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達的現在, 為什麼近幾年沒有經典電影的出現了?

近年來,國內的電影,電視劇行業的發展趨勢說成異軍突起也好,還是迅猛發展也罷,都是當今社會經濟大發展的一個縮影。資本規模在影視行業的擴軍給了中國影視行業最充分的機會,如虎添翼,近年來國內大大小小的電視劇,電影作品多如牛毛,表現了當代娛樂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新科技和新的表現手法在影視行業充分利用,開闊了影視劇的視野,也給大眾越來越豐富的感受。

不過,在影視劇發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卻很難挑出讓人記憶猶新,能夠千錘百鍊成為經典的作品,反而不如上個世紀最後一二十年代,無論是資金也好,技術也罷,亦或是演員水平都不及的時代所出來的作品;當然,最近幾年,翻拍之風甚是盛行,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其他故事,之前的經典作品幾乎都被翻拍殆盡,當然,群眾的眼光越來越挑剔,經典的東西一直是經典,卻沒有超越前代,讓當代人引以為豪的作品出來,實屬遺憾。

好在小編並不是懂這行的人,只是站在觀眾的角度審視評判一番,否則可能列舉出更為苛刻的理由證明我的結論。其實,就直觀的感受而言,當今的電視劇,電影無論在場景也好,還是演員知名度也罷,甚至特效,道具等方面都是強項,能夠製作出各種非常優越的場面和特效出來;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或者這也許成了負面因素,制約了當今影視行業發展的一個因素。

電視劇,電影如同小說歷史發展一樣,都是以講述故事,表現人物,突出主題為目的的,不過較之小說,是更為感官化的東西。那麼強調故事本身,塑造人物形象,增強表現力給予觀眾思考空間仍然是影視的第一要素,否則,不能稱其為“作品”。那麼這裡,我可以概括一下,作為觀眾的視角,當今大部分作品不能稱其為經典的絕大部分原因。

經典的電影,或許並沒有太過追求演員,場景,道具,特效方面,首先在於簡介,可追溯,清晰明了的故事線索,引導觀眾進入劇情深處,又能容易給予觀眾啟示。這恐怕是作為影視作品,類似於小說構築手法的第一要素。散亂,矛盾的故事線索絕對是影視劇失敗的硬傷,這正是當今許多作品為人詬病的原因。場景的精選並不是說場景本身恢弘壯闊或者精緻華麗,高大上的場景並不是表現故事內容的一個方面,反而是針對故事本身情節所選用的能起到烘托效果的場景才是最有用,87版紅樓夢,或者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都成了經典,這方面其實是深有考據的。以前的那些經典的美國片,比如美國時代,都讓人津津樂道。

如今的電視劇,電影最喜歡找偶像派,人氣高,形象好的人來演,當然博人眼球非常重要,演員的素質恐怕最根本的還在於演技的精湛吧,對於劇本,文學作品的把握能不能出神入化,恐怕是當今大部分演員所缺乏的,想當年紅樓夢,演員為了演好這部經典作品是下足了功夫去研讀,這種精神恐怕是當今少壯派的演員們所沒有的吧;張國榮哥哥為了演好虞姬,吃過的苦頭恐怕容易理解他成為大眾心中最完美角色的原因吧。老一輩的演員的精神實在是當下演員所匱乏的。

而過於追求特效,這是不是導致人們想象懶散的一個原因就不知道了,特效是為了彌補演技和場景的不足,過於虛幻縹緲的特效除了讓人眼花繚亂,在很多作品裡面並不能為影視作品增分添彩,觀念稍稍成熟一點兒的觀眾很容易對此產生疑惑。並且,過於追求特效會讓特效本身的拙劣暴露出來,反而降低了作品的檔次,這是製作方最不想看到的。

回到作品的意義上來,塑造一個經典的形象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因為一部作品有很多人物出現,不同的作品,有成千上萬的人物形象。如何讓大眾記憶猶新?那麼只有在塑造這個人物上遵從作品本身的精神,不要違背作者的原意,揣摩任務性格,形象,神態,思想等方方面面,方能塑造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出來。人物是故事的骨骼,骨骼不健全,故事能“健康”么?

或許是因為社會發展太快,物質條件過於充裕的情況下,讓人懶散,推出一部作品在歷史和空間的對比情況下,在作品深入構思,仔細斟酌,精準製作上面欠缺,推不出經典作品也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