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打出9.2, 時隔21年終於上映, 再看這部神作, 竟處處是淚點!

1998年前後,有兩艘巨輪在電影世界裡橫空出世,一艘撞上了冰山卻成就了一段凄美愛情,贏得了保持11年的票房紀錄;而另一艘在時代中沉淪,憑藉一段鋼琴傳奇獲獎無數,最終只上映了五天,票房慘淡。

它就是《海上鋼琴師》。

它是意大利國寶級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的時光三部曲之一,自問世以來,有70多萬豆瓣網友為它打出五星,在嚴苛的豆瓣電影中長居top250……

時隔21年,4k修復版《海上鋼琴師》,首次登陸國內熒幕,高曉松為經典獻聲,連導演都親手寫了感謝詞:謝謝你們,在20多年後賦予我的電影新的生命。

這部重映的4k影片,不僅僅是致敬經典,更是一波“情懷殺”,無數觀眾看完都如鯁在喉:少年不知其中意,讀懂時卻只能喟嘆自己的無奈。

它不屬於任何一種題材,只是將一個人的歸屬感娓娓道來。1900,是電影的名字,也是主角的名字。

他的經歷有着一種難以置信的傳奇,出生在一艘每次只載客2000的巨輪上,它既載人,又載夢想,那個年代許多人無止盡的淘金夢。

1900還在襁褓里時就被船工撿到,面對鋼琴,無師自通,他的天賦受到無數人追捧,人們圍繞在他身邊為音樂起舞。

而這數得清的兩千人,成了他的整個世界,他的夢想和生活,大小永遠不會超過船頭到船尾。

在這個他以為的全世界中,享受音樂,時刻優雅;他掌握着自己生命的軌跡,從容不迫。

這一片自在安定,為他換來兩千人的目光和掌聲,平凡人心心念念的東西,對於他,卻如同空氣一樣稀鬆平常。

但這些並未伴他永久,當人們看見他們自己心中的夢時,再動人的音樂也留不住他們,所有人瞬間散去,獨獨留下1900孤寂的身影。

然而這一片孤獨,誰能說得清外人眼中的形單影隻,又何嘗不是他最大的享受呢?

一如漂泊的我們,誰不曾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為自己留一片清凈,一片無關名利、無關世人,唯有自己的精神孤島。

1900沉浸在自己不大的世界中,從不孤獨。他有用之不盡的音樂靈感,無數才華與音符從指間流出。

縱然面對自稱“爵士樂之父”的大師,他也簡單得如同孩子。不關乎輸贏,亦無所謂他人言語,唯有從始至終在音樂面前的優雅與純真。

說不清這是1900的感染力,還是導演的魅力,如同一張白紙的他,卻讓我們孤獨。

我們沒有天賦異稟,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更沒有充盈和堅定的內心,我們掙扎着在世界前行,努力得到世界的認可從而獲得滿足,他的富足讓每一個看懂的我們孤獨。

可是,我們卻忘了,曾經,每一個我們都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呱呱墜地時,我們看個這個世界的角度,我們哭泣的聲音,都是如此千差萬別。

但後來,生長在同一個世界的我們,經歷着相似的教育,走進社會這個大染缸,把一個個稜角磨平,直至與他人一樣。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獨一無二,殘酷的事實卻是:每個人的痛苦與幸福都大同小異,我們並無差別。

1900的世界,與我們的世界,唯一的鏈接只有那道下船的階梯。

他為了追求心中最初的悸動,真心想要下船,只是走到一半時停住了腳步:眼前的世界有世上的一切,獨獨沒有盡頭。

他說,“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踏上上帝的鍵盤中,每一步都要思前想後,太多選擇,太多判斷,與其說他彈奏不出樂章,不如說是無所適從。

直到死,1900都留在了自己能掌控的88個琴鍵中,有始有終,有頭有尾,它雖是有限的,但他能在其中享受無限的自由與快樂,他能輕鬆應對。

生活在“外面世界”的我們,放棄了自己的傳奇,從柔軟和純白開始,學會了圓滑,學會了世故。

無可厚非,我們沒有1900的才華,也沒有他“不自由毋寧死”的覺悟,但在這個滿是選擇與未知的世界,我們學會了妥協。

身處浮世亦知其混亂,更重要的是,它給予我們無數傷害,同時,還有無與倫比的美好與溫暖。

或許無法奏出1900指間的樂曲,但也能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旋律,自己沉浸其中,他人言論又值幾何。

我們知道一聲“再見”,或許再也不見,但依舊要笑着說出口,這又何嘗不是世界之中的奇妙。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時隔21年首次在中國上映的經典,所有的劇照、預告片,包括海報都是中國公司重新製作,連曾首次發行它的美杜莎影業,都要求保存使用,因此,這次全球範圍內的上映,使用的宣傳物大都出自中國。

黃海設計

人生的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歸處,1900始終堅守着他的船,守着他的寧靜,至死不休,那是他的歸處;而我們,即使需要面對浮浮沉沉,需要承受無可奈何,但無論怎樣,“吾心安之處便是家”,那即是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