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科技跟影視有什麼關係?

這是2019年11月22日,在廈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部傳播處處長張卓的設問。

《流浪地球》剛籌備的時候,導演郭帆找來幾位科學家,請他們一起討論劇本。

科學家一開口就讓郭帆崩潰了:"我看過你們寫的大綱。地球不可能被推走。"

"沒辦法,我們必須得推走。"郭帆捂着臉,"不推走,這個項目就得黃。"

最後,他跟科學家們達成了共識:咱們先"假定可以推",再儘可能把過程合理化。

接下來的討論,就徹底超越了"學渣"郭帆的理解範圍。

有好幾次,討論到具體細節的時候,科學家們的觀點和結論不一致,就馬上拿起筆,在黑板上列公式,開始激烈地討論計算。

"我和所有編輯都坐在旁邊,什麼都聽不懂。"郭帆說。

在電影結尾,有一個引爆木星,用衝擊波推走地球的情節。

討論到這裡的時候,中科院力學所一位科學家興奮起來,"我跟你們說,這叫激波對撞,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

微笑點頭的郭帆,滿腦子裡都是問號:啥是激波對撞?

等到跟科技家們討論完,他一出門就被工作人員攔住了:"郭導,今天討論的很多內容是涉密的,您還得跟我們簽一份保密協議……"

2019年春節,正是這樣一部在與科學家們討論中誕生的《流浪地球》,從2月一直放到了5月,拿下46.55億的內地票房。

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史上,票房第二高的電影,以及票房最高的科幻電影。

郭帆並不是第一個找科學家的電影導演。

2017年,諾蘭籌劃《星際穿越》,就從物理界、心理學家等領域,找來了超過14個領域的科學家作為顧問。

最著名的一個顧問名叫基普·索恩,在電影上映後的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普·索恩曾感慨,自己不知道要做多少場科普報告和學術報告,才能夠讓學術研究影響幾億人。

但是,一部《星際穿越》卻輕鬆做到了。

2007年,《生活大爆炸》首播。那一年,美國大學物理學科選修率提高了40%。

2013年6月,神十發射,王亞平做了一場太空課,有6000多萬師生通過電視直播觀看。

2019年,在上海科技博物館,無數年輕人排着長隊打卡,只為了觀看一部5分鐘的8K電影短片。

這些,都是影視為科學帶來的傳播力量。

影視在傳播科技,科技更在改變影視。

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3D……100多年來,正是技術的不斷升級,讓電影帶給我們的體驗不斷升級。

上海世博會開幕式的總導演滕俊傑,已經拍了三十多年的電視。

但最近幾年,他開始轉行,主要探索8K拍攝。

這是一個目前還極其艱難的全新領域。

它有多難呢?

首先,8K電影對前期拍攝和後期製作,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這是因為,8K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限接近人臉的清晰識別度,演員的每一根髮絲,每一個毛孔,每一滴汗,都清晰可見。

這讓它的拍攝,必須像機器一樣極度精密。無論是演員的化妝,道具和服裝的布置,還是拍攝焦點的把握,難度都遠高於傳統拍攝。

另一個挑戰是在後期。

2017年,滕俊傑帶着團隊,拍了中國第一部8K城市形象片《YES!上海》。

這個片子只有不到5分鐘,但是僅僅是它的拍攝素材,佔用的存儲容量就超過了500 PB。

這是什麼概念呢?

1PB的容量,可以存下約2億張照片,或是2億首MP3音樂。如果一個人不停地聽這些音樂,可以聽1900年。

那麼,你可以計算下,我們需要多大的容量,才能存儲一部正常時長電影的素材?

這麼多的數據 ,又需要多麼強大的計算機,才能完成剪輯、渲染等各種後期處理?

但是,同樣在2017年,滕俊傑已經帶着團隊,和國家大劇院一起拍完了110分鐘的長篇8K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然而,挑戰仍未結束。

這部電影準備放映的時候,滕俊傑發現,無處可放。

當時,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影院,能夠播放8K電影。

他們只能在國家大劇院,把它降成4K放映。

這不僅是在挑戰藝術的極限,更是在挑戰技術的極限。

儘管步履艱難,但時代的潮流,永遠滾滾向前。

2019年6月,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國內首個8K影院在中國移動咪咕展區亮相。

2019年9月17日,上海廣播電視台東方明珠新媒體公司和台達一起合作,在上海建立了一個8K電影院。

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在2018年啟動全世界第一個8K頻道,明年8月的東京奧運會,也將用8K直播東京奧運會開幕式,足球、游泳、田徑等賽事。

值得期待的,遠遠不止8K。

很多導演都曾向天域科技創始人趙安國抱怨同一個問題:

一部好電影,一半在看,一半在聽。每一部經典的電影,除了美輪美奐的畫面,也一定要有逼真的音效,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然而,導演們花了很的時間、很大的精力來處理音效,全世界卻只有30%的觀眾能感受到他們的苦心。

因為70%的觀眾,是在電視和互聯網上看的,通過家用設備,他們根本聽不到電影院里身臨其境的立體音效。

而趙安國正在做的工作 ,就是用人工智能算法,將電影進行處理,讓觀眾即使坐在家裡,只有兩個喇叭,也能聽到飛機從頭頂飛過,鳥兒在四周鳴唱。

與趙安國一樣,國家863計劃課題組負責人張大為也正在搞研究,但他琢磨的是另一個課題:怎樣通過激光,實現以假亂真的三維成像。

在未來,他更長遠的目標,甚至是讓我們除了視覺和聽覺以外,連嗅覺、觸覺等各種體感,乃至氣象、環境等更多的虛擬現實,都能真正沉浸到電影之中。

他們的這些努力,或早或晚,都將在5G時代成為現實。

比如8K的發展,就將因5G而全面提速。

"5G建設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8K就是第一個上這條高速路上的跑車。"富士康科技集團8K生態負責人鄒海明說。

一個例子是,隨着技術發展,活動直播和影視拍攝都越來越多地使用無人機和地面微型機器人,來進行多機位的協同拍攝。

但是,無人機的信號傳輸是用的WiFi,它的距離短,而且待機時間有限。所以現場只能看到低清晰度的控制畫面,所有視頻素材必須等到拍攝結束之後,再拷出來使用,需要用非常長的時間。

而未來,通過5G實時的、高帶寬的連接,它們可以一邊拍,一邊把數據傳回到後台,進行實時的處理、剪接。

"5G理論上的極限速度,是4G的100倍。一個1080P的高清視頻,一個小時的數據量10個G比特,4G下載需要2分鐘,5G只需要5、6秒。"中國信息經濟學院常務理事長、工信部科技委委員呂廷傑說。

2019年1月18日,CBA 常規賽2018/2019賽季第 32 輪,北京首鋼對陣浙江廣廈,在北京五棵松凱迪拉克體育中心正式開賽。

這場比賽的實況,經過現場實時編輯製作後,轉換成為3840*2160分辨率、50幀、10bit、BT. 2020色域、HDR高動態、50M信源碼率的真 4K視頻直播信號,通過5G網絡,實時傳送到上海的咪咕視訊直播中心,最終分發到全國球迷的手機和電視上。

這是全世界第一場通過5G+真4K進行現場直播的體育賽事。

為我們帶來這場直播的,就是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公司。

之後,咪咕又創下了多個“全球首次”記錄。

2019年5月12日,中超歷史上首場5G+真4K+VR直播。8月31日,2019籃球世界盃揭幕戰當天,咪咕參與了國內首次5G+8K體育賽事直播測試。

2019年9 月13日,《我和我的祖國》咪咕進行了全球首場電影發布的5G 直播,北京、天津、重慶、深圳、南京、武漢、昆明七個城市接力同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引起全網熱評,微博話題閱讀量近6 億。

2019年10月1日,咪咕帶來歷史首個全球化、多視角、跨三網、4K超高清全景直播閱兵盛典,其自主開發的H5多視角直播產品,累計12.65億人次觀看。

2019年12月,金雞百花電影節這個中國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影視行業盛事,也第一次通過AR/VR進行了5G全景直播。

最近兩年來,這家集科技與文化於一身的公司,已經將5G+真4K的沉浸式體驗,推廣到了世界盃、中超、排超、音樂會、大學等各種場合。

咪咕在5G時代率先應用超高清視頻技術打造“5G新看法”,為了增強用戶臨場感,目前已經提供了3000小時真4K超高清內容,據稱,今年年底將會超過10000小時。其VR內容儲備也已超過30000小時,到今年年底會上升至35000小時以上。

科技需要理性,藝術需要感性。

曾幾何時,我們曾簡單地以為,科技與電影加到一起,只是簡單的科幻電影。

但事實上,電影現在擁有越來越多嚴謹、硬核的科技表達,而科技的力量,也正在推動電影乃至整個影視行業不斷升級。

比如,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了一個全新的項目組:科技與影視融合。

這個項目組的首要工作,就是讓科學家與影視從業者之間,達成順暢的溝通,通過引入科學家的資源協助,創造出更多像《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美麗心靈》《心靈捕手》等包含濃烈科學元素的優秀影片。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科技與影視結合,會為我們帶來一個連接生產和消費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為傳統的影視行帶來更無限可能。

今年春節前後,就曾有影視行業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詢問我影院與5G結合的建議。

就在昨天,我帶着孩子去附近商場看電影的時候,發現離上次還沒隔多久,影院里又多了一個虛擬現實體驗廳。

相信,這僅僅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