,似乎她的上一部作品永遠是《不能說的秘密》。

(圖/電影《龍門飛甲》截圖)

大批不買賬的觀眾加重了轉型的迫切感。他們的核心觀點是一致的:桂綸鎂只有演“桂綸鎂”式的角色,才有不可替代性。其它的可以演,但沒必要。

久而久之,有人發出疑問,娛樂圈裡不乏被定性的演員成功轉型,為什麼桂綸鎂不行呢?

演技是第一個被討論的話題。

知乎上“如何評價桂綸鎂的演技”一題中,最高贊回答寫着七個字:胸小話少表情屌。答題的人特意標註了自己非貶義,以說明其氣質的優越性。其它的誇獎或貶損,都因為氣質的主觀存在顯得不夠客觀。

2014年上映的《白日焰火》,是桂綸鎂近年最有知名度的作品。她憑藉裡面的吳志貞三度提名金馬獎,並在一年後擔任金馬獎評委。

可觀眾對她演技的評論依舊兩極分化。公認的優點是她身上散發出的清冷和性感,那是成年桂綸鎂的氣質。清新女神成熟後演文藝片,也被看作“順理成章”,談不上轉型。

(圖/電影《白日焰火》截圖)

作品之外,大眾很想窺探她的生活。但她從來不聊生活,和八卦更是幾乎絕緣。

有限的宣傳期曝光中,關於她的問題主要有三類:對新角色的理解、對男搭檔的評價和對轉型的說明。她永遠給出得體規矩的回答,不講故事、言語克制,沒什麼記憶點。

她因此顯得越發神秘。

定義桂綸鎂的決定權又回到觀眾手中。他們只能拚命地從她的角色里認識她,總會選擇他們認為最契合她氣質的那幾個代表她。

至於《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聖誕玫瑰》中的李靜,甚至他們偏愛的吳志貞、程小雨,哪個才是真實的她?沒人知道。

在社交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現象發生在一個正當紅的女明星身上,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也正因如此,極少有花邊新聞、長相氣質基本不變的桂綸鎂再次出現,仍能輕鬆和觀眾心中的“桂綸鎂”重合。

(桂綸鎂在電影《巨額來電》首映發布會上 圖/圖蟲創意)

桂綸鎂清楚觀眾的期待。近期接受採訪時,她把自己當下的狀態形容為一杯幾乎沒有味道的白開水。“我這樣講自己是不是有點自大哦”,她說,“可是又對一些人來說是必需的。”

“經歷長在眼睛裡”

把桂綸鎂再度帶進觀眾的視野的,是12月6日上映的《南方車站的聚會》。

一切都是熟悉的。“桂綸鎂演陪泳女”是亮點之一,男主角胡歌的表現是她的必答題。她講述自己被燒傷的故事,就像講述拍攝《白日焰火》被凍傷的故事一樣,簡單交代下因果,別的絕不多談。

但觀眾的關注點發生了一些轉移。

為了演好武漢人“劉愛愛”,桂綸鎂提前來到武漢,住進黑暗悶熱的筒子樓體驗生活。她還去了“摸摸唱”的地方觀察她們的眼神和狀態。“桂綸鎂這麼愛演戲啊”,觀眾感嘆道。

(圖/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截圖)

但桂綸鎂對演戲的愛,絕非外界理解的“甩掉標籤、證明自己”。

《不能說的秘密》上映一年後,是導演徐克主動找來,想挖掘桂綸鎂的另一面;在《美好的意外》中演歐陽娜娜的媽媽,是因為她覺得提前體驗母親的角色很有趣。

唯一的困惑,是“一直都只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跟電影,是不是應該更靠近大家一些”。問題後來在遇到《白日焰火》時解決,原來“真的有人可以花六七年的時間去完善一個作品,我很願意和這樣安安靜靜做電影的人合作。”

她愛的是演戲的狀態。

所以每次面對採訪,她都說“不在意(標籤),那也是我的一部分”。再也沒有選擇“程小雨”類的角色演,也不是因為怕被定性,只是年紀到了,“經歷長在眼睛裡”。

(圖/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截圖)

她覺得電影是她生活的延續。“我從來沒有刻意去尋找一個角色。角色進來,她帶給我什麼,我成長了,繼續過生活。某一個節點,某一個角色又進來,我們又一次經歷,我又不一樣,又留下些什麼。”

她永遠不會抹去“桂綸鎂”,那是她“認真地過生活”的印記,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