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 一旦有“欲”, 自然生“望”

20世紀末,金庸給長城電影公司寫劇本時,曾經這樣回復一個認為他寫的東西太意象化的記者——“看電影的,多是“畏俗眾耳”。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充滿意象標籤的作品周圍往往充滿爭議聲,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正是這類作品中,才有可能誕生新的美學亮點。2018年上映的由張藝謀執導,鄧超、孫儷等主演的近黑白電影《影》,就是此類作品中的翹楚。 其無論從獨特的色彩處理手法還是人物設計,又或對全片的基調把控,都充分展示了創作者對傳統與個性化兩種意象標籤的高審美、高解讀能力。

《影》全片畫面設計,有七成以上鏡頭將色彩減少到只剩黑白灰。 在亮度變化的處理上,也將灰階從普通電影所採用的128級提高到256級左右,這種高對比下產生的完美還原力,自然給畫面帶來更加豐富的灰度層次。因面,《影》的畫面效果就呈現出一種“黑而不黯,白而不淡”的質感——比如片中人物膚色,從光學物理上來說,全片所有人物的膚色其實都是真灰色,但因為這種巧妙處理,所以觀眾肉眼視角就會呈現一種“膚色般的錯覺”,充滿真實的生命感。這樣的手法近年罕見,因此《影》完全沒有傳統黑白片人物面部肌理的失真感,沒有成像蒼白的弱點。這種有生命感的“灰”也暗合了片名與主題,成為作品的個性化意象標籤一一即,用近“黑白”多,灰度”的複雜表現,來代替用“非黑即白”的單純象徵,這正彰顯了對人性層次的審視態度。

除此之外,《影》的意象標籤個性化使用,還體現在人物設計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鄧超分飾的兩位主角:體質孱弱的本體"子虞”與影子“境州”。

兩人容貌一致,卻一個陰柔無義,一個剛強有情;一個體弱意強,一個體強意弱,可說互為表裡,各據陰陽,這正應和了本作從頭貫穿至尾的主題:太極”與陰陽”,也對人性中的黑白對立與共生,進行了深度反思。 在他們身上,創作者又融入想表達的另一主題:“欲”,也就是黑白融合而生的“灰”。本體子虞的“欲”是權,是利,是個人野心,乃為陰;影子境州的欲是情,是愛,是情感關注,乃為陽。 陰陽糾纏,權利與情愛交戰,純真與邪惡糾纏。 這樣的人物設計充分表達了創作者對人性與哲學的個性看法: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身上,一定會同時存在光明與黑暗。而慾望,就處於人性光暗面的夾縫中,恰如從黑白互相融合、彼此過渡的過程中誕生的“灰”。影片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例證有很多。例如:子虞和境州每次站在太極圖形的演武場上,子虞的衣服都是黑,境州的衣服都是白。這與太極中陰陽的色彩完全重合。

事實上,《影》一片中對於這種個性化的意象標籤使用,不只是主人公。 比如原本身為男子和兄長。傳統意義上象徵著“陽剛”的重要配角沛王;與其原本在傳統意義上象徵著“陰柔”的,身為女子和妹妹的公主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原本應是“至陽至剛”的帝王兄長,因為對代表“陽剛”的權利所延伸出的個人野心追求過度,進而“陽極化陰——個性陰柔,孤絕狠厲。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原本應該“至陰至柔”的公主妹妹,因對代表着“陰柔”的情感關注要求,對所延伸而出的自尊追求過度。進而“陰極為陽”——個性陽剛,高傲決絕。這種反常規的對立式設計,也印證着創作者對“太極”這一意象符號的深度理解,更充分展示了其個性化解讀文化意象與建構的能力。這是在對意象符號深度理解之上延伸出的能力,也是屬於創作者本人的“灰”或者叫“欲”。一旦有“欲”,自然生“望”,“望”就是表達的渴望。 在表達極為抽象的意象化符號時,最好的手段就是讓個性與傳統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符號進行深度碰撞。

基於這種碰撞,本片又衍生出另一種同類符號間的對立:即同樣象徵著“陽”的公主與敵國少將軍楊平兩人。兩個同樣“陽剛”的人被設計成了對立式結構,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激烈的化學變化,他們兩敗俱傷無一得活的結局,也體現出創作者對“陰陽相濟方可共生共長,獨陽不生獨陰不長”的個性認知。

縱觀全片,《影》對中國文化之美的最高象徵“太極”,做出了近年來最完美且最具個性特色的解讀。 因此,在以“意”解"意”的手段上,《影》的意象化解讀創造了國內同類影片的美學水平新高,故其獲得近代中國電影的美學佳作之名,實在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