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夢的終結,世界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終成黃粱一夢

世界名著《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傑作,發表於一戰後的1925年,也是菲茨傑拉德親身經歷的“自傳式”著作。菲茨傑拉德曾經有個初戀情人名叫吉內瓦,美麗端莊,高貴典雅,當時兩人一見鍾情,彼此痴戀。那時的菲茨傑拉德是一個窮小子,因為沒錢所以未能如願娶到吉內瓦,吉內瓦父親的一句“窮小子還想娶富家千金”終結了這段戀情,也成為菲茨傑拉德一生無法抹去的痛,更為遺憾的是他從未吻過這位心愛的姑娘。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窮小子蓋茨比和富家千金黛西正是菲茨傑拉德和吉內瓦的化身,儘管通過努力,蓋茨比躋身上流社會,但是由於黛西的自私自利,他倆並未走到一起,反而以菲茨傑拉德的死而告終,這部作品也被很多人視為美國夢的終結。

儘管已經94年過去了,這部小說的影響力依然旺盛,曾經被五次改編為電影,最為知名的就是2013年由巴茲·魯赫曼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出演的版本。之所以會被一遍遍搬上銀幕,部分原因是美國夢仍未消退,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着強烈的象徵意義。另一部分原因是這部作品表現出了男人、女人對於愛情不同的價值觀,他們的愛情因加入了紙醉金迷和享樂主義而平添了諸多迷幻色彩。

今天,我主要想從人物特點、改編細節和精神境界談談電影相對於小說的升華,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01、尼克、黛西、湯姆和蓋茨比人物分析。

小說中的人物因為身份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尼克和蓋茨比為代表的西卵“newmoney”階層,他們是通過自己努力實現美國夢的代表;另一類是黛西、湯姆為代表的東卵“old money”階層,他們是繼承了老一輩衣缽依然處於富有階層的上流階層。這兩個階層原本是相互對立的,於是一條河流將其劃分為東卵和西卵兩個區域,成為了隔江相望,互不相連的新舊勢力,其中的連接者就是尼克。

尼克是整部小說的敘述者,既是黛西的表哥,也是蓋茨比的鄰居,還是黛西和蓋茨比愛情故事的見證者,更是整個故事的親歷者。他的視角和判斷直接決定了故事的走向,在小說中存在諸多隱性趨勢,會讓讀者產生絲絲不安的預兆。

尼克和黛西丈夫湯姆此前並不認識,在第一次見面時,湯姆問尼克從事何種工作,在哪家公司時,尼克告訴他從事債券以及公司名稱,湯姆表示“從未聽過”。尼克針鋒相對地說道“”“如果你待在東部的話,你早晚會聽到的”。“我肯定會在東部待下去,我是天大的白痴才會住到別的地方”。

上面這段話劍拔弩張,個性分明。尼克對於自己從事的工作以及東家相當自信,而湯姆則表現出傲慢無禮的一面,這正是上層階級慣有的嘴臉,還側面顯示出湯姆對於黛西家親戚缺乏應有的禮貌。就連黛西也說“嫁給一個粗野的男人就是這樣,一個又笨拙又粗壯的。。。”由此可見,黛西和湯姆的感情基礎並不牢固,因而當黛西得知湯姆有情人時有些慌張,而湯姆至始至終都掌握着主動權,牢牢地控制着黛西。

傑伊·蓋茨比的原名為詹姆斯·蓋茨,在17歲那年他自己改了名字,蓋茨比其實是“Jesus,God’d boy”(耶穌,上帝之子)的意思,強烈的宗教含義讓我們可以聯想到英國早期的拓荒者乘坐五月花號來到新大陸,建立他們的理想之城。蓋茨比相信自己可以如耶穌一樣改頭換面,延續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關乎財富和家庭。可是耶穌在最後仍然被猶大出賣,而小說中蓋茨比同樣被黛西出賣,這種夢想的破滅正是一戰結束後美國迷惘一代流行的”虛無主義“。

相較於小說情節的隱晦,影片中對於蓋茨比這樣的新貴給予了綠色燈塔的指引,那個對岸的燈塔如虛幻一般存在,蓋茨比企圖去觸碰,卻如水月鏡花般縹緲。影片對於他財富的積累具有懸疑色彩,每次接電話都小心翼翼,似乎“販賣私酒”這種行為帶來的財富並不光彩,從錢財的來源預示着蓋茨比建立的財富大廈並不穩固。

電影中的黛西和湯姆是截然不同的性格,黛西敏感脆弱,湯姆強硬多疑,黛西在第一次聽到蓋茨比的時候,竟然遺忘了誰是蓋茨比,而尼克安排黛西見面時,由於尼克的在場,黛西極力掩飾自己的感情,直到尼克找理由離開。可以看出黛西並不希望別人揣測出她的感情世界,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而湯姆其實非常博學,他推薦黛西和尼克看一本戈達德寫的《有色帝國的崛起》,並詳細介紹了書的主旨:”我們要是再不小心,白種人就要被徹底淹沒。這是有科學根據的,都經過證明。”但是另一方面湯姆在感情和事業上相當強勢,他可以養情人卻絕不允許黛西越雷池一步,想方設法將黛西控制住,並懷疑每一個和黛西接觸的人,還專門派人調查了蓋茨比的身份資料,由此可知,他本性多疑,做事強硬。

02、雙重視角下影片敘述、細節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小說為了引人入勝,以尼克的視角逐步展開劇情,蓋茨比邀請尼克參加聚會,直到在舞會上相識,作為主角的蓋茨比卻最後一個出場,確實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對於電影,同樣採用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法,但美國敘事學家詹姆斯·費倫曾經提過,電影中的敘述方式雖然與傳統方式相似,但卻隱含了更多的內涵,需要觀看者進行挖掘,所謂的雙重視角也可以稱之為推動情節發展的兩大動力:“不穩定性”與“張力”。

不穩定性發生在故事和人物之間,而張力體現在不同話語的情景氛圍之中,藉此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價值觀。蓋茨比作為美國精神的傳承者,在小說中可以看出尼克等人對他的嘲諷,比如從小說的第一句父親給了我幾句忠告“當你想開口批評別人,要記住,世上不是每個人都像你擁有這些優勢。”其實仔細研究就能知道,想批評的不是別人,正是蓋茨比本人,而蓋茨比的努力目標就是通過事業成功獲得愛人的賞識,這種愛的地位在一開始就註定了不平衡,在象徵愛情之花無法盛開的同時,其實隱喻着美國夢的破滅。

電影中,在尼克知道蓋茨比從事不道德的私酒貿易之後,尼克連與蓋茨比握手都覺得困難,以至於兩人要隔着草坪相互喊話,在蓋茨比死後,他說“他們那些人都比不上你”,更是有雙重含義,表面上這是對蓋茨比的肯定,但其實全能視覺的觀眾們都知道黛西犯罪,蓋茨比承擔,湯姆告密並繼續蠱惑黛西,再加上尼克的默不作聲,其實他們三人共同導致了蓋茨比的死亡,而尼克將蓋茨比的死視為愚蠢的象徵,在這個故事中所有人都是獲勝者,唯獨蓋茨比是失敗者,這句話也表明,蓋茨比的罪惡比他們所有人都大,這其實正是影片想要傳遞的內涵。

小說中還在蓋茨比的葬禮上出現貓頭鷹眼人,這個人稱蓋茨比為“母狗的孩子”,這是一個極不禮貌的稱呼,蓋茨比曾經將父親稱呼為“豬”,還曾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但蓋茨比死後卻反被嘲諷,父親和貓頭鷹眼人都參加了葬禮,“母狗的孩子”其實就是對於蓋比茨不尊敬長輩,狂妄自大的諷刺。上帝之眼通過貓頭鷹眼人之嘴傳達出了這一關鍵的信息。

然而影片卻並無意展示對冤死的蓋茨比更多的細節描述,甚至連父親參加都一筆帶過,因為這條線索對於烘托主題並無益處。從效果來看,整部電影更像是一部愛情電影。很多青年朋友喜愛這些奢華的表現方式可能是因為紙醉金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隱藏在蓋茨比內心對於黛西的愛情。

就連作者在寫作此書時,最初定的名字也是《西卵的特里馬喬》,特里馬喬是古羅馬作家佩特羅尼烏斯的作品《薩蒂利孔》貪婪縱慾的暴發戶,他有句名言“你有一文錢,你便只有一文錢的價值,你富有,別人就會看重你。正如你們的朋友,以前只是蛤蟆,現在卻成為國王“,這句話用來形容蓋茨比再合適不過。但是由於編輯的否定改為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由此看出這個書名並不是反而作者本意,該書名只是假意迎合的產物。

影片中還出現了廣告牌上艾科堡的巨眼,見證着黛西將人撞死,蓋茨比心甘情願頂罪,卻陰差陽錯被殺死的悲慘結局。這個巨眼見證了他的輝煌也見證着他的沒落,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愛情這條道路上,蓋茨比和黛西都不算成功者。

03、美國夢的終極含義及愛情的象徵意義。

小說中始終流露出對於自身精神世界的憂思。從蓋茨比加入到世界大戰中,他就一直沉浸在勝利的興奮中,他說“中西部對我來說已經不再是世界溫暖的中心,它成了宇宙破敗的邊緣”。

戰爭讓人的理想、信心、夢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使蓋茨比的成功也披上了“偽成功”的外衣,他越來越變得虛無縹緲,小說延續的其實是對於“虛假的成功”到底能否讓夢想成真,而不僅僅是美國夢。

影片在表現這點上還是相當克制,刪減了很多小說中原本很清楚表現這點的段落,而將重點僅僅圍繞在蓋茨比對愛情的追求上。他站在海邊,凝望對面綠色的燈塔,那燈光如此的絢爛奪目,讓蓋茨比忘情地伸出了雙手,這是他逐漸開始迷失自我的第一步。

存在主義理論認為人應該成就自我,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就會因為失去本真而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蓋茨比追求的看似是愛情,但也並非是愛情本身。在當時普遍存在的功利思想和拜金主義的雙重思潮影響下,蓋茨比儘管功成名就,但到頭來把所有的傭人全部趕走,財富對他來說只是用以完成情懷的工具。他是真的愛黛西嗎?我不這樣認為。

蓋茨比存在嚴重的身份認同障礙,在他的思想里,他認為一切就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當尼克答應為他聯繫黛西時,他主動為尼克提供資金幫助,卻被尼克拒絕。可以看出,尼克和蓋茨比在對於金錢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所以在一次次奢靡的舞會上蓋茨比並未見到黛西,而只能求助於尼克。

蓋茨比非常期待別人對他成功的認同,他和湯姆、黛西的吵架是電影的最高潮,也是電影的轉折點,直接導致了黛西情緒激動開車撞人。這場戲指明了蓋茨比對於身份認同的渴望,當黛西一遍遍說自己愛的是湯姆時,蓋茨比還在進行自我催眠,“不是這樣的,你是壓力過大”。黛西相當於蓋茨比的初戀,在父愛那邊,蓋茨比是嚴重缺失的,他不能只依靠一堆金錢而生活下去,必須寄託一些相思,於是黛西成為了愛情的象徵。但即使表面上如此愛她的黛西,面對蠻橫且出軌的湯姆,也無法下定決心和蓋茨比在一起。因此,蓋茨比只是活在自我的一廂情願中。

為什麼黛西會如此表現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蓋茨比”窮人”的思維方式,他的底層身份是限制他們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在蓋茨比身上,黛西可以感知到愛情的甜蜜,卻無法體會到溫馨和幸福。這正是蓋茨比無法改變的家庭環境所帶來的。所以影片的整體基調是灰色的,結局的黯然失色與開篇的紙醉金迷相互呼應,構成了效果鮮明的情景比對。

所謂的美國夢不過是很多人腦中的黃粱一夢,即使在如今,也有很多人從世界各地前赴後繼趕往美國,去完成心中的美國夢,並期待美好的愛情,而在經歷過無數挫折之後發現,擁有共同經歷或價值觀的人才是最理想的那個伴侶。

結語:

《了不起的蓋茨比》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無比精彩,但對我來說,還是推薦朋友們在看完電影之後讀一下小說,這會加深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很多不經意的片段蘊含著巨大信息量,雖然看似拍攝的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故事,但卻融入了更多的時尚元素和精神主題。

每位觀眾心中都會有一個理想的黛西,但是當走進她之後才會發現,看似完美的她其實長滿了稜角,這種稜角是出於對自我的保護,而湯姆、尼克又可以劃分為一類人,就是安於現狀、小富即安的群體,在這部電影中,每個人都能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到映射,這部小說更想表達的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精神世界的搭建。否則,很有可能像蓋茨比一樣只注重金錢和物質,而精神上十分空虛,最終理想的愛情也將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