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發行公司已達13家 從《南方車站的聚會》看文藝片資本變化

時隔五年,刁亦男攜《南方車站的聚會》從世界頂級電影節的舞台上回國。

上一次,《白日焰火》在柏林擒熊,回國投入了幾乎與製作成本相當的宣發成本,最終在國內市場拿下了1.02億票房。直到現在,1.02億票房仍是同類影片追逐的目標。

這一次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尚未在戛納有所收穫,但胡歌+桂綸鎂+廖凡的商業前景顯然要大於《白日焰火》。另外,相比《白日焰火》背後有着2家國內出品公司和3家國內相關發行公司,《南方車站的聚會》則有着12家國內相關出品公司和2家國內相關發行公司。

除了參投公司數量上的變化,五年時間改變的還有影片背後的資本力量。《南方車站的聚會》除了有了傳統影視公司和互聯網影視公司的支撐,還多了以一山文化(天津)合夥企業為代表的新投資公司進行助力。

其實,不僅僅是《南方車站的聚會》相較《白日焰火》發生了變化,知名導演文藝片背後的投資環境也已經有了這樣的變化趨勢。

《南方車站的聚會》背後的“新金主”

三大資本支柱。

目前看來,被看作是《白日焰火》升級版的《南方車站的聚會》首日票房拿下來超4000萬,而且整體口碑尚可。不出意外,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也能超越《白日焰火》。

而這樣一部有着相對較好發展空間的影片,自然早早就吸引了不少資本的關註:從數量上來說,《南方車站的聚會》的背後一共涉及了13家相關的出品、發行公司,這個名單相對前幾年《白日焰火》明顯有所變長。而仔細解剖這十多家公司可以發現,《南方車站的聚會》背後的出品方、發行方已經初現格局。

首先,傳統影視公司在出品發行上有着充足的經驗,光線影業、萬達影視等公司藉此參與到《南方車站的聚會》的出品發行當中;而幸福藍海作為《白日焰火》的主要出品方之一,再次延續了與刁亦男、廖凡的合作,繼續在《南方車站的聚會》背後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可以看出,與早些年“跟着資本走”的生產模式不同,如今的知名導演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與傳統影視公司的合作變得更加平等化,傳統影視公司主動找到知名導演的項目來合作,而不是之前的偏向業務任命制。

而和力辰光以及其子公司麥頌影視投資兩家公司,是製作出品了廖凡主演的《心理罪》之後,再次與刁亦男和廖凡合作。同時,公司的法人李力也是《南方車站的聚會》的出品人、總製片人。

其次,互聯網影視公司憑藉自身在產業下游的宣發優勢,開始轉變成影片的出品方,幫助文藝片進行市場下沉。像是參投了諸多文藝片的騰訊影業,這次便在《南方車站的聚會》背後持續發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在《南方車站的聚會》的背後,除了這些傳統影視公司、互聯網影視公司,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身影:中影(上海)影視文化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和一山文化(天津)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中影影視文化投資是中影集團旗下子公司對外投資的一家投資機構,而一山文化則是至誠偉業集團旗下的投資公司。

《南方車站的聚會》是中影影視文化投資進行參投的第二部影視作品;而一山文化對《南方車站的聚會》的參投則是初次進軍影視行業。顯然,影片背後的出品方、發行方已經有了新的入局者,可以為影片帶來更多新的資本力量。

總結看來,隨着新生力量的加入,《南方車站的聚會》背後的投資環境已經發生改變,基本已經形成了傳統巨頭、互聯網新秀以及新投資力量的三足鼎立局面。而這也正是以《南方車站的聚會》為例的知名導演文藝作品背後投資環境的一個具體表現。

名導文藝片背後的資本變化

導演話語權提高。

與《南方車站的聚會》相同的是,實際上近幾年知名導演的文藝作品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青睞,越來越多的知名導演的文藝作品背後開始出現這樣相似的投資環境變化趨勢。

首先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傳統影視公司的身影頻繁出現。比如,博納影業在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中佔據着出品、發行的重要地位;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背後則是有着華誼兄弟不斷地加持;光線影業在婁燁導演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背後則有着華策影視的持續發力。

由於長期積累的傳統影視公司形成了製作、出品、發行等一體化的產業閉環,想要挖掘更大市場空間的名導文藝片需要依靠這樣完整的產業閉環,藉此來激活各種傳統資源所帶來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互聯網影視公司負責的互聯網宣發則是影片在產業下游的必經環節,互聯網公司目前已經藉助必不可少的存在優勢從產業下游步入上游,加入了更加激烈的出品競爭。像是加入了《南方車站的聚會》出品的騰訊影業,還在《地球最後的夜晚》聯合出品;背靠阿里系的多家公司則參投了《江湖兒女》《地球最後的夜晚》等;《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和《地球最後的夜晚》背後也都有着貓眼微影的活躍身影。

其實,傳統影視巨頭+互聯網巨頭這一模式,已經成為了一種標配。而新變化則是包括《南方車站的聚會》在內的,越來越多知名導演文藝作品的背後也或多或少地出現了新的投資機構、投資公司。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山文化,參與了《南方車站的聚會》的中影影視文化投資早在去年,便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中擔任了聯合出品;而新鼎明影視投資則是時隔3年,聯合出品了其第三部影視作品、婁燁導演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定檔或已上映的知名導演文藝作品的背後,出品方、發行方的名單已經變得越來越長。除了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尋求其他方式分攤風險,這一變化也意味着口碑較好的知名導演文藝片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青睞。

但仔細看來,這個長的名單當中其實很多公司都是一些眼熟的大公司旗下控股公司。比如,《地久天長》涉及到的正夫影業、萬年影業和萬年奈思文化都是與出品人、製片人韓家女相關的控股公司;《蘭心大劇院》背後的千易時代、佰安影業和千易源文化都是與出品人常繼紅相關的公司;而《江湖兒女》背後華誼明顯佔了很大比重,包括無限自在、東陽向上影業等6家公司與其相關;《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是一樣,在自家子公司的基礎上,華策還在畢贛的盪麥影業以及自由酷鯨影業有所持股。

總之,對於目前的知名導演文藝作品來說,在傳統影視公司和互聯網影視公司不斷發力的基礎上,新的投資機構、投資公司開始更多地參與進來,這種變化趨勢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影片當中體現地非常明顯。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口碑的驅動作用。

在內地電影市場,如今任何一個檔期里最先被提及的都是“口碑”,口碑已經成了支撐電影票房的生命線。

這幾年,整個電影市場已經開始了“自我凈化”,電影產業的評價標準也逐漸回歸到了一個理性的軌道上。隨着口碑對票房起着驅動作用成為市場的一個“基本定律”,粗放型電影市場基本已經宣告結束,形成“精品型”市場基本成為了一個共識。

此時的國內市場,觀眾對於高質量文藝作品的需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奧斯卡的《綠皮書》再到《波西米亞狂想曲》,從柏林捧出“影帝影后”的《地久天長》再到今年出征戛納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國內市場對於優質文藝電影的接受度遠超早些年。

再加上,目前的電影市場口碑和票房基本上成正比,所以一旦大投資、大製作的商業片口碑表現不佳,票房會極其迅速地出現崩塌,投資風險性顯得更高。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資本似乎更加青睞名導的優質文藝作品。

然而目前看來,這樣的投資似乎並不是單純因為資本看好影片的票房表現力,更多的是由於口碑的驅動作用力顯著而進行投資。但實際上,《江湖兒女》製作成本為8000萬、票房止步在6994.7萬;《地久天長》製作成本據悉為6000萬、票房尚未突破5000萬;《地球最後的夜晚》雖然有着2.82億票房,但面對着6000萬的製作成本也不甚樂觀。可見,即使有着資本的推動,多數知名導演的文藝片都深陷不回本的難題。

另一方面,文藝片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受眾門檻,如今更多公司的參與、更多資本的投入還未能對影片起到更多實際性幫助,類型的票房天花板尚未實現突破。根據上述表格顯示,即便是這些導演有着較高的知名度,其文藝作品能過億的也僅僅出現了4部。

其實,目前的國內電影市場仍處於培養過程中,這些問題正是將較小眾的作品推給更大眾的市場接受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結果之一。由於口碑對票房的支撐作用加大,高口碑文藝作品的市場突圍就變得並不是特別困難。但想要突破市場的重重包圍,絕不應該忽略背後公司的資本助力。

像是有着400家院線經理站台的《江湖兒女》第一周平均16%左右的排片佔比,再到《南方車站的聚會》上映首日27.3%的排片佔比遠超其他國產片。不能否認的是,除了這些高口碑的文藝影片自身有着優勢,其背後的投資力量也在宣發等方面上起到了很重要的助推作用。

顯然,文藝片想要突破類型的票房天花板,實際上也到了需要資本力量來激活更大市場空間的一個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