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影票房十年激增14倍 互聯網改變電影產業生態

《電鰻快報》文/高偉

據《電鰻快報》觀察,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給電影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電影產業和內容逐漸呈現出互聯網氣質和基因,科學技術帶動的虛擬現實、無人機、傳感器等先進技術,促進了電影藝術、產業的互動,加速了電影與互聯網的融合。

11月20日晚,騰訊和貓眼聯合推出《“從相加到相融”——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這是“騰貓聯盟”成立之後,發布的首份電影產業報告,雙方打通數據能力,用數據記錄了互聯網與電影市場10年來從相加到相融的歷程。

據《報告》披露,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609億元,相比10年前(2018年為43.41億元)增長近14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電影行業迎來全新機遇。其中,2018年電影購票線上化率達到84.3%,電影的線上化、 觀影過程的互動化和觀影選擇的多元化,成為線上觀影的新消費風潮。

實際上,自2015年開始,政府工作報告連續5年提出“互聯網+”,政策對互聯網和電影產業融合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從簡單相加到深度融合,互聯網從電影消費端逐漸滲入生產端,並最終覆蓋電影產業全鏈條。此次報告基於快速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從新機遇、新消費風潮、新升級、新生態、新文化符號、新趨勢等六個方面,對電影產業進行全方位掃描。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對此表示:“毫無疑問,互聯網改變着中國電影的產業格局和生態;毫無疑問,互聯網助推了過去十多年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隨着大數據更加準確的使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創新的層出不窮,相信互聯網還會為電影帶來更多驚喜和變化。”

據《電鰻快報》了解,互聯網已經從電影項目策劃、內容製作、營銷宣傳、發行放映等方面深度嵌入電影生產鏈條,為電影提供了更多可能,帶來全新升級。貓眼數據可以觀察到觀影人群畫像、影片評論關鍵詞、正負向口碑等多維度數據,並服務於影視內容的創製、宣傳、發行/放映等流程,從而實現電影票房的增長。在創製階段,互聯網可基於數據分析對標影片的優勢和不足,為新片創製和宣發策略提供參考依據。在宣傳階段,大數據可幫助片方洞察觀眾畫像,鎖定目標方向,減少營銷受眾錯位的影響。在發行放映階段,數字化工具可實現對發行環節的秒級監控,進而優化發行策略,而影院也可以基於數據調整定位,提升觀眾的差異化服務體驗。

業內人士還表示,未來電影內容消費將日趨在線化,觀影體驗進一步升級,消費場景走向多元,創意創新成為行業繁榮的內核,而智能化技術將進一步激發創意,將成為電影全面數字化的驅動力。

“互聯網+”生態下,電影同互聯網的融合沒有丟失自己的優勢,電影大屏可以對抗手機小屏;因由互聯網的介入,電影呈現出新的變化,具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基因和氣質。伴隨着傳感器、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勃興,新媒體與電影的融合正進入新階段,促使電影產業和藝術互動升級。

當晚,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表示:“騰訊和貓眼希望用各種各樣的互聯網產品、技術、數據、生態,服務整個生產、宣傳、發行、IP的生產打造和商業化。我們用互聯網產品、數據和技術幫助創作者解決各環節的痛點,讓創作者能夠專註創作,創作出傳播社會價值的好內容,這是我們建設騰貓聯盟背後的思考。”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同時也表示:“我們希望和貓眼聯合起來,做優秀導演和作品的加速器和助力者,能夠讓好作品用最好的方式觸達潛在觀影群體,也希望藉助雙方在宣發、內容生態上的優勢為電影帶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