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鮑勃·迪倫之於我們的意義

娛樂頭條 9058℃

賞讀|鮑勃·迪倫之於我們的意義 - 陸劇吧

(本文節選自《鮑勃·迪倫為什麼重要》作者:[美國] 理查德·f. 托馬斯;譯者:張宏)

鮑勃· 迪倫的《金髮美女》(blonde on blonde)是我打包進行李箱的兩張唱片之一,那是1974年的初夏,我的這個行李箱將從新西蘭寄往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市。另一張唱片是《萊昂納德·科恩之歌》(songs of leonard cohen)。當時,我二十三歲,賣掉了自己收藏的其他唱片,想用這筆錢去希臘背包旅行兩個月,在那之後,我將前往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那是我的首次希臘之行,不過,從九歲開始,我便迷上了希臘人和羅馬人,我在新西蘭的奧克蘭長大,同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興起與衰落之地相隔着半個世界。我於1974年8月18日抵達安娜堡,準備以一名古典文學教師及學者的身份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而在幾天前,理查德·尼克松總統剛剛辭職。10月份的時候,我的行李箱終於到了,看到那些熟悉的物件,我心裡一暖。箱子里除了那兩張倖存下來的唱片,還有我在本科階段積攢下來的少數古典書籍:有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史詩詩人荷馬(homer)和維吉爾(virgil)的作品,還有薩福(sappho)、卡圖盧斯(catullus)、賀拉斯(horace)和奧維德(ovid)的作品。從這些傑出抒情詩人和愛情詩人的作品裡,人們可以感受到關於愛與生活、贏得與失去、哀悼與歡慶、成長與死亡的真諦。兩千年來,他們的詩歌為哲學家和詩人、畫家、雕塑家和音樂家以及夢想家和情侶帶來了思想的火花,並激發了他們的想象。

在過去的四十年間,身為一名古典學教授,我一直生活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詩人的世界裡,圍繞這些詩人進行研讀和寫作,並將他們的原文典籍和英語譯本傳授給我的學生們。然而,我生活在鮑勃·迪倫歌曲世界裡的日子比這還要長,在我的心目中,迪倫早已躋身那些古典詩人之列。他是那支古典溪流的一部分,它發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然後一路流淌,歷經歲月,直到今天依舊鮮活,不受時空的束縛。這便是鮑勃·迪倫之於我的意義,也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自開啟音樂生涯以來,鮑勃·迪倫一直秉承的藝術原則以及他對作品創作、修訂以及表演的態度,與那些古典詩人有許多共同之處。他所生活其間並進行創作活動的那個世界,也與古羅馬的世界有很多驚人的相似性。美國的國父們(the founding fathers)便是在古羅馬共和國的模式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治體系。我相信,迪倫早已認識到這樣的相似性,而這一點,從一開始便展現在他為我們所創造的音樂世界中。庫倫·墨菲(cullen murphy)在2007年的《我們是羅馬嗎?》(are we rome?)一書中探討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這個時代(即迪倫的時代)與古羅馬千年歷史中的諸多時期非常相似。在庫倫看來,那些方面的共性構成了古羅馬和美國之間的文化紐帶:身為超級帝國的狀況、種族差異引發的緊張不安、內戰之後留下的難以磨滅的長久記憶、政權體制的虛弱感、人們生活境遇的下滑、道德與宗教束縛的鬆散以及對“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s)的抗拒。

關鍵的是,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古羅馬和20世紀中葉的美國都擁有一定的現代性,關於這一點,我是指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在公元前1世紀前後,古羅馬已經基本確立了它在地中海世界的統治地位。當時,古羅馬共和國已頗具規模,且無外部強敵之憂,在這種情境下,那些負責治理國家、擴張並捍衛其廣袤疆土的高層人物展開了權力爭鬥。各方勢力的衝突始於公元前1世紀中期,其核心領導人物在一系列內戰中被接連清除——死於戰場、謀殺或暗算——於是,他們所代表的理念或利益也隨之落敗。這些人物赫赫有名,有偉大的龐培(pompey the great)、尤利烏斯·愷撒(julius caesar)、布魯圖斯(brutus)和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他們都殞命於歷時十八年之久的連續血腥內戰。到了公元前30年左右,倖存到最後的那個男人,即未來的奧古斯都·愷撒(augustus caesar),給了共和國最後的致命一擊,並成為古羅馬帝國的開國之君。

這段政局動蕩的時期,亦是詩人和其他類型的作者接連湧現的繁盛時期。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其他政局危機或太平盛世的時刻: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美國和大不列顛——所謂現代(moderns)崛起的時期。這些時刻,引發了人們對過去的強烈意識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之感。這些時期的新藝術形式,是在回應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它們打亂和破除舊有的形式與傳統,去翻新那些逝去的事物,並向未知的領域邁進。在接下來的篇章里,我們會漸漸熟悉此處涉及的這些古羅馬詩人:卡圖盧斯、維吉爾、賀拉斯和奧維德。還有一些詩人也應歸入這一行列,可惜他們的文字未能留存於世。這些詩人的藝術,論述了他們那個時代的重要問題、他們那個世界的危險局勢以及古羅馬內戰的後果。同樣,迪倫的藝術也在回應他自己時代的問題:一是戰爭的可怖,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緊隨其後的冷戰,以及像古巴導彈危機那樣的歷史性事件;二是核戰、越南戰爭,甚至包括伊拉克戰爭所帶來的心理陰影。在這兩種情況下,迪倫和那些古代詩人,通過音樂和詩歌探索了什麼是人性這一根本問題,而時間將會證明,他們的作品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值得被人稱道,並具有超越自身時代的重要意義。

編輯/韓世容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