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爆裂鼓手》中, 男主Andrew重返舞台是為了報復導師Fletcher嗎

首先,我不覺得Fletcher在jvc音樂節上是對Andrew的報復,相反,他始終認為Andrew是值得培養的下一個偉大的鼓手,所以處心積慮的不放棄對Andrew的“虐待”,希望他能夠超越自己的極限。而常規的教導是無法讓人突破極限的。其次,導師Fletcher在生活中是一個正常的人,鏡頭也有交代,一個是跟朋友孩子的交談,一個是酒吧演奏鋼琴時的陶醉,一個是得知之前學生死去的眼淚,都說明這不是一個有感情的正常人。

在最後jvc音樂節換演奏曲子、告訴Andrew知道是他整的自己等等,其實還是Fletcher老的套路,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給予Andrew壓力,讓他失措,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一個人的潛能。至於Andrew重返舞台,也根本不是什麼報復,整部影片都在描述Andrew是一個不屈不撓的人,懷有遠大理想的人,比如家庭聚會飯桌上的表達,比如為了實現理想放棄兒女私情。第一次被Fletcher搞的崩潰,他選擇了毆打Fletcher。

但是經過一段遠離打鼓的時間,以及小酒館二人的交談,他肯定想明白了一些東西,以及Fletcher的背後的目的。沒有什麼比成為一個偉大的鼓手更讓他在乎的了。所以經過前面各種鋪墊,在最後的演出中,即便他又被Fletcher戲耍了,他還是順理成章的選擇了不同的對待戲耍的方式——回去,證明自己。再者,電影里表達的藝術追求已經超越了現實意義的成功。影片中不是設置了一段他們家庭一起吃飯的場景嗎,這樣的對比,我覺得是突出了這個藝術追求。

這個讓我聯想到了莫扎特傳,像古典音樂中的眾多“悲劇”大師,榨取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自己想要達到的藝術成就。然而現在我們僅僅滿足於別人所說的“good job”,努力的過程中被幻想和虛榮心所打敗。我想可能電影傳達了一點喚醒的意思,或許沒有。而且好像這部片子有很多面,它允許甚至給你理由去反駁和思考它。另外,主角Andrew最後憤然回到舞台上,而老師已經悠然準備演奏下一曲了,從此可以看出老師並沒有想要鞭策學生的意圖。然後學生開始獨奏,老師回過來說了一句非常關鍵的話:What are you doing? 同樣說明老師沒有預料到學生的反彈。

Fletcher在Andrew的成長中扮演了類似心理學上“父親”的角色,Fletcher沒有用鼓勵而是用推動的方式,讓Andrew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Andrew在經歷無數次心碎的打擊,無數個日夜的瘋狂練習,突破自己極限的那一刻,意味着Andrew心理上的成熟,成為一名真正的男人。他和Fletcher的相處模式在自己突破極限後,終歸難以為繼,有俄狄浦斯的弒父之感,可以理解成“悲劇”,也可以理解成“勵志”,一個楊桃的兩個面而已。

最後,我看完之後卻和主角引起了深深的共鳴。這只是一種人罷了,追求夢想的極致,非常渴望得到權威的認同。Andrew對老師是又愛又恨吧,恨他對自己如此刻薄,但又非常渴望老師能夠認同自己。我非常能夠體會這種“變態”的心理。其實,若沒有他自己的執着和毅力,怎麼可能完成最後的扭轉?這部片子,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於我來說,它完美的詮釋了我的學習生涯中的心路歷程,可以算得上勵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