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張艾嘉拍出今年國產片最大黑馬! 24年做一事, 她活成最美女神

沉重的人生,

輕描淡寫。

優雅地變老

如果今天非凡君不說,

你很可能錯過今年國產電影最大的黑馬。

張艾嘉導演的《相愛相親》票房慘淡,

評分和口碑卻能將一眾歐美大片秒殺。

豆瓣評分從8.2飆到8.6,

好於92%的劇情片,

高過96%的愛情片。

電影圍繞一樁“遷墳”糾葛展開。

張艾嘉飾演的惠英,在母親去世後,決意將父親鄉下的墳遷回城裡,跟母親合葬。

不曾想,卻意外發現鄉下還有個“姥姥”,她才是父親的原配妻子。

父親進城後,另娶母親,“姥姥”一人在鄉下,守着照片、家書和一座墳孤獨守寡。

惠英認定,自己的父母才是真愛,執意遷墳,而“姥姥”也堅決不肯退讓。

此時惠英的女兒薇薇得知了這一消息,作為真人秀編導的她,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個爆款故事,於是瞞着母親就把姥姥的事捅到了電視台···

最終,三代女人的情感糾葛,唯有相愛相親才獲得圓滿。

一個簡單的故事,

張艾嘉卻耗費4年打磨,

影片一經面世,

就獲得7項金馬獎提名。

有觀眾評價:

這是今年最好的華語電影,

張艾嘉不但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導演,

很可能也是在世最好的中國導演。

一個台灣的導演,

竟能把發生在內地拍攝於河南的故事,

恰到好處地提煉,直直戳中人心,

一點都不顯尷尬。

農村愚昧的貞節觀,

城鄉習俗的衝撞,

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

小家庭映射大社會,

張艾嘉的神奇或許正在於此。

“沉重的人生,輕描淡寫。”

她的電影如此人生亦是。

64歲的她,年過花甲,

臉上雖有歲月的痕迹。

但從她身上,

你卻看不到一絲暮氣,

反而滿滿的少女氣息。

在她的眼中,

不論什麼年紀,

女人最好的狀態,

就是優雅熱烈地活在當下。

13歲的少女時代,

她隻身一人跑到紐約,

在美國當時最熱鬧的年代,

簡直玩“瘋”了。

穿同學不敢穿的性感迷你裙,

被老師投訴給媽媽,“你女兒這樣穿,

班上男生注意力都不在學習上啦”

動不動就逃課,

跟“鬼佬”談戀愛,

光腳丫散步、遊行,

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

三年後因為“交太多男朋友,

媽媽太擔心。”被叫回台灣,

她卻理直氣壯地說:

不可一日無戀愛。

回到台灣後,

她也一點沒閑着,

轉頭就鑽進演藝圈,

唱歌,拍電影。

憑藉一股子靈氣和勇氣,

她還真就混得風生水起,

23歲捧得第一座金馬,時隔五年,

又成為金馬獎最佳女主。

那是星光奕奕的年代,

和她對戲的,全是頂級大牌。

77年的《金玉良緣紅樓夢》

張艾嘉演黛玉,林青霞演寶玉,

40年後的今天,看着依舊貼切動人。

89年,和周潤發合作《阿郎的故事》,一舉刷新當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張艾嘉飾演富家女,周潤髮飾演賽車手,富家女愛上浪子的愛情悲劇,一時讓無數人唏噓淚流。

現實中對待感情,

一向大膽的張艾嘉,也從不退縮。

與兩位音樂才子的感情,

同樣讓人扼腕嘆息。

一位便是羅大佑,

打磨了五年的《童年》,

羅大佑交給張艾嘉首唱,

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

只可惜兩人相識,張艾嘉已為他人婦,羅大佑只好把這份感情藏進《小妹》這首歌里。

歌詞中滿滿的溫情與寵溺: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 / 黑夜已籠罩這城市的苦惱 / 小妹讓我將你輕輕的擁抱

最終這對才子佳人還是分道揚鑣,這段感情,羅大佑三緘其口,張艾嘉則在節目里大方承認。

而後,紅透半邊天的張艾嘉,

遇到了彼時還在送瓦斯的李宗盛。

她驚嘆於李宗盛的音樂才華,

一步步舉薦提攜他。

1992年,

李宗盛為張艾嘉寫了那首《愛的代價》

“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着你寫的,

想着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十四年後,李宗盛的演唱會上,

張艾嘉半開玩笑地問他:

“你當年愛過我嗎?”

李宗盛,一個50多歲的爺們,

聽到這句話,一言不發,

只是眼眶濕潤地,

唱完了那首《愛的代價》。

當年拍完《金玉良緣紅樓夢》,

導演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林青霞是個偶像,而張艾嘉是個演員。

人過30歲後,張艾嘉深知美貌不可常伴。於是在拍戲的過程中,她邊拍戲,邊跟頂尖導演李安、徐克等學習。

演而優則導,年僅33歲,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一舉拿下9項金馬獎提名,更是將金馬獎,金像獎最佳女主斬獲囊中。

“不過相比《最愛》,

《少女小漁》卻更得我心。”

她親自挑中當時處境窘迫的劉若英作為《少女小漁》的女主角,事實證明她的眼光相當毒辣。當時還很稚嫩的劉若英,在她的指導下,成為娛樂圈的師徒佳話。

三四十歲的年紀很多女演員隱退後便銷聲匿跡,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張艾嘉卻越來越耐得住性子,她願意花時間卻打磨一部作品,對於人物內心細微的洞察,更是瞬間能抓住人的共鳴。

這或許就是她最獨特的魅力,

電影之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她還是個公益女神。

從1993年第一次到非洲做公益,

她就再也沒能停下來,

她親眼目睹無政府狀態下的難民營,

小孩的身上、食物上都停滿了蒼蠅,

生存環境令人作嘔。

“這些國家兒童死亡率非常高,一個家庭8個孩子,經過戰亂、疾病最後可能就剩下1 個。”

第一次非洲之行,

帶給她的感覺只有四個字:

極度震撼!回來很長一段時間,

她都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

自那之後,

她每年都會去一次非洲,

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

加納、剛果、盧旺達···

這些地方都留下了張艾嘉的腳印。

沒有半點明星的架子,

她經常走進難民營中,

想都不想就伸手抱起肚臍長蟲、

患有皮膚病的兒童。

整整24年,無條件付出,

不求任何回報,她做得義無反顧,

卻還是覺得自己做得遠遠不夠。

“以前我渴望愛,渴望別人的關注,

結果總是搞得一身傷,事與願違。

現在一切隨緣,

自在地生活無條件地付出,

讓我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正如她在隨筆集中寫的:

“生命是沉重的,

但到了某個時候,

終於明白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從青春靚麗的熱烈,

到爐火純青的驚艷,

“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後,

還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朝氣,

這樣的女人,即便60多歲,

人生也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