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對話78歲靳羽西:轉戰海外短視頻,不在乎多少中國人看我的節目

娛樂頭條 6379℃

上觀對話78歲靳羽西:轉戰海外短視頻,不在乎多少中國人看我的節目 - 陸劇吧

專訪靳羽西是在她上海北京西路的家中。走出電梯,門廳牆上鑲有她標誌性的童花頭肖像畫,地上是小紅磚拼出的牡丹花圖案,寓意着花開富貴。

依舊是那一襲紅色外套,靳羽西明眸紅唇、笑語盈盈,捧了杯薑茶在客廳坐下。回顧中美交往歷程,這位78歲的美籍華人有着一席之地——1977年她製作電視節目《看東方》,向美國社會介紹中國;1986年她製作電視節目《世界各地》,在央視播出向中國觀眾介紹世界;1992年創立美妝品牌“羽西”,啟蒙一代中國女性;如今擔任美國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聯合主席。

“我希望盡自己的努力,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將中國文化傳遞給美國。”專訪之後,靳羽西在上海市僑聯與解放日報社共同舉辦的“僑界會客廳”上說。她的周邊人告訴記者,靳羽西習慣用筷子吃飯,愛吃大閘蟹、小籠包、糖醋排骨等。當然,觀察她的邏輯思維、語言習慣與待人方式,西式色彩依舊非常明顯。

“4歲就離開廣西去香港,16歲赴美留學,之後一直生活在美國,37歲才開始學說普通話,她的中國情懷是從哪裡來?”記者很是好奇。“愛是相互的。”周邊人說,“羽西被中國民眾的熱情感染,同時也得到關心與愛護。她骨子裡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根在這裡”。

專訪中,我們聊到了政治影響下的中美民間交流。靳羽西直言,因為她的名譽與地位,在美國沒有受到過歧視與傷害,“當(華美協進社聯合)主席百分之百不是為我自己,否則我為什麼要做得那麼辛苦?”她承認,現在從事中美交流比往日難多了,渠道也比過去少多了,但還是要想法設法向美國社會介紹中國。於是,作為昔日成功的媒體人,如今她也與廣大後輩一起轉戰起短視頻賽道。

上觀對話78歲靳羽西:轉戰海外短視頻,不在乎多少中國人看我的節目 - 陸劇吧

我很在乎有多少外國人看我的節目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怎麼會決定開始去拍短視頻?

靳羽西:我以前做的傳統電視節目一次播一個鐘頭,內容大概可以分為15個單元(部分)。現在全世界都不怎麼看電視了,自媒體很活躍,我覺得可以嘗試下,把一集的15個單元拆開播出。

現在國際大環境下,在美國介紹中國很不容易。美國有個說法叫“panda hug(憨態可掬、有感染力的熊貓式擁抱)”,我們想用美食這種柔和的載體介紹中國。我們邀請了6位不熟悉中國的美國人,包括多年沒回中國的華人來品嘗中國美食,同時體驗當地文化。

全美有4.5萬家中餐館,只有一家被評為米其林餐廳,韓餐廳評上的有十多家,日本餐廳有30多家。這個對嗎,總有點不對吧。現在是不是該多向美國人介紹中國美食?

這季短視頻叫“one world (同一世界)”,就是想告訴觀眾,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星球,都有夢想、抱負與挑戰,中國人與外國人沒什麼區別。我們拍攝的第一站是美國夏威夷,之後再去上海、杭州、北京。以後會去其他中國城市。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這些視頻怎麼讓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願意看?

靳羽西:因為我就是美國人(所以了解美國人的喜好)。我不在乎有多少中國人看我的節目,我很在乎有多少外國人看我的節目,因為最終目的是要給他們介紹中國文化。兩周前,我們前兩集在網上播出, 每集點擊量都有68萬。

那次10天的中國拍攝,上海去了外灘、上海中心;杭州去了西湖和銅器朱炳仁店;北京去了故宮、天壇,還品嘗了宮廷美食。我們的剪輯團隊來自海外,還有就是海外背景的中國人。一座城市的拍攝費用45萬元人民幣,還不包括後期的剪輯與發布等。這些會更貴,我希望能得到贊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你曾經提過,完全傳統的中國文化並不能讓你感到興奮。這個觀點會不會體現在節目中?

靳羽西:很多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是個很古老的國家,不知道中國有很多新的東西——中國人的生活比過去好得多,中國有了不起的現代生活方式、現代文化與創造能力。比如我們有很棒的服裝設計師以及時尚品牌,這些都應該告訴外國人。

我是天秤座的,在美國看到有人把中國說得那麼差,就覺得很不公平,很不願意聽到這樣的話。現在在美國介紹中國的途徑不多,甚至很少,我們在用社交媒體來介紹中國文化。

上觀對話78歲靳羽西:轉戰海外短視頻,不在乎多少中國人看我的節目 - 陸劇吧

中國人願意接受新鮮事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現在的中外傳播情況與你之前有很大不同,過去你更多是向東西方社會揭秘對方國家。

靳羽西:我1977年開始做《看東方(looking east)》的時候,中國在美國還是默默無名,整個亞洲像個“黑洞”。著名記者麥克·華萊士(mike wallace)先生當時告訴我,美國沒有人會喜歡看有關亞洲的節目,說我是浪費時間。我一笑了之,我知道他錯了,他不知道當時很多美國人已經開始對亞洲感興趣,但沒有獲得亞洲信息的渠道。

節目播出中我就注意到,如果節目播出關於中國食品或傳統文化時,我們工作室的電話就會響個不停,這說明美國人開始對中國感興趣。節目一直做到1989年,在全美700多個電視台播出過。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1984年你受央視邀請製作《世界各地》,這是首個向中國觀眾介紹世界的節目。

靳羽西:當時最大問題是我只會說英語和廣東話,普通話一句也不會講。我通過自學,周一到周五每天傍晚6點學到晚上9點,周末早上9點學到晚上9點,就這樣堅持了兩年半。1986年第一集節目30秒的普通話開場白,我錄了3個小時。

當時我父親很擔心,問我製作節目的錢從哪裡來?我們還要為節目拉廣告贊助。我們希望吸引那些已在中國或者想來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企業。第一個願意贊助節目的是美國麥氏咖啡公司(後改名麥斯威爾咖啡)。我當時有過顧慮——在一個喝茶的國家中,咖啡會受到歡迎嗎?結果廣告播出3個月後,這家公司咖啡銷售一片大好。

第二家願意贊助節目的是美國寶潔公司(p&g),但中方一開始不同意。他們發現g代表gamble(賭博),認為這是家賭博公司。我只好解釋gamble(甘布爾)是企業創始人的名字。

這些有趣的經歷告訴我,中國已經決心改革開放,中國面貌一定會改變。同時,中國人很願意接受新鮮事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所以你上世紀90年代初從媒體人轉型為企業家,當時中國彩妝市場一片空白。

靳羽西:那時候,中國女性塗口紅已經是件破天荒的事。但我發現,中國女性願意改變,化妝品可以賦予一個人變美的權力。

1992年,“羽西”品牌化妝品在上海問世,第一個櫃檯是在南京東路上的第一百貨。我還培養中國第一批化妝品行業職業經理人,做了大量美的普及教育。所以,中國女性今天用化妝品真該謝謝我(笑)。2004年“羽西”併入歐萊雅集團,我感覺我的“開先河”已經夠了,之後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公益事業。

上觀對話78歲靳羽西:轉戰海外短視頻,不在乎多少中國人看我的節目 - 陸劇吧

我們不努力做這件事,那又該誰來做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這其中就包括2016年起擔任華美協進社聯合主席。

靳羽西:華美協進社成立於1926年,是由胡適先生、郭秉文先生和美國哲學家杜威等人共同創建的民間文化組織,向美國社會介紹中國文化與文明,增進兩國人民間的互相了解。協進社坐落於紐約曼哈頓華盛頓街100號,是座非常漂亮的美術展覽館。我們現在不僅向美國社會介紹傳統文化,也介紹當代文化,邀請中國設計師、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等在這裡交流、演出。

我當主席後,第一件事是要建一個烹飪中心。如果你知道在美國的法國人是怎樣宣傳法餐時,你就能理解我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用美食打動人心是個好辦法,我們想把這個地方利用起來,來我們協進社的都是當地高層次人物。

我們協會的每一分錢都是籌來的。我去青島找了海爾公司,說需要100萬美元建個中國廚房,對方同意了。我們花了6年時間把廚房建了起來,現在烹飪中心共有20個圓檯面,可以一次坐200個人。以後上海如果來紐約舉辦活動,歡迎借用這塊場地“一站搞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這些年,搭建中美人文交流的橋樑是否有些困難?

靳羽西:因為我的名譽與地位,在美國當地沒有受到過歧視與傷害,但美國華人群體“夾在中間”確實很難受,我們要出錢出力告訴美國社會真相。之前我們在美國硅谷舉行了“有勇氣的華人女性”展覽,告訴當地人我們曾經做出的貢獻。美國有些人是裝作不知道(華人貢獻),也有的人是真的不知道(華人貢獻)。

因為政治因素,現在中美間的風浪很大。但我想,過去100年華美協進社都在堅持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美友好交往,過去面臨的風浪會(比現在)更大。我們應該堅持做這個事情,現在很多當地人(非華裔)參加我們協會的活動。對我而言,賺錢容易,做好中美關係難,但我會做下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你做這些事的動力是什麼?

靳羽西:我4歲就離開中國內地,16歲就從香港去美國讀書,對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自從我做電視節目接觸中國開始,就越來越鍾情於我們的文化。後來,我有幸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目睹了中國通過努力與犧牲來發展壯大。我想,如果我們這些人不努力做這件事(推動兩國友好),那又該誰來做呢?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