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春天》日常的生活記錄, 雖瑣碎卻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我算是個口味清淡的人,雖是個四川人, 但卻不主動吃辣,更別提火鍋。影視書籍也喜歡挑生活,人文類的看,因為平淡的生活中,才能激起我內心的漣漪吧。18年歲尾到19年歲初,陸續大概看了好幾部電影和紀錄片,分別有《步履不停》《人生果實》《小森林夏秋》《小森林冬春》,以及這部走進電影院看的《四個春天》。我也喜歡在生活中拍拍照片記錄身邊的點滴。尤其在每年回到老家,父母身邊短暫停留時。

總會拿起相機記錄下老家的種種變化,初看這片子時,就有一種強烈的共鳴,同樣的中國西南小城的山景,樸實的兩輩人的對話,還有春節祭祖的習俗都一次次把我帶回到那個盔甲與軟肋並存的港灣,家與父母。尤其在片子中母親凌晨送別兒子,以及父親拉着箱子送兒子到車站的那些片段,一遍遍衝擊這內心。貴州,還因為有個愛而不得的姑娘,成了我現在內心嚮往的另一個地方。

看到陸導的紀錄片海報,深有同感,想到了幾年前拍的故鄉,有點像《步履不停》的感覺,日常的生活記錄,雖瑣碎卻有撼動人心的力量。這樣的父母真讓人羨慕啊,永遠懷着赤子之心的父親,永遠開心果般的母親,把日子裡的平淡,苦痛,都一一邁過去,積極地看向未來,也有許多瞬間讓人想到自己父母相處模式,在他們家屋檐下築巢的燕子,也是喜歡這樣的一家子吧,才會年年春天還回這裡。

這是一部看完你覺得很順暢的紀錄片,溫暖,又充滿力量。讓我感動的鏡頭,在影院用備忘錄悄悄記錄了下來。爸爸在冷風呼呼的山上唱着戰友歌,一家人吃着飯,媽媽突然唱起了祝酒歌,爸爸在夜色迷人時刻拉起小提琴,很難得,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做着家務的母親,吹奏樂器的父親,池子里的金魚,房檐下的燕子,樓頂生機盎然的草木。一針一線,樸素的日子裡又讓人覺得鮮活、歡快。

父親是讓我超出意外的驚喜存在,沒有生活在大城市卻會拉小提琴,手風琴,二胡。樂器似乎是他詩意生活的表達。他會說“每天多為家裡做一件事”,所以修凳子,養蜂,澆花,他的生活充實又美好。父親,會看着年輕時候的老照片說“光陰荏苒歲月悠悠”即使他看着窗外說出“你看這樹影婆娑”,你也不會覺得有何不妥。他們對於生活的熱忱和,那一股牢牢紮根的生命力,才是我們當代年輕人應該去借鑒的地方。

我們常常會說生活在別處,生活不止苟且,還是詩和遠方,但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部電影。你,我都是這部電影的主角,藝術源於生活,藝術就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偶然看到了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論述,發現與感悟到一部分電影觀念不謀而合。在這個以喪文化為流行的時代,我們該怎樣走出低迷,重新拾起對生活的期望。在他的觀點,或許我們應該培養一些美好確定的小習慣。可以是閱讀,繪畫,手工,再不濟也可以你是對美食的熱忱,至少它們能讓你暫時忘記繁瑣生活的艱難。

在我們平凡普通的人生里,這些微小的習慣可能就是手電筒的那一束光,不是很亮,但足以照射你黑暗時期那一小段路。不要小瞧這小段路。你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有可能一蹶不振沉入深淵。最後,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更多的我覺的是一部私人化的家庭記錄史。不像別的劇情反轉的戲劇化影片,對於記錄片來說,它更真實更反映生活,娓娓道來整個家庭相聚離別。對在外的遊子來說,歸家不易,短暫的相聚,不妨好好的靜下心來,凝視自己,凝視家人,凝視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