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偲汝
劇集《邊水往事》劇照。 片方供圖
近日,由曹保平監製,牟芯岑執導和編劇的劇集《邊水往事》在優酷熱播。該劇講述了來到“三邊坡”的年輕人沈星在異鄉的故事。
《邊水往事》是一個新的劇作類型。牟芯岑認為:“這部劇構建了相對虛構的敘事空間,但又有一定的現實主義觀照。”劇中的三邊坡是虛構之地,主人公面對的極致考驗與日常生活頗有距離,但創作者將生活的細節滲透其間,使劇情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可信度和邏輯性。
在《邊水往事》劇本創作環節,曹保平給牟芯岑提供了不少幫助和指導,比如,劇作要回到人物和情節,人物為何這麼做、如何考慮的,情節推進是否符合邏輯等等,這些都應尊重觀眾心理。最關鍵的是,創作者要觀照下筆的深度和廣度,敘事邏輯必須經得起推敲。劇中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物行動,比如,劇中虛構的磨礦山偏北地區地勢高、植被少,水就成了稀缺資源,角落裡都是儲備水的容器。有林子的地方就有房屋,有山的地方就有礦,地勢比較平整的地方就有城……戲劇環境的建立是基礎,在此之上再構建人物關係。牟芯岑做了類比:“把劇本當成沙盤或遊戲,引入現實邏輯構建它,儘可能通過細節讓劇情真實可信。”
而對牟芯岑而言,他的創作出發點是想跳脫自己過去一些高概念、假定性較強的創作。“《邊水往事》給了我新的機會,讓我能融入更多現實主義創作的思考。”牟芯岑說。談及創作初衷,他認為懸疑只是講故事的一種方式,長劇集要承載和疊加更多有效信息。真正吸引觀眾的是劇情將故事延伸到了現實,在類型上進行創新的同時密切貼近現實生活,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代入角色,與角色同頻共振,體悟真情實感。
“過去劇集前15分鐘要出現戲劇矛盾的節奏已經不適用了,現在的劇集如果前三四分鐘留不住觀眾,觀眾可能就會棄劇。創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作品前幾分鐘究竟需要呈現什麼樣的內容。”牟芯岑說。以《邊水往事》為例,劇中無論是環境、人物等戲劇設定,還是片頭片尾、字幕字體等細節設計,都花了不少心思。美術和道具組最多有幾百人同時工作,片頭採用沙盤視角呈現每個單元故事的地域風貌。牟芯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從片頭開始就能吸引觀眾。
一個作品耗時幾年準備,最後仍要呈現給當下觀眾,如果還拿幾年前的東西來表現,是行不通的。
“好作品要走在觀眾前面,要有前瞻性。”牟芯岑表示,互聯網時代,創作者了解信息的同時更要學會甄別信息,隨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創作者要不斷學習,不斷感受時代、體驗生活,了解鮮活的人和事,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我們這一代創作者是網生時代成長起來的,與觀眾產生鏈接的方式更豐富。我希望自己通過創作能總結一些東西,也期待更多觀眾能從作品中有所獲、有所思、有所感。”牟芯岑說。
如今,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影視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推動了影視作品的創新和多樣呈現。
與此同時,網絡視聽平台扶持青年導演人才成長的力度不斷加強,在題材創新和項目基金上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大空間和支持。諸多青年導演憑藉個性化的作品脫穎而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5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