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娛樂頭條 8736℃

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實習生 石斌斌

近日,高溫預警頻發,今年夏天異常炎熱。許多小夥伴家中空調、電扇24小時無休。那麼在沒有“高科技”加持下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極目新聞記者為您從博物館中找到了這些帶來清涼的文物,邀您共賞。

夏日必備的“涼友”

說到夏季降溫,最古老的工具莫過於扇子了。

傳說在堯舜時期就出現了第一把扇子,並被人們親切地稱作“搖風”“涼友”。遙想一下烈日當空的時節,坐在樹蔭下拿出隨身攜帶的小扇子搖兩下,撲面而來的清風讓人好不愜意。許多詩人都寫到了夏日必備的“涼友”,唐代詩人李白在《夏日山中》寫道:“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展現的是一幅夏日慵懶、怡然自得的景象。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白羽扇》一詩中寫道:“素是自然色,圓因裁製功。颯如鬆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詩人形容有了白羽扇,終年帶來涼爽的清風,有了扇子,就像手上掌握了涼爽的秋天,就像把月亮藏在了懷裡。

文人更是喜愛在扇子上留下書法、繪畫、詩詞等作品,使樸素的扇子也有了審美與收藏的價值。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成扇類文物近萬件,其中絕大部分屬於清宮舊藏。據故宮出版相關資料,清代宮廷成扇發展過程中有兩個高峰期:一是乾隆時期。此時宮廷用扇設計精美、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成扇的收藏與製作達到鼎盛。二是慈禧皇太后掌權時期。成扇在數量上凸顯優勢,現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成扇絕大多數均屬於這一時期。

其中,書畫扇因蘊含深厚的文人意趣而被清代帝王所青睞。皇家的直接參与極大地推動了扇面書畫藝術的發展,使得這一藝術形式於宮廷內興盛不衰,並在乾隆、嘉慶時期逐漸達到鼎盛。如這件“乾隆帝繪壽萱圖並書奉侍皇太后觀荷詩摺扇”。

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 陸劇吧乾隆帝繪壽萱圖並書奉侍皇太后觀荷詩摺扇,故宮博物院藏

記者從故宮博物院數字藏品庫還看到,該館還收藏有各式各樣的繡花扇面,製作精美,繁而不亂,美不勝收。比如,這幾件黃色綢繡花鳥圖面染骨柄團扇、淺藍色紗綉牡丹花圖面紅木雕花柄團扇、絹繡花卉圖面錦邊黑漆柄團扇。

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 陸劇吧紅色綢綉蘭蝶圖面象牙雕八仙圖柄團扇,故宮博物院藏

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 陸劇吧淺藍色紗綉牡丹花圖面紅木雕花柄團扇,故宮博物院藏

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 陸劇吧絹繡花卉圖面錦邊黑漆柄團扇,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貴族的“冰箱”和“空調房”

提到防暑降溫,不得不提到古代“冰箱”——冰鑒。它是古代暑天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周禮·天官·凌人》中有記載:“祭祀供冰鑒。”2400年前,古人就用上了冰。1978年出土於曾侯乙墓的曾侯乙銅冰鑒缶,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原始、結構較為完整的“冰箱”,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這是一款古代用來盛冰用的容器,由一個方形鑒和一件方尊缶組成,方尊缶放在方鑒裡面,鑒與缶之間的空隙部分放上冰塊,然後再將酒壺放入方尊缶中,這樣就可以起到冰鎮的作用。冰鑒箱體一般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其功能明確,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

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 陸劇吧曾侯乙銅冰鑒缶,湖北省博物館藏(劉陽繪圖,本報資料圖)

除了冰箱,古人也想到了夏天讓房子整體降溫。唐代時,皇帝便在宮裡修建了“空調房”。所謂“空調房”,是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

身若無物的素紗襌衣

文博藝覽|搖風送涼意,輕衣夢佳期 - 陸劇吧素紗襌衣,湖南博物院藏

夏天的炎熱是全方位的,所以人們往往要在吃穿用度上都有對策。夏天穿輕紗自然涼快,王公貴族在這方面更是不惜重金。現藏於湖南博物院的素紗襌衣就是一件極品,它於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為交領、右衽,直裾,款式類似於當時流行的上下衣裳相連的深衣。面料為素紗,邊緣為幾何紋絨圈錦。因無顏色,沒有襯裡。《說文解字》:褝,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素紗襌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有人認為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形成一種朦朧的視覺效果;有人認為套不進去,應該是適合在室內休息時,作為內衣穿着。

(來源:極目新聞)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