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從陳冲的《貓魚》說起

娛樂頭條 1190℃

“回憶、回味一種滋味,是普魯斯特的一陣風,分明聽到身後有低語,回首卻空無一人……也等於你終於寫完了這本厚重的書,那些你不記得、拋卻腦後的內容,那些毫無印象、感覺的時光、完全付與塵土的表情,仍然在字裡行間里蜂擁而來,那麼耀眼,那麼栩栩如生,或許,今夜你因此失眠。”誠如金宇澄先生所言,記憶就如同小瑪德蘭點心的氣味,勾連起過去與現在、分別與重逢。人類一向是懷舊的生物,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跌入回憶的河流,在歷史“再臨”的如夢體驗中品味獨屬於自己的香醇與厚重。

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從陳冲的《貓魚》說起 - 陸劇吧

時年六十五歲的陳冲女士在散文集《貓魚》里也提到了回憶的感受——“記憶,好像早晨愛人離別後枕頭上柔軟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過的證據。你似乎能感到那裡的溫度,忍不住伸手去撫摸它,把臉貼住它。”她企圖用一篇篇散文細膩地描摹出回憶中的諸多事象以及它們各自的姿態。在卷首《平江路的老房子》一文中,陳冲圍繞着三張老房子的照片,將諸多過去的人、事納入回憶和書寫的場域,我們可以順着她的文字,看見“房子門前是一片花園”,知道“上三步樓梯後有一塊鋪了細小瓷磚的廊庭”,發現“閣樓的對面有一個曬台”,甚至可以完整地聽見母親哼唱的英文歌……在《“一號人物”》中,她又細緻地展現了自己中學時代的遇見和感受,無線電、《為人民服務》、對着鏡子表演的情形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讀出了老舊上海生活的諸多顏色。《貓魚》里有不少這樣專註於細節的回憶鏡頭,它們帶着隔了一程歲月的昏黃,又意外地頗為清楚,串聯起物的、人的、人與物的、物與人的故事。陳冲毫不畏懼地敞開懷抱,坦然地將過去的形狀鋪平、理順,曬在文字的“露台”上,令人感嘆其中自足又恣意的遼闊與溫暖。生活、回憶、文學,在這本書中鉤織了一個“再現”的時空,並藝術性地呈現了其內在的廣闊與豐富。

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從陳冲的《貓魚》說起 - 陸劇吧

陳冲的文字或許會讓人想起新時期以來的兩陣散文熱——三毛與李娟。許多讀者對她們的文章都頗為熟悉。在上個世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與《稻草人手記》為中國讀者帶來了烈焰般熱辣狂放的大漠生活,其簡潔的文字串聯起北非諸多異域生活的小事,情感基調溫和而熾熱,掀起了一股“流浪文學”風潮。而當下,李娟《我的阿勒泰》大火,她對於田園牧歌般的詩意環境和恬靜生活的描摹高原季風般地吹遍南北,激起了青年一代對天山生活的無限神往。她們的散文都從生活起筆,用文字再現記憶中的細節與真實,將瑣碎的日常編成層次分明的花環,成就了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

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從陳冲的《貓魚》說起 - 陸劇吧

《我的阿勒泰》電影海報

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從陳冲的《貓魚》說起 - 陸劇吧

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散文承擔了再現回憶的藝術使命和文學天職,“回憶”成了散文的基本口吻,瑣碎的細節在散文藝術的處理中獲得了審美價值的確認。從“五四”時期周作人、朱自清的文章到張愛玲的隨筆,再到三毛、李娟,散文與回憶、生活始終血脈相連。杜威曾經說過:“構成藝術品的寓於媒介並通過媒介的自我表現本身,是自我釋放出來的某種東西與客觀之間的相互作用。”根據席揚的分析,這意味着,表現是經驗的結果,經驗孕育了“表現”的生成過程,同時,只有當“經驗”被表現時才成為真正的經驗,“表現”又成為“經驗”的確證。的確如此,散文藝術中始終存在兩個文學場域——一是屬於過去的、回憶的“經驗”,二是屬於現在的、當下的“品味”,散文便是一種以回憶的“經驗”來撥動當下內心體驗的藝術。在審美的視域中,記憶中的經驗只有被充分地“文化化”,才能被人的情感系統所儲存並在日後激活;蕪雜瑣碎的生命日常,成為藝術表達之前,早已被“詩化”為了一個充滿審美勢能的敘述框架。散文有着一種強大的召喚力,散文家們總能夠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完成提純,將作者、讀者以及他們各自的生活和回憶拉到同一個現場,激蕩出直擊人心的情感共鳴。可以說,散文是生活的詩作、生命的詩作。

蕪雜生命的詩性言說:從陳冲的《貓魚》說起 - 陸劇吧

散文精妙如斯,但其在現當代中國的命運卻十分坎坷。“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小說地位的上升使散文面臨著今人文類等級觀念偏頗的忽視,只有三十年代與九十年代的兩次崛起讓人們知道,這種文體依然存在並熠熠生輝,而其中的曲折與沉浮早已不同於文言時期的寫作。中國古代的散文作品往往提倡“文以載道”,到了“五四”之後,“載道”的使命被小說接過,散文愈來愈趨向於藝術性的、審美性的文學存在。沿着這條脈絡,談及現當代歷史上有名的散文佳作,不能不說到朱自清與俞平伯二人的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美文都以一次泛舟秦淮河的經歷作為散文的主幹,深度挖掘回憶中秦淮河上的種種細節、自我的思緒,並以詩歌般的語言將所有翻飛的感受連綴成篇。俞平伯筆下一段“又早是夕陽西下,河上妝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姊妹們所熏染的嗎?還是勻得她們臉上的殘脂呢?寂寂的河水,隨雙槳打它,終是沒言語。密匝匝的綺恨逐老去的年華,已都如蜜餳似的融在流波的心窩裡,連嗚咽也將嫌它多事,更哪裡論到哀嘶。心頭,宛轉的凄懷;口內,徘徊的低唱;留在夜夜的秦淮河上。”至今依然令讀者沉醉。更不用說朱自清那句“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所展現的語言魄力。朱俞二人的筆如同一捧天火,將極為平常的所見所聞熔煉成閃光的寶劍,讓讀者一見便為之心顫。除此之外,史鐵生的散文也頗有特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兩部散文集以細膩的觀察、樂觀的情感、動人的筆觸令一代代讀者為之動容。時至今日,《病隙碎筆》中那段“我經由光陰,經由山水,經由鄉村和城市,同樣我也經由別人,經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緒和夢想而走成了我。那路途中的一切,有些與我擦肩而過從此天各一方,有些便永久駐進我的心魂,雕琢我,塑造我,錘鍊我,融入我而成為我。”依然令人驚艷。

這些作家彷彿是從生活的羊腸小徑上經過,采走幾聲鳥鳴、幾朵白雲,便灌入鋼筆寫成文字。讀者很難從他們的文字里找到某種“文學概論”的結構,沒有程式、沒有固定、沒有生搬硬套,他們的作品永遠洋溢着蓬勃的、個體的生命力。可以說,散文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個體性,就在於“有我”。

個體的回憶,是重建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重新閱讀自我的一種方式,人得以在其中發現、探索、整理那些深埋在歲月深處的機緣和秘密。許知遠寫過:“在海邊,我們說起惠特曼,他遼闊、敏感與放肆的生命力。我們突然安靜,望着太平洋與被衝到海灘的貝殼。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一點陳冲,她自足又擁抱遠方,靦腆又恣意,只有不斷地探索——有關自我也有關世界——才令她暫時安心。這本書是對她這種尋找的最佳呈現。”個體生命的書寫是對自我生命歷程的一種紀念,而散文這種文體,以其強烈的真實性,恰好承載起重建回憶與生活經驗的重量,以文學的審美性為生活和回憶增添求真的動量。散文本身在審美創造中對“真情實感”的理論定位和在實踐中對它的倚重仰賴總引導着人們從自我的體驗存在中去尋找要表現的東西。在這種尋找中,人得以逐漸建立起真正的自我、自我的主體,並從中獲取沉潛經年的力量。在這個維度里,時間與空間可以完整地被看見,我們可以站在時間之上眺望所有已經消逝的東西,將生命中的蕪雜瑣碎變成無限的、永恆的美。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