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億票房電影引發的跨國“酒事”

剛剛獲得金雞百花電影節大獎的電影《流浪地球》,被贊為近幾年中國最好的文化輸出產品,它以崇高的中國價值觀表達和世界級製作水平,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中西方酒瓶的不同,不只是因為盛的酒類型不同,跟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有深層次的關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但概括起來其實並不複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具象和抽象的差別,反映到生活上西方人更講究實用,而中國人則偏重精神感受。以歐洲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為例,我們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會覺得外國的大師們想象力似乎有些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要給那些小精靈加上一對翅膀。而中國的大師在神仙姐姐身邊加上幾朵白雲、幾根飄帶,她們就彷彿飛了起來。

再以喝酒為例,外國人更專註於喝酒這件事本身,吃一頓飯都要喝好幾種酒,就餐前喝“利口酒”,餐中水產和禽類菜配干白葡萄酒、肉類菜配干紅葡萄酒,餐後要喝酒體較重的甜型葡萄酒“消食”。而中國人在重要的場合,基本都以白酒為主,從開宴到席畢,基本就喝一種酒;而且事實上,喝什麼酒對中國來講並不重要,跟誰喝,為什麼喝則更重要。

我們再回到酒瓶的話題,為什麼西方的葡萄酒用墨綠色玻璃瓶,而茅台酒用乳白色玻璃瓶呢?西方最早是用土陶罐來盛酒。到了17世紀,玻璃製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生產出了堅固的玻璃瓶,於是人們開始用這種瓶子搭配上橡木塞來裝葡萄酒。

由於玻璃原料是砂岩、石灰石等,雜質很多,燒製成的玻璃就帶有綠顏色。當年沒有去色的技術,而現在早就能製造透明的玻璃了,為什麼還一直用墨綠色酒瓶呢?原來,陽光會破壞葡萄酒的抗氧化劑和單寧,使葡萄酒的品質迅速下降,甚至出現酸味。而墨綠色酒瓶可以濾掉光線,保護葡萄酒里的抗氧化劑和單寧。因此,我們見到的葡萄酒瓶通常是有顏色的。總結來說,西方人用墨綠色的酒瓶,自始至終都是從實用主義出發的。

中國最早也是用土陶壇來盛酒,甚至直到新中國成立,茅台酒廠一直都是用土陶瓶來盛酒。由於當時陶瓶製造技術不夠先進,制坯時酒瓶無法一次製作成功,瓶體要分上中下三個部分製作、拼接,表面粗糙,銜接痕迹十分明顯,不但容易滲漏,而且不夠美觀。

1955年“金輪牌”內銷貴州茅台酒(土陶到了20世紀60年代,乳白色玻璃瓶終於通過技術攻關試製,開始量產使用。普通的透明玻璃瓶不存在滲漏的問題,可以用來盛酒,為什麼茅台酒要用乳白色的玻璃瓶呢?一個原因是乳白色的玻璃瓶能有效地遮擋光線、紫外線,更有利於醬香酒的存儲。如果酒被紫外線照射到,會讓酒瓶溫度升高,導致酒精酸、酯類物質變化,從而破壞了酒體,使酒品質變差。另一個原因是,醬香型白酒的酒液微黃透明,如果是透明玻璃瓶裝,就會透出黃色,顯得沒有那麼美觀;而用乳白色玻璃瓶來裝,就規避掉了這一小小的問題。

2019年“飛天牌”貴州茅台酒也就是說,連用什麼酒瓶裝酒這件事,中國人也一定要照顧精神感受。這就是文化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當的文化差異。了解更多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有利於加深對這兩種文化的理解,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而北京茅台文化研究會成立十年來堅持做的,正是以酒為媒,弘揚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