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動黃河|花兒朵朵,黃河由此入人間

娛樂頭條 1496℃

花兒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發源於甘肅臨夏,併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詩經》”。花兒研究學者王沛介紹,在臨夏,唱花兒不叫唱,而叫“漫”。這裡的花兒曲調高亢、悠長,語言樸實、生動、豐富,演唱形式別緻,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黃河幹流自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入境臨夏州,總流程124公里。其中,在永靖縣,黃河呈“s”形流經,形成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三大峽谷景觀,當地人稱之為“黃河三峽”。在當地,旖旎的黃河風光、燦爛的黃河文化,都是花兒歌唱的主題。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人民群眾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大河奔騰不息,滋養萬物,熱情奔放的黃河兒女也用他們的方式品着黃河滔滔,伴着歲月悠悠。

聲動黃河|花兒朵朵,黃河由此入人間 - 陸劇吧2024中國花兒大會, 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影報道

如今,花兒已走向更大的世界。2004年,臨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稱號;2006年,花兒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花兒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珍貴的“世界之聲”,花兒的傳承、融合、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臨夏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認真開展保護工作。花兒進校園、進景區和授徒、傳藝、交流活動,創辦文化專欄、出版影像書籍、舉辦高水平節會、建設文化博物館……花兒的群眾基礎越發深厚。

聲動黃河|花兒朵朵,黃河由此入人間 - 陸劇吧2024中國花兒大會, 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影報道

今年6月,2024中國花兒大會在臨夏和政縣舉行,吸引了各地的花兒歌手及文化學者,共同探索和展示花兒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之路。活動期間還舉行了全國花兒展演、花兒田野考察暨花兒文化講座、花兒串燒巡演、文藝演出、特色產品暨美食展等活動。

與此同時,臨夏依託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積極推動文旅融合新業態的發展。在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10條黃河主題國家級旅遊線路中,臨夏州馬家窯、齊家坪遺址入選中華文明探源之旅,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入選黃河生態文化之旅,劉家峽、鹽鍋峽入選黃河安瀾文化之旅,炳靈寺石窟入選中國石窟文化之旅,折橋鎮折橋村入選黃河鄉村振興之旅。

如今,臨夏已成為西北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黃河文化的展示窗口。今年國慶假期,全州共接待遊客213.16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10.84億元。

(大眾新聞記者 張九龍 高廣超 濟寧日報記者 徐斐 淄博日報記者 胡明)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