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電影,作為電影市場中的重要類型之一,一直以獨特的情感魅力和敘事風格吸引着廣大觀眾。然而,隨着市場的不斷變化和觀眾口味的日益多樣化,愛情電影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11月,《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我談的那場戀愛》《不想和你有遺憾》等影片上映,觀眾是否買賬?
愛情電影“標籤化”
近年來,愛情電影新作層出不窮,但表現卻參差不齊。一方面,觀眾對情感需求的不斷提升使得部分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佳績;另一方面,由於愛情電影的泛濫和同質化現象加劇,觀眾的期待度也逐漸降低。
以11月上映的幾部作品為例,主打“虐戀”的電影《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雖然在上映首日收穫了6258萬元的票房成績,但口碑未能持續發酵,豆瓣評分僅為5.7分,上映第二天票房便跌至1816萬元。觀眾對該片的期待與實際表現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少觀眾表示失望,認為影片未能拍出期待中的感人至深和細膩情感。
縱觀電影市場不難發現,近年來,國產愛情電影的片名呈現出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高頻詞彙“我”“你”“愛”“戀”“時間”“明天”等的使用。例如,2021年上映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2022年的《你的婚禮》和《我要我們在一起》,以及即將上映的《不想和你有遺憾》等,這些片名都試圖通過簡單的詞彙組合,以個人化的視角切入,直接傳達影片的情感內核。
“標籤化”的片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讓觀眾共情,但大量類似的片名,觀眾在面臨多部影片的選擇時,容易陷入選擇困難,甚至產生“審美疲勞”。待映電影《我談的那場戀愛》和《不想和你有遺憾》關注度平平,同樣面臨著同質化競爭的挑戰。
觀眾期待與審美疲勞
在愛情電影的歷史長河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經典之作。如《泰坦尼克號》以其宏大的場面、動人的愛情故事和深刻的主題思考,成為影史經典,不僅贏得了全球觀眾的喜愛,更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經典之作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關鍵在於它們能夠深刻挖掘人性的複雜性和愛情的多樣性,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然而,市場上大量的愛情電影在劇情上缺乏創新,影片在宣發時也有較大的雷同性,比如國產愛情電影的宣發主打“共情”“破防”“意難平”等關鍵詞,或者拍攝觀眾流淚的觀影反應,這種同質化的營銷方式對觀影慾望的激發效果越來越弱。
隨着觀眾閱片量的提高,他們對於愛情電影的期待也變得更加多元。傳統的“虐戀”“錯過”等情節套路已經難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他們既期待能夠在電影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鳴和心靈上的慰藉,又擔心會遇到缺乏新意、情節老套的愛情電影。如何在滿足觀眾需求的同時,打破傳統框架,創新故事情節和表現形式,成為愛情電影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愛情+”成為愛情電影未來叫好又叫座的方向之一。
許多觀眾表示,他們更希望在愛情電影中看到人性中的複雜情感和內心世界,通過體現社會現實的真實、感人、有深度的愛情故事,產生共鳴和思考。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丁夢莎 李藝蘅
(官方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