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秘案 》影評: 愛德華諾頓的復古黑色電影

我們都喜歡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喜歡他如變色龍的演技,有時困惑於他口無遮攔的直率——比如跟漫威影業互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新片《布魯克林秘案》(Motherless Brooklyn)里,他太過「直率」了:他飾演一位妥瑞氏症患者,為了追查恩人被殺之謎,陷入了50年代紐約官商醜聞的爾虞我詐之中。

《布魯克林秘案》:愛德華諾頓的復古黑色電影

如果你喜歡《洛城機密》(LA Confidential)那種十面埋伏的黑色電影風格,《布魯克林秘案》的前30分鐘會讓你欲仙欲死:如今好萊塢已沒有興趣製作此類復古黑色電影。《布魯克林秘案》里每個角色似乎都有秘密,看不清的黑影在幕後流動,而我們的主角,是一個沒錢、沒二頭肌、而且時不時就會大聲罵髒話的偵探助手,連偵探社同事都叫他怪胎,可以想見他不是我們習慣的鐵面神探。

而妥瑞氏症是難不倒諾頓的,他可以征服每一種精神疾病,然後讓所有觀眾,相信大銀幕上的他是真的有病。他懂得讓這種難免令自己與外人難堪的疾病,在銀幕上成為幽默感的來源。諾頓不但是這部電影的敘事主角、他還是搞笑丑角——他會在任何時候噴出最不堪的髒話,製造出荒謬突梯的效果。

但本質上,這位半吊子的神經偵探角色,仍然是一位天才:他過目不忘、腦袋就像一台紀錄所有身邊事物的資料庫。他就在一邊罵髒話與一邊吸收各種資訊的過程中,找出真相。聽起來很混亂對吧?這正是《布魯克林秘案》的最大問題。

放心,如果你是諾頓的忠誠鐵粉,你喜歡他每一個天才型邊緣人格角色——他幾乎只擅長這種人格缺陷或生理缺陷角色。《布魯克林秘案》絕對能滿足你,無論這部電影有多少問題,諾頓的演出都沒有問題。但也就是如此,身為編劇導演與主演的他,卻似乎只做好了演員的本分,這實在令人困惑。

並非類型中的最好範例

《布魯克林秘案》的優美在於仿造50年代背景的黑色電影,整部電影的配樂放進了風雲變幻的50年代爵士風潮,其中一段甚至聽起來與《唐人街》(Chinatown)非常雷同。

但是這種仿造/致敬黑色電影的努力,也僅止於此。《布魯克林秘案》在講一個半小時就能說完的故事,謎底並不複雜,也不駭人,更沒有太多新意。可是觀眾在電影前一個小時里,就可以按照電影太過刻意的安排猜出謎底,但這部電影是一部2.5 小時的龐大怪物,中段觀眾難免感到茫然無依,搞不懂這部電影到底在兜什麼圈子。

《布魯克林秘案》小說原著的時代背景其實是現代,籌備這部電影長達20年的諾頓,認為這部小說讓他感受到黑色電影的氛圍,因此將故事背景拉回到50年代。如此說來,《布魯克林秘案》的確非常「像」黑色電影,但它卻沒有抓緊黑色電影的精髓,它沒有製造出該有的緊張或絕望感,沒有具有警示意義的謎底,沒有那種令人恍然大悟的暢快感,沒有深度情感的描寫,讓黑色都無法真的黝黑。所以《布魯克林秘案》並不是下一部《鐵面特警隊》或是《追兇》(Brick),這讓身為演員的諾頓的好演技更顯諷刺,因為身為導演與編劇的諾頓搞砸了——好像一位天才在自己製造的迷霧裡迷了路。

《布魯克林秘案》像一本厚重古老的冷硬推理小說,吸引你進入龍蛇混雜的50 年代紐約,讀後還聽得到邁爾戴維斯的小號,縈繞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布魯克林秘案》的原聲帶絕對會是一場聽覺饗宴,但2.5 小時漫無頭緒的追查並不是。如果你是死忠黑色電影粉,這部電影的某些段落會讓你重溫美好回憶,但不是所有片段都扣人心弦。如果你並不認識黑色電影,這部電影反倒也許是個可以嘗試的入門——只是請記住,《布魯克林秘案》並不是這類型中最好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