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那些消失的行業你還記得嗎?

大佬和專家紛紛預測未來機器人會和我們“搶飯碗”,那到底有沒有什麼工作是“安全”的“鐵飯碗”呢?到2050年,你所在的這個行業還會存在么?

預測未來的一種方式就是回顧過去,今天,我們就“以史為鑒”,筆者給大家扒一扒那些曾經火爆一時但如今已是銷聲匿跡的職業,並簡要分析哪些職業在未來30年是相對安全的、哪些職業即將被AI取代。

尋呼機、大哥大——當年最IN時尚單品

八九十年代出現的“大哥大”和“尋呼機”使我們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當年“大哥大”幾萬塊一部,普通人根本買不起,看到街上有人拿着“大哥大”打電話,別提有多羨慕了。尋呼機相對便宜一些,但也要大幾百。到了90年代中期,尋呼機進入鼎盛時期,幾乎每個男士腰間都會掛一個,口頭禪“有事呼我”。

摩托羅拉和桑塔納被譽為90年代“兩大件”的代名詞。“摩托羅拉尋呼機,隨時隨地傳信息”是呼機年代非常著名的一句廣告語。當時中國對摩托羅拉尋呼機的年需求量幾乎達到400萬台。然而沒過幾年,手機、小靈通等通訊手段的出現將尋呼機逐漸擠出了市場,BP機絕跡人間。

租碟、賣碟人——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流行”

曾幾何時,影碟店和現在的快餐店一樣隨處可見,大街小巷到處都能聽到從音響里傳來的口水歌。每當看到自己偶像的海報貼在門外,那一定會進去用省吃儉用攢的錢買到ta的最新CD。當時有的影碟店會提供租賃服務,有些新片很搶手,每天放學路過都要去店裡問一下還回來了沒。

一到晚上,這些推着小車賣碟的小哥就在夜市開張了,雖然都是盜版碟,但買到的碟能不能看就要看運氣了。有些流動販,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看封面花花綠綠的,各種碟都有,還超便宜,一兩塊一張吧,所以買的人很多。結果回去插入機子都特么是空盤,想回去找小販理論早就沒影了,只能自認倒霉……

磁帶應該是八九十年代最流行的了,我爸媽那個年代男人最愛聽鄧麗君、女人最愛聽費翔。他們一看到費翔出現在電視上,就開始給我講“費翔一把火燒了大興安嶺”的故事。真相是這樣的,1987年費翔在春晚上唱了一首《冬天裡的一把火》,然後大興安嶺發生了火災,後來費翔又唱過一首《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結果南方發了大水……費翔無辜躺槍,好心疼他。

再後來有了Walkman、復讀機、MP3、MP4,不過也是好景不長,火幾年就被淘汰了。在這個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的網絡化時代,聽歌用手機、看片要麼用網絡電視、要麼去電影院看IMAX。

電影放映員、跑片員——你們填補了我們多少個無聊的夜晚?

其實電影放映員也很辛苦,一部膠片電影一般會有5個盤,一盤膠捲放完,需要立即接上另一個盤,有時候不小心掛錯盤,那可是要鬧笑話了。70年代露天電影盛行,播放最多的應該是《小二黑結婚》這種農村題材的片子和樣板戲。

那時候,學校也會在特殊的節日組織觀看露天電影,操場上擠得滿滿的,還有家長也跟着一起看,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當時也有電影院,但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可是奢侈品,也只有正在談戀愛的情侶會去看吧。90年代以後,電影院越來越多,但主流的還是膠片電影。

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電影放映員的工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影片被儲存在移動硬盤裡,只要下載到數字放映機里就行了。當然為了確保安全性,需要“秘鑰”解鎖的,據說,“密鑰”一般在放映前三天之內會收到,生效期一般都在前一天晚上10點左右。

刮臉匠——只有這一種情況你才會心甘情願讓人把刀架脖子上

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埃及人就開始剃鬚了,但古代剃鬚工具簡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審美,剃鬚也不是一直都流行的。現代人比較熟悉的應該是老式理髮店的那種刮臉服務,通常剃頭和刮臉是一套的,越是老的師傅手藝越好。

刮臉是有講究的,師傅會先用熱毛巾熱敷你的整張臉(主要是下巴),目的是讓你的皮膚毛孔打開、軟化鬍鬚,然後將自製的剃鬚泡沫均勻塗抹在臉上,接下來就要開始刮臉了。師傅會用老式剃刀(就是理髮師陶德用的那種)仔細的給你刮臉,角度、力度掌握得好,颳得就乾淨,過程也很舒適,甚至可以說是享受。

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式剃鬚刀,有着更薄、更鋒利的刀片,配合剃鬚啫喱,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搞定。剃鬚刀使用方便、颳得乾淨還舒適,價格也不貴,已然成為新時代男性的剃鬚首選。

彈棉匠——每年彈一次,舊棉花變新被子

“彈棉花啊彈棉花,半斤棉彈成八兩八喲~”在八九十年代,彈棉匠可是一種很火的職業,生意應接不暇。那時候人窮啊,可能只有兒女結婚時父母會陪嫁一床精心縫製的棉被,但被芯會從彈棉匠這裡買,被子蓋久了、變薄了,拿到彈棉匠這裡重新彈一遍,馬上蓬鬆起來,煥然一新。

一彎彈弓、一張磨盤,手提一個彈花槌和一條牽紗篾,這就是彈棉花的所有的家當。彈棉花工序有很多,主要的是彈、壓、上線。如果是舊絮翻新,還有一個撕絮的工序。彈棉花的關鍵當然就是這個“彈”,在木錘的擊打下,棉弓上弓弦激烈地抖動着,棉絮一縷縷地被撕扯着,四處翻騰,猶如一群群受驚的潔白小鳥,迅即飛起,又慢慢地落下。不一會兒,床板上就堆積起了厚厚一層鬆軟的棉絮。

現在,古老的彈棉花已經難覓蹤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專業、高效的彈棉花。以前每人每天最多彈兩床被子,機械化後可能一個人一天就能彈幾百床被子了。人們不再自己縫被子,都是買被子了,而彈棉匠也被無情地擠出了歷史舞台。

在這個速生速死的時代,沒有哪個行業會一直如日中天,沒有哪種技術會一直獨佔鰲頭,沒有哪個職業會是永遠的金飯碗。一個行業或者職業不一定是慢慢的消逝,有時會像柏林牆一樣,一推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