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決戰》系列三部曲電影的開頭都有哪些隱喻和象徵性作用?

大決戰三部曲全長近700分鐘,但細細品來,幾乎沒有一秒鐘的鏡頭多餘。真的是匠心獨運,細微之處都是功力。

一部優秀電影的開頭往往非常講究,要在最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的心。

大決戰系列3部電影,每一部開頭,都是頗費心思。

今天就逐一給大家介紹它們是如何開篇的。

1、《遼瀋戰役》開頭,突出破局

作為三部曲的開篇,此片開頭不僅僅是這部電影開篇,也是給三部曲開篇,奠定一個基調。更是為整個解放戰爭大決戰歷史進程,作一個總括性的回顧。

所以,這個開篇,氣勢雄渾,有一種深刻的歷史巨變味道。

尤其是這個主席爬上山俯瞰黃河的鏡頭,真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氣吞天下,江山我有。

電影拍攝於1991年。開頭點題

在八一電影製片廠雄壯音樂片頭之後,這個電影第一個鏡頭是主席正在向上攀登。無盡的黃土高原,讓主席的身影也顯得如此渺小。

黃土高原,主席步履蹣跚一步步向上攀登。

這個鏡頭也可以理解為解放戰爭前2年被動挨打的坎,爬過去了。

爬上這個山坡,就迎來了曙光。

主席在此登臨,俯瞰黃河流凌解凍。大片大片的冰塊開始鬆動,在黃河上形成凌汛。聲勢如雷,聲聞幾里之外。

這又是一個極具象徵意味的鏡頭。

冰封的黃河開始解凍,這預示着解放戰爭迎來了轉折點,接下來的戰爭局面將要發生重大變化。正如這黃河凌汛。

最後在氣勢雄壯的黃河凌汛中,字幕出現,386的手筆。

《大決戰》三部曲電影籌拍,前期策划了好幾年。據說這個影片開頭設想早就謀劃完畢,但是為了等這個黃河凌汛鏡頭,劇組等了2年才拍到這麼完美的影像。

只看這短短開篇5分鐘,就可以感受到這部電影的大氣魄,大格局,一種歷史的厚重感,直逼而來。

2、《淮海戰役》開頭,氣魄為主

淮海戰役其實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勝負手。

自古逐鹿中原,在河南、安徽、江蘇廣闊戰場上,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重兵集團進行了決戰,蔣介石精銳經此一役,喪失殆盡。

所以影片開頭就是萬馬奔騰,氣勢十足。

在萬馬奔騰以後,直接接一個將士們衝鋒陷陣的鏡頭

萬馬奔騰這個鏡頭和第一部黃河凌汛一樣,充滿了隱喻。

如果說遼瀋戰役是黃河剛開始解凍,大決戰格局初始;那麼淮海戰役就直接將戰爭局勢拉到白熱化。用主席的話說

所謂戰略決戰,簡單說就是賭國家的命運,賭軍隊的命運,這個賭字很不好聽,可又找不到一個更恰當的字代替它,就是這麼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正是因為如此,事情臨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撲撲地跳,哪有這個道理,心慌地什麼呢?我們不怕燃燒,我們不怕白熱化,我們不怕燙着哪裡,我們的手不能發抖啊!

片名之後,銀幕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石磨。

石磨滾滾向前,這又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

象徵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碾碎敢於阻擋歷史潮流的一切。

而推磨人,正是主席。

3、《平津戰役》,重在改變

平津戰役開頭,這次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看歷史的大潮,潮起潮落。

隨着鏡頭的轉進,來到了水上長城,山海關。這也是預示着後面東野入關,奠定平津戰役大局。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長城的最東端。我們這個古老過度漫長歷史上最具符號性的象徵。

接下來,鏡頭來到故宮。

這是大決戰三部曲第一次開場不是我方主角出場。

傅作義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來到在故宮。看到了傳說中的千龍吐水。

太和殿千龍吐水是故宮一大盛景,平常根本看不到。因為如此暴雨,故宮一般都暫停開放了。

他們來故宮幹嘛呢?

司徒雷登說“只有站在此地,才能真正理解,什麼叫做至高無上”

故宮,紫禁城,中國古代600年王朝最高權力的所在地。也是古代長期最高權力象徵。

這部電影作為大決戰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這一次開頭放在故宮,講了這麼一句話,是什麼用意?

因為我們的共和國,後來也就定都在北京。

這個開頭告訴我們,飽經磨難的祖國,即將迎來徹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