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應該「背鍋」嗎?

追了兩個月《演員請就位》,院長今天終於感受了把“槍林彈雨”。

別誤會,說的不是導演們拍了戰爭片。

而是,競技場上的硝煙味已衝出屏幕——

選角面試通過率100%,獲封外號“面霸”的演員薇薇,表演過程口誤頻出。

一套房全款10萬,這是夢回30年前?

往期節目中飾演“哈妹”獲得一定認可的邢菲因表演狀態不佳,淚灑當場……

導演結盟影視化考核,意味着比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競爭愈發激烈,該說的話也不能再藏着掖着。於是,我們眼見着導演和影評團評論起作品來,也愈發一針見血。比如,演員表演後期角色失去性格,結局過於理想化:

喜劇表演形式過於誇張,同一劇組演員表演割裂:

你能看出的、沒看出的問題,全被挑個遍,看着都讓人捏把冷汗。那麼,我們作為觀眾的問題就來了——

作品存在問題,到底誰該負這個責?

“甩鍋”姿勢大賞一個定律:近兩年,每當有影視作品“撲街”,往往戲外故事比戲內精彩百倍,“甩鍋”姿勢更是千姿百態。請欣賞——姿勢一:演員不行。

《上海堡壘》票房口碑慘敗,本該是大家一起關上門作反省的時候,導演的一個採訪卻讓人炸了毛:

導演您之前好像不是這麼說的……

一位演員“不適合”,或者表演不到位,就會導致一部影視作品的失利?顯然,不少演員並不服氣這種說法。因此姿勢二應運而生:都怪導演。當年一部《是!尚先生》,讓歐陽娜娜“鹿小葵”一角雷遍大江南北:

大家看過紛紛表示,娜娜你還是回去拉琴吧,演戲不適合你

。時隔多年,她在節目上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小委屈:“導演讓你怎麼演,你肯定就怎麼演。”

然而從“加油鹿小葵”到“螞蟻競走十年”,真能全怪導演嗎?

最妙的要屬姿勢三:彈性甩鍋。古裝劇《孤芳不自賞》未播出前,導演還誇讚楊穎演技不錯,“她的眼睛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情”。劇集播出後,拙劣特效引起眾怒,被調侃為“摳圖不自賞”,導演又急忙解釋,稱演員片酬太高,自己也很無奈。作品好的時候,從導演到演員以至整個劇組,各個增光添彩;作品一旦問題暴露,“甩鍋大戰”立即打響,人人委屈,全都不想擔責。還有電影評分低怪豆瓣的,演員演得不行怪觀眾不懂欣賞的……漫天大鍋甩來甩去,真正關於作品的反思沒多少,反而落得一地雞毛,更令吃瓜路人恥笑。

“搶鍋”行為圖鑑見慣了尷尬場面,因此看到《演員請就位》里演員的失誤,院長也挺期待導演和演員們會怎樣“花式甩鍋”,以保自己“江湖形象”。

然而……我等了三個小時。

沒有出現,我最期待的場面,居然一個也沒有出現?考核結束,演員薇薇忙不迭道歉,直言自己失誤太多;演員邢菲坦誠“演砸了就是演砸了,對不起”;演員周奇不斷反思,認為自己沒有排練時表現那麼好:

演員爭相“認錯”,導演也不甘示弱。

大概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對陳凱歌導演的舉動印象深刻——

拉票環節,這位知名導演起身,向眾人展示自己衣服背後的口袋。

他不是在拉票,而是在說自己的心裡話:

“演員是一個近乎殘酷的職業,常常會聽到批評的聲音。

“我今天特意穿了這樣一件衣服,倘若有什麼不足之處,有什麼批評的聲音,你們讓我裝在這個口袋裡,讓我把它背走。”

一個拍了30多年電影、貢獻諸多優秀作品的名導,肯在一檔綜藝節目上,為一群不成熟的演員擔責,多麼可敬。

想象中的“甩鍋”並不存在,反而是演員、導演爭着把鍋往自己頭上“蓋”

驚訝之餘,又讓人心中湧起一陣暖意。

事實上,“搶鍋”這件事在節目中,並非頭一次出現。

初賽期間,陳凱歌導演組的演員毛曉慧、佟夢實、祝緒丹三人共同演繹了電視劇《仙劍奇俠傳》的經典段落。表演水準不盡如人意,加之胡歌版《仙劍》太過經典,導致這一段落在網上也引發調侃:

按常理,這樣的表演應當遭到批評,其餘三位導演也的確這樣做了。

然而身負選演員進組大權的陳凱歌導演,卻並未一同苛責。

先是安慰三位演員虛心接受批評,但不要沮喪。

接着自己扛起表演失利的責任。

最後,還鼓勵三人不要在表演上失去信心:

注意陳凱歌這段話的深意——他並不是要為幾位演員開脫,而是用溫柔的方式去警醒。有時,殘酷的掌聲也可以化作上進的動力。這樣的“搶鍋”,讓原本競爭激烈的節目,平添許多溫情,也給了大家更多思考空間。

如演員毛曉慧所說,就像一床溫暖的被子,忽然蓋在了自己身上。演員金靖曾發表過一番關於導演和演員間的“保護論”,讓我印象很深——

“在台上時,是演員保護導演;在台下,是導演保護演員。”

仔細想想,正常的演藝圈生態不也該和節目中一樣么?

導演和演員本該是一體。

導演負責把控全局,演員全力演繹人物。通往光影潛世界的這扇大門,是要二者通力合作,才能打開的。

信任促生佳作還記得去年《邪不壓正》上映時,我採訪彭于晏,他聊起和導演姜文相處的日子。從進組前一起踏上北京的老城牆、到進組後在姜文的指導下每天念《俠隱》練習“北城腔”,那股崇拜、快樂、驕傲,溢於言表。“每天吃完早飯開始練,跑步、熱身、拉筋;然後開始練基本功,拳、招、打、跑、跳、摔,然後再重舉……”

“學這些都是有用的,導演需要時,我隨時可以上。”“就算選不中也是一個學習吧,免費老師(指姜文)多好啊。”姜文對彭于晏也是不吝讚美之詞:

“千萬別小看這個演員,他是個可以把靈與肉分開的人。”導演與演員之間的信任、期許,促生了共同完成一部好作品的使命感。在這樣的環境里,大家才可以安心地去相互激發創造力。

回想起來,《演員請就位》里獲得好評的作品,也多受益於這種良性關係。陳凱歌導演最擅長講戲,每次表演前,都會為演員把各處細節掰開揉碎講清楚。

演員獲益匪淺,呈現出的效果屢屢令人驚艷。

如演員陳若軒在演繹“父親生命遭到威脅”這一情節時,光看片段幾乎體會不到角色的內心變化。經陳凱歌導演指點,同樣的片段,多流一滴淚下來,衝擊力立刻爆棚,劇情被撐起來了,人物關係也立住了:

畫龍點睛,不過如是。

于小彤在初賽時,勝負欲極強,因感到劇本不能讓自己的實力得到充分展現,直接對陳凱歌導演提出異議,甚至擅自改變登場妝容。

最終收穫的評價,卻依然不如同組的演員趙文浩。

但在後續比賽中,不斷跟着李少紅導演學習,漸漸學會了謙讓沉澱,演技也不再“浮”於表面。

劇目《親愛的》排練過程中,由於每一次完整表演都達不到李少紅導演心中水準,最終導演決定將不同演出中的鏡頭拼在一起。

這樣的保護反倒激發了于小彤的潛力。

最後一次,他全身心投入,終於貢獻出一次完美哭戲,不止劇目整體更出彩,本身也狠刷了一把觀眾好感:

正是導演付出真心,演員也以真心回報,雙方彼此信任,才能結出豐碩果實。一個劇組所有人員都能彼此信任,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何愁作品不優秀?

演技進化指南很多人會覺得,這兩年表演競技類的節目多了。其實,大背景是影視行業發展迅猛,觀眾審美不斷提高,對影視作品和演員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了。這其實是件好事。你看,起初不被看好的《流浪地球》春節檔大爆,宣傳力度不足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稱霸暑期檔……優秀作品被埋沒的可能性在變小。

但同時要注意的是,面對不那麼好的作品,觀眾也往往容易在輿論引導下,將箭直接射向箭靶子。罵大導、噴流量、嘲新人……很多時候,觀眾的誤解間接給了導演、演員互相“甩鍋”的機會。事實上,一部作品從創作到面世是所有人努力的結果,劇本、剪輯、攝影、服化道等等方面都很重要。

我們應當學會考慮全局,而不是非揪出一個人負責。

對於那些有潛力的導演和演員,給予耐心和尊重,比一味辱罵嘲笑更有幫助。

畢竟,長城並非一日築成,天生優秀的人萬中無一。

許多我們以為的“天賦型”選手,其實都是一步一腳印,從塵埃走上青雲。最好的例子要數張曼玉——“香港小姐”出身,足夠漂亮上鏡,進入影視圈順理成章。但早期的張曼玉只能演一些活潑可愛的角色,演技和年齡一樣稚嫩。

直到拍攝《旺角卡門》,遇到王家衛這樣一個善於調教演員的導演,才終於開竅,學會為角色注入靈魂,一個眼神就能把人逼出淚來。

再到《不脫襪的人》《阮玲玉》《新龍門客棧》《青蛇》等電影,張曼玉證明了自己的潛力和努力。風騷潑辣演得,靈動邪魅演得,溫柔幽怨演得……眼中有戲,含而不發;一顰一笑,皆是風情。花瓶終於淬鍊成影后。

現在在《演員請就位》中磨鍊的演員,以後會不會也有這樣“質”的轉變呢?

一切還未可知。但有一點不可否認,他們一直在進步。

我印象最深的是演員張哲瀚——初賽時,他曾因為情緒激動時,生理反應沒有跟上,被一向嚴格的李誠儒指出錯誤:

入組成功後,一直在聽趙薇導演講戲,不斷虛心學習。同樣是戲眼部分,《面具》中的哭戲更真實,感染力明顯增強。

最新一期中能看到,他在劇目《我的兄弟姐妹》中飾演內心有愧的哥哥齊憶苦,不止一整天沒有喝水洗澡,只為更好演繹角色落魄的生存狀態:

更有意識地增加無意識的生理反應,借“蜷縮手指”這一動作,詮釋人物內心的愧疚與不安。

這一細節也得到影評團的好評:

或許,我們缺少的不是好演員,而是讓演員成長的耐心。如今,影視界寒冬已不是秘密。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7%,橫店影視城的開機率同比銳減45%,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

這意味着,大量“腰部”演員無戲可拍,只能借上表演類綜藝獲取關注,展示實力。我們也慣於在此類綜藝中看到各樣尖銳衝突,以作茶餘飯後談資。要抵抗寒冬,國內迫切需要的,應是種良性生態導演和演員被信任的鎖鏈緊緊連接,導演之間良性競爭,演員之間良性幫扶。只有如此,國內影視作品才能進步;好的作品,也才能反哺創作者。

好片從何而來?

愛護演員的導演請就位。

尊重導演的演員請就位。

3,2,1。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