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娛樂頭條 4691℃

“這波由過境免簽引發的‘中國熱’,讓西方精心編織的反華宣傳瞬間破防了。”

“我們中國‘新三樣’是建立在製造業巨大的規模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上的。”

“俄羅斯企業應該採取哪些具體戰略,以建立新的合作體系?”

這段時間中國針對54國公民推出了144小時的過境免簽政策,吸引了許多海外遊客。在海內外的互聯網平台上,“中國”成為了一個熱詞,而在這波“中國熱”的背後,人們還在討論“中國模式熱”。在東方衛視7月29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吳新文教授圍繞“中國熱”和“中國模式熱”進行了探討。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這就是中國》第244期

張維為演講

近期,中國對許多國家的公民推出了“144小時過境免簽”,吸引了大量的海外遊客來中國旅遊打卡。這些遊客居然發現了一個與西方媒體描繪的完全不一樣的中國,他們把在中國拍下的視頻紛紛投放到海外的社交網站上,許多帶有“china travel”(中國旅遊)標籤的視頻很快就火遍世界。西方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六天的過境免簽,竟然讓西方精心編織數十年的反華宣傳和信息繭房瞬間破防了。

正如我們在這個節目中多次提到的,西方媒體醜化中國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於許多中國人習以為常、日用而不覺的小事,就足以使許多老外驚掉下巴。

比方說,在中國,女孩子可以凌晨在街上閑逛;中國隨處都可以用手機拍照,不擔心手機被人搶走,這在不少西方國家還是奢侈的行為;中國地鐵乾淨便捷,比較一下紐約地鐵的髒亂差;中國高鐵舒適平穩快速方便,甚至還可以在高鐵上點外賣;中國這麼多快遞放在那兒沒人偷,不像美國現在許多超市連洗髮水、漱口水都要鎖在柜子里;中國城市時尚安全繁華,一個上海的高樓大廈比整個美國東部都要多;中國各地的美食之豐富,大的菜系就有八個,各種地方特色美食根本吃不完。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世界上六天游遍一個國家是常態,但在中國,連北京等一個城市都不夠游;中國的自然美景實在太多,一個標題為“中國那些美得不像真實存在的地方”的視頻,獲得了4000多萬的播放量。當然還有中國科技太先進,老外圈裡盛傳:“你只要下載3個app:支付寶、微信和美團,去哪兒都沒有問題。”

有人說:來中國之前,只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度;來中國後,發現中國還是一個十分現代的超級大國。有人說,我們政府說不要去中國,我們的媒體說中國風險很大,你可能被當作間諜被逮捕。

由於長期被灌輸負面信息,很多外國遊客抵達中國前都有某種焦慮或者不安。但一到中國機場,就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真正的現代文明,這裡不僅有最現代的硬件設施,還有高效便利的通關和開放自信的笑容。老外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有視頻,有圖片,加上觸動人心的許多感言,常使看視頻的中國人感觸良多,真是“自有國外大儒為我辯經”。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外國人來中國後,實話實說,西方長期散布的謊言就被揭穿了,中國“公知”長期編造的西方神話也不攻自破了。一條受到點贊最多的評論是:“你越探索中國,就越明白西方主流媒體就是笑話。”我早就說過,“一出國,就愛國”這是針對多數中國人的;現在是老外“一來華,就愛華”,這是針對多數老外的。

今天的中國就是這樣一個“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時尚,既中國,又世界”的神奇國度,一個十分精彩的“文明型國家”。

這波由過境免簽引發的“中國熱”,不由使我想起了一個報道:

一位名叫阿諾·貝特朗的法國企業家,去年4月在美國參加了一場關於中國模式的辯論會。在辯論中,他通過自己在中國生活7年的經歷,表示中國治理模式給中國人帶來了穩定、繁榮和更多的自由。

他說,在美國,大家有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獨自散步的“自由”嗎?他拿出數據,在美國一個人成為暴力犯罪受害者的概率比在中國要高出70倍。這種“免於恐懼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他認為中國的制度和模式是獨特的,它在中國消除了極端貧困,保證了每一個中國人生活的安全,為中國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還帶來了持續的繁榮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終保證了中國人獲得更多的自由。

波蘭前副總理科勒德克不久前在一次研討會中也指出,西方的極化政治造成了自己國內的社會分裂,國際上也充滿了對抗,而中國人民、中國政府領導人、中國商業領袖和中國學者提出一種讓大家“雙贏、共贏的模式”。

“中國熱”與“中國模式熱”今天也在世界其它地方出現。今年上半年我先後三次訪問俄羅斯,“中國熱”“中國模式熱”也在俄羅斯湧現。中國製造的手機、汽車、家電等隨處可見,它們的品質得到廣泛好評。蓋洛普最新發表的民調顯示,83%的俄羅斯人對中國持有正面的看法,而在經歷過蘇聯解體的55歲以上的俄羅斯受訪者中,對中國持有負面看法的比例僅有8%。普京總統近來更是多次公開讚揚中國模式。

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開幕的6月5日那一天,普京總統與參加論壇的國際新聞機構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他這樣說的:“我們為中國感到高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許多領域內取得的成功感到高興,其中包括太空領域,這些都是獨一無二的。”他還說,這些都表明“中國成功地創造了非常獨特且非常高效的經濟發展模式,比美國模式更有效,這一點已成為俄羅斯專家的普遍共識”。

他還指出,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試圖阻礙中國經濟發展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總的來說,中國經濟非常可靠,而且正日益發展為高科技經濟。在我看來,美國或某些歐洲國家試圖以某種方式限制中國經濟的發展,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因為在我看來,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適應這種進程,而不是試圖加以阻止。”

普京還批評了西方的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他說這純屬“無稽之談”,“講這些話的人認為自己是相信市場,是‘市場主義者’。他們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難道不知道是誰決定了生產是否過剩嗎?是由市場決定。如果中國生產一定數量的汽車,而市場可以全部加以消化,那算什麼生產過剩呢?”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6月7日,普京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體會議上講話。新華社

在論壇的最後一天,普京總統又發表了長篇演講,主要聚焦俄羅斯國內的經濟發展。主持人問了他一個頗為尖銳的問題:現在俄羅斯準備採用什麼經濟模式,會不會採用“威權社會主義性質的資本主義”?

普京沒有直接回答,他說:“我不久前講過這麼一個觀點:我們應當關注全球正在發生的事情。比方說,許多專家都認為,中國經濟模式比至今存在的各種模式——包括北美模式和歐洲模式——更有效。我贊同這一評價,情況的確如此。所有的經濟數據都顯示了這一點,中國模式根據中國的條件結合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長處”。

他還笑着說:“我們不少人把經濟學看作是科學,我看它更是藝術,一種模式一定要適合一個國家自己的現實、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況。世界上不存在可用於所有國家的單一的標準,任何國家都不能機械僵化地照搬其它國家的模式。”

在這之前的5月28日,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也公開讚揚中國模式。他引用普京總統的話說,中國知道如何進行規劃和管理,這是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盧卡申科說,這也是白俄羅斯應有的發展方向。他說,西方標榜的所謂“自由市場”其實並不存在,他們利用美元控制世界、為所欲為、盲目私有化,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劃和管理,這個“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對中國模式頗有研究的俄羅斯學者尤里·塔夫羅夫斯基,去年12月19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發文,他這樣總結的:“中國成功的秘訣包含三個要素——國有經濟、市場經濟和穩定的執政黨。其中,執政黨負責協調前兩個要素的協作以服務於整個國家的利益。軍工、自然壟斷行業、運輸、能源、基礎設施、主要銀行以及教育和醫療體系是國家擁有的,同時民營經濟為國家貢獻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崗位和50%以上的稅收。”

他特別講了一個觀點:自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以來,大部分俄羅斯人放棄了與西方保持平等、互利共存的幻想。“自由資本主義思想”在俄羅斯逐漸邊緣化,抱有這種思想的人開始喪失自己在媒體、文學和藝術中的話語主導權。年輕人對社會主義的興趣與日俱增。

一些民意調查表明,約50%的年輕人希望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蘇聯時期的電影、音樂、有關社會主義時期的軍事和經濟的勝利以及蘇聯解體的原因等等的出版物越來越受歡迎。同時中國商品,尤其是中國汽車,大量湧入俄羅斯市場,引發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效率問題的思考。它們優良的品質改變人們過去對中國商品質量的刻板印象,啟發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效益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2023年7月11日,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辦的第七屆中俄博覽會上,參觀者與中方企業展出的汽車合影。新華網

被西方媒體稱為“普京大腦”的俄羅斯哲學家杜金教授,非常感謝我們中國研究院2018年邀請他來訪問中國——作為訪問學者在中國待了一段時間,使他完全改變了自己過去對中國的看法。

他上世紀90年代曾擔心中國擁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會放棄中國自己的傳統和社會主義思想。但他在中國的實地考察和學術交流改變了他的認識。他發自內心地認為中國模式成功了,中國走出一條既不同於蘇聯道路、也不同於西方道路的成功之路。

他也高度評價我提出的“文明型國家”理論,並主動把它介紹到俄羅斯;他多次指出,現在普京總統也多次公開表示俄羅斯是一個“文明型國家”。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學者認為我總結出的“文明型國家”的八條標準——即“四超四特”:超大型人口規模、超廣闊疆域國土、超悠久歷史傳統、超豐富的文化積澱、獨特的語言、獨特的社會、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經濟——也適用於俄羅斯。

今年上半年我們中國研究院組團先後走訪了韓國、蒙古、法國、馬來西亞、泰國、俄羅斯等國家,我自己也應邀在這些國家介紹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最新的一次是6月19日下午,在俄羅斯的文化地標——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做了一個題為“中國模式及其全球意義”的主題講座。

我從普京總統讚揚中國模式說起,與俄羅斯聽眾探討了中國模式的主要特點,如中國模式的哲學基礎是實踐理性,中國模式追求良政善治,中國模式發展混合經濟,中國模式力求實現政治力量、社會力量和資本力量有利於大多數人利益的一種平衡。我還概述了中國“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並強調中國今天已經走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前沿。

我還介紹了中國模式的底層邏輯,也就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我說,中國不會向外輸出中國模式,但越來越多的國家正把目光投向中國,希望汲取中國成功的經驗。中國模式確實可以為許多國家實現現代化,以及為全球治理提供許多新的智慧。但這是另外一個很大的話題,實際上我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也多次有所涉及,今天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吳新文演講

我正好參加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代表團,出訪俄羅斯,幾天下來領略了俄羅斯作為“文明型國家”的魅力,看到莫斯科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中國品牌汽車和商場里中國製造的商品,對俄羅斯這波“中國熱”和“中國模式熱”有一些觀察和思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俄羅斯歷史上先後共有四次“向東看”或者“中國熱”。

辛亥革命爆發後,列寧、斯大林等共產黨領導人把目光投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隨着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以蘇共為領導核心的共產國際積極指導並幫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早期運作,還創辦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革命培養人才,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這是俄羅斯的第一次“向東看”。

俄羅斯第二次“向東看”,發生在我們新中國建立以後。20世紀50年代,中蘇結成同盟,蘇聯支援中國156個工業化項目,在資金、設備、技術等方面援助中國,並派出蘇聯專家來華,指導和幫助中國的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接納中國留學生,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這可以說是俄羅斯的第二波“向東看”。

1991年蘇聯解體後,當時俄羅斯有部分“先知先覺者”,開始注意中國改革模式和蘇聯改革模式的不同,即不是貿然進行激進的政治改革,而是首先進行循序漸進的經濟改革。在那一時期,中國蒸蒸日上的平穩發展勢頭與俄羅斯的急劇動蕩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看在眼裡,並開始思考俄羅斯未來的發展道路問題。這是俄羅斯第三次“向東看”。

俄羅斯第四次“向東看”發生在201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之後,至今已持續了十多年。在這一階段,中國發展已從量的積累變為質的飛躍,而俄羅斯融入西方戰略徹底破滅;面對西方的全面打壓、孤立和制裁,俄羅斯各界痛定思痛,把關注的目光全面轉向中國。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2024年2月9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車輛在中國新年主題裝飾前駛過。新華社

與前三次相比,俄羅斯第四次“向東看”或“中國熱”,不僅對中國的發展成就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對這一成就背後的中國模式、對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經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這波“中國熱”表現出了新的特點。

一是聚焦中國發展奇蹟背後的中國制度優勢。

俄中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專家理事會主席塔夫羅夫斯基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繼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之後的一種新的世界經濟制度,這種制度汲取了此前模式的優勢,將國家戰略計劃的集中性和市場的充分競爭性、大眾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個體創造性的自我實現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黨的領導作用則是這一制度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二是重視中國發展成就背後的思想創新。

俄羅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久加諾夫指出,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重要秘訣。

三是一改蘇聯時期俄羅斯對中國的“老師”和“老大哥”這樣的姿態,強調俄羅斯必須全面向中國學習,借鑒中國發展經驗。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拉林、俄羅斯伊茲博爾斯科俱樂部副主席納戈爾內等人明確提出,俄羅斯要實現復興就必須參考並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另外,俄羅斯專家還提出,中國的黨政幹部培養、經濟特區試點、基礎設施建設、實體經濟優先、電子商務、綠色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都有值得俄羅斯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在中俄雙方的共同推動下,很多領域的學習交流已全面展開並初見成效。

四是關注中國模式和中俄合作的世界意義。

俄中關係研究和預測中心主任烏亞納耶夫發現,中國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當中,與各種國家集團、國際組織、專門小組、委員會等發展雙邊和多邊關係。他稱讚“一帶一路”倡議考慮到了各方的關切,遵循了共贏、尊重和信任的價值觀,重視和平發展、互利合作。

在這次莫斯科之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俄羅斯各界對蘇聯時期社會主義更多的懷念和認同,社會主義的某些元素在俄羅斯也有復蘇的跡象。但俄羅斯能在多大程度上遠離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中俄這兩大“文明型國家”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組織、“全球南方”和聯合國框架內的相互學習、支持和全方位合作,必將有助於形成一種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基礎上的新型全球化,推動世界體系從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進一步演變,最終建構一種更為公正合理的新的全球秩序。謝謝大家!

圓桌討論

主持人:從144小時的免簽過境政策開始說,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來,大家對中國也有各種各樣感到好奇的地方。比如以前海外的遊客來中國,會驚嘆於中國的風俗、文化、美食,當然還有大美山川等等;但是這次來,我們再看他們發的短視頻的內容,關注點還是有明顯的不一樣的,比如說他們會關注我們那麼安靜、那麼便捷、那麼安全等等。張老師您覺得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張維為:我想這次免簽帶來的“中國熱”有它的特點。

一是它來自於西方國家或非西方國家的普通百姓的感受。你看印度的“網紅”到烏魯木齊,他原來以為烏魯木齊很落後,但發現它跟北京、上海好像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在那兒驚嘆。還有就是西方國家的民眾長期受西方主流媒體的誤導,認為中國是落後、貧困、不安全的,甚至連天空都是黑的,結果來了中國之後發覺完全不一樣。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新疆國際大巴扎里的歌舞表演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此外,現在是互聯網短視頻時代,不得不承認很多人是為了流量,因為他只要放中國旅行的視頻,就有很多人觀看。某種意義上中國被西方罵得太多,也就成為一個焦點,只要是關於中國的,不管好的、壞的,大家都關注。

我看到過一個短視頻,我自己也被逗得笑得眼淚都要下來了:一個美國人在街上學中文,問“好吃”的中文應該怎麼說,那個人說“美味的”,他就不停地到處說“美味的”、“美味的”,但是四聲讀不好,有時候說成“沒味的”。

主持人:因為他們之前受到誤導,接觸到的信息對於中國的抹黑太多,所以他們也很想知道中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吳老師看過相關的短視頻嗎?

吳新文:看了。來中國旅遊的這些西方人,我覺得有很多在他們國內應該是中產階級,原來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制度,甚至對自己所住的那個小鎮、小城都是非常有自豪感、優越感的;再加上西方報紙對我們中國的宣傳,他們一定認為他們比我們要高很多,說不定原來是以居高臨下的心態來看待我們中國的。但來這之後,突然發現,中國和他們原來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主持人:對,我們國內互聯網平台上的網友,對這個事情也有觀察。不少海外遊客利用這個免簽政策來中國,他們可能去的主要是一些大的口岸、城市,我看有很多中國的朋友就在下面留言,說“歡迎您去三四線城市看看,您也會看到一個非常豐富的、充滿活力的中國”。

張維為:中國網友們有一個說法叫“特種兵之旅”,現在6天144小時的免簽,他只要稍微在周邊國家轉一轉,比方飛一次韓國,回來又是6天,幾個6天加起來就能轉很多很多地方。

主持人:我也看到了,確實有一些國外的朋友就是這樣反覆用這個144小時的政策。我們之前節目中也討論過,許多海外的遊客過來,他們會覺得在這裡支付還不夠便利。而現在,比如說像上海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準備了許許多多的pos機,總而言之都是給大家提供各種配套的方便。

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特別是兩位的演講相當的篇幅都說到了俄羅斯對中國的觀察。那為什麼它的“中國熱”對中國模式的關心那麼重要?

張維為:我覺得這次俄羅斯“向東看”的深度和廣度跟過去不一樣。我今年已經三次去俄羅斯了,方方面面的人接觸得比較多,看得出來,大家大致上有幾個共識:一是普遍認為中國是真的成功了;二是他們經歷過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時期的混亂,這個混亂過去我們從外邊觀察,可能認為只有兩三年,他們現在的普遍共識是有整整十年。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麼長時間的混亂,其實對俄羅斯的社會、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的動蕩、破壞是很大很大的。

張維為:對,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至今普京的威望非常高,因為俄羅斯現在的穩定、發展和繁榮,是普京時期帶來的。我們的導遊在赤塔生活,她說整整十年日子太難過了,甚至很多時候一天的供電時長只有兩個小時,因為電力公司全都私有化了,這些經歷使俄羅斯人大徹大悟。

我還問了俄羅斯一位很資深的學者,我說你們歷史上一直有“向西看”的人和“本土派”的人——也就是強調自己的文化、文明,現在看來“本土派”佔上風。這是短暫的現象,還是會是長期的現象?

他說,我們先不討論理論,就看事實,而事實就是,俄烏衝突爆發之後,大批親西方的俄羅斯社會精英離開了俄羅斯前往西方,但現在大規模地返回。為什麼返回?一是他們到了西方國家之後,突然發覺他們眼中的西方也不怎麼樣。第二,他們還受到當地人的歧視,甚至有些俄羅斯人是支持烏克蘭的,而到西方以後人家還是把他當成另類,認為“你是俄羅斯人,我們就不接受你,也不接受你的文化”,這種感覺讓他們不得不覺得還是回到俄羅斯好。

主持人:事實給他們上了最好的一課。

吳新文:俄羅斯這次的“中國熱”和“中國模式熱”,我覺得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了質的改變。我們去俄羅斯參觀,接觸到的一些人,包括看到的媒體上的報道,他們的變化是非常大的。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西方確實狠狠地打了他們一巴掌;另外一方面,他們確實看到了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成功,這個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尤其是很多俄羅斯人到我們中國看了、體驗了之後,發現確實是不一樣的。

張維為:我講兩個案例來說明俄羅斯這次“向東看”的變化。

一個是這次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主持人問普京總統:“當年歐洲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所以我們建了面向歐洲的聖彼得堡;現在亞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我們是不是要在遠東建一個面向亞洲的‘聖彼得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普京說:“我們是需要發展我們的遠東地區,而且需要有大的城市,但是我們現在要注意更多地用市場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個城市,而不是我下個命令去建一個城市。”

現在俄羅斯跟北約的關係很緊張,而莫斯科、聖彼得堡都離西方、離北約太近了。這是他們民間和學者都在議論的一個話題。

第二個就是俄羅斯哲學家杜金,2018年到我們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我們跟他進行了很多坦誠的交流。

他到北京去,聽到出租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聽京劇,他問我們一個陪他的研究人員“他在聽什麼”,那個研究人員回答“peking opera”(京劇)。他說,中國的普通的司機都聽opera,聽歌劇,這個細節也表明中國古老文化是無處不在的,是“活着的文化”。

杜金在上海待的時間更長一些。他每天出去散步,自己感受,而這裡的社會治安、人民實際擁有的財富,以及各方面生活的便利,使他得出個很簡單的結論:中國模式真的成功了。這個結論很重要。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國慶節期間的上海南京路

主持人:您剛說中國模式,我們在節目裡面一直說中國模式有很多維度,不同的國家可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取一瓢飲,就是可以借鑒一下我們中國經驗的其中一部分。剛才兩位演講當中引用普京和盧卡申科他們對中國模式的一些見解,在你們對俄羅斯的訪問當中,觀察下來,他們對中國模式的理解是不是真的相當精準了?

張維為:我相信在這麼多中俄高層的交往中,他們獲得很多非常真切的感受,了解中國模式是怎麼運作的。同時,像我們作為智庫,和俄羅斯也一直有交流,我們跟他們介紹中國模式,而且全是開放式的,歡迎任何問題,沒有任何禁區,他們的問題也很真誠。他們現在了解中國模式,不光是宏觀的政治、經濟,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關係,而且也涉及各種具體事項,比方中國怎麼培訓幹部的、創新方面是怎麼做的、特區是怎麼建的、規劃是怎麼制定的,他們關心的問題越來越具體。

吳新文:現在這個“中國模式熱”,我發現有一個特點,就是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發現,資本主義的運作越來越功能失調,所以有很多國家開始要看其它地方,以解決自己國家的問題。不管是什麼模式,最終總歸要解決問題,美國的這個資本主義,現在很多問題都解決不了,世界人民都看在眼裡。

觀眾互動

主持人:現場有很多朋友也非常關心中國模式,特別是在外國人的心中,他們怎麼看中國模式,能夠從哪些角度觀察中國模式的長處,我們一起來討論。我注意到現場有一位朋友來自於“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是我們的同行,歡迎您來到我們的節目當中。

弗謝沃洛德·普利亞: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嘉賓,感謝今天邀請我參加節目。我非常開心,並深感榮幸。

普京總統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讚揚了中國的經濟模式,他強調不同的國家需要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沒有通用的模板。

近年來,俄羅斯一直密切關注中國模式。就在剛過去的2023年,俄羅斯的分析人員發布了一份報告,稱俄羅斯正在採取一種與中國的“雙循環”非常相似的經濟模式,分析人員稱其為“三循環”。俄羅斯的“三個循環”分別是國內需求、重要的出口和國家設定的優先事項。這種來自中國的影響體現在俄羅斯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在過去幾年裡,由於我們兩國之間的互助和友誼,中國在俄羅斯的形象大幅改善。

作為一名媒體從業人員,我應該說打破刻板印象是非常困難的。俄羅斯人對中國有很多刻板印象,中國人對俄羅斯也有很多刻板印象。我很高興我所代表的“今日俄羅斯”電視台可以和中國的社交媒體合作,也有很多中國媒體在俄羅斯工作,幫助消除這些刻板印象。

這一點在旅遊業中也可見一斑。因為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在2024年成為俄羅斯遊客出遊的前五大目的地之一,到中國的俄羅斯遊客比到埃及的還多,而埃及通常是俄羅斯人非常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我認為,我們兩國之間的友誼和信任正日益增長,這是顯而易見的。俄羅斯政府正在快速採納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模式。我的問題是,俄羅斯企業應該採取哪些具體戰略,以更高效地開展工作,帶來創新,建立新的合作體系?謝謝。

張維為:我先要表揚“今日俄羅斯”,我們也很關注這個媒體,我認為“今日俄羅斯”是一個“能打仗的媒體”。很多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等都把它禁了,它們突然發覺很多事情上人家更多地看“今日俄羅斯”來獲得信息,而“今日俄羅斯”的口號就是“alternative information”,即“其它渠道的信息”。我覺得這個是我們雙方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

至於俄羅斯的企業界、商業界怎麼借鑒中國經驗進行創新等等,我個人覺得,俄羅斯的經濟總體上正在轉型,它的製造業在恢復且發展中,很多產品它自己都在生產了。中國企業去俄羅斯投資的也很多,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我覺得中國模式有很精彩的一塊,就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還有國企和民企的關係。正好你又在中國,你不妨去深圳做些調研,深圳在政府和企業、市場的配合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你還可以去安徽合肥,看看安徽模式怎麼做,他們也很厲害,他們有一種“風投意識”,就是選幾個產業,只要一個成功的話,它就能帶來巨大的變革和收益。

吳新文:我想補充一點,其實企業、商界採用什麼樣的策略戰略能夠有利於促進創新,我認為有一個東西,就是一定要保持實體經濟在一定的規模上,強調製造業的重要性。

我們想想蘇聯時期,它為什麼能有那麼多的創新?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最早把人類送上太空,都是蘇聯那個時候做出來。它為什麼能做出來?是因為斯大林時代的工業化已經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它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才有爆發。其實我們中國現在的“新三樣”這些創新,都是建立在中國製造業實體經濟的巨大的規模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現在我們非常高興看到俄羅斯的實體經濟在慢慢恢復,我覺得製造業優先、實體經濟優先這個戰略絕對要堅持。

張維為:我再補充一點,就是普京總統在這次聖彼得堡經濟論壇中多次強調,要開發遠東地區;然後你看普京總統這次訪問中國的時候專門去了哈爾濱,去了哈工大。我們的王毅外長也去了俄羅斯遠東地區,還召開一些相關的會議。所以我覺得這一塊的合作潛力巨大,對俄羅斯來說,這樣會讓空間布局更加合理,面向亞洲的板塊發展起來,對於兩國來說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觀眾:張教授在他的演講里提到,有一名法國友人在我們中國住了7年,對我們的中國模式特別推崇,這不由讓我聯想起18世紀在法國也掀起了“中國熱”。我就想問一問,18世紀的法國掀起的“中國熱”,和現在俄羅斯掀起的“中國熱”及“中國模式熱”,有什麼聯繫以及區別?

張維為:有一些區別。18世紀時,客觀來看,我們中國是當時世界範圍內農業文明的最巔峰,所以這個時候像伏爾泰這樣的思想家就把目光投向中國,發自內心地覺得中國文化太優秀了,背後是農業文明帶來的整體的富庶和和平。相比之下,歐洲是天天打仗,而中國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總體是和平的,這給歐洲帶來了震撼,也是我們對歐洲啟蒙運動的貢獻。

如果說當時是農業文明時代的“中國熱”,今天則是信息文明時代的“中國熱”,這個時候對中國的尊重,背後是對中國模式的認識。比如你到西藏、新疆去,那兒的手機信號比巴黎、紐約的都要好很多。這是我們信息革命、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基礎設施是國企建的,民企把電子商務做到極致,這就是中國混合經濟模式。

這一切產生的影響非常大,這個“熱”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普通老百姓來中國旅遊,不光是發現一種不一樣的生活,還會對中國模式形成許多新的理解。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來自意大利的遊客在北京天壇公園體驗太極拳後合影留念。新華社

吳新文:這兩個“熱”,一個非常大的相似之處在於,18世紀的法國也在思考法國朝何處去,所以它也要向世界其它地方看一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可能性。現在俄羅斯也是,就整個國家的認同、自我定位、未來的發展,他們的精英階層都要思考。這個是一致的。

但也有一個差別。當時法國的這波“中國熱”,是通過在我們中國的傳教士帶回的關於中國的很多信息,所以是間接了解,當然當時中國的一些商品也已出口到那個地方,但畢竟有限。而我覺得這波“中國熱”就不一樣了,這波“中國熱”是在很多交流,特別是很多俄羅斯人到我們中國實地感受體驗了之後得出的這樣一個結果。

觀眾:俄羅斯掀起“中國熱”和“中國模式熱”,它是否意味着我們中國的軟實力上了新的台階?您認為這種“中國熱”、“中國模式熱”的趨勢,會對中俄兩國的關係,以及全球政治格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張維為:軟實力、硬實力這些概念,對我們解釋一些現象有幫助,但是也不要過多地牽涉,因為對中俄兩個國家來說,雙方都有自己的軟實力、硬實力,而且是高度互補的。

您看我們這次在俄羅斯交流時就發覺,西方制裁達15000多項,但對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是沒有用的,它可以自我生存,因為它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能源,背後是俄羅斯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它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有強大的文化實力,而且和中國保持着非常好的關係。

所以我覺得這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一種戰略協作。非常重要的是,現在民間的互相接觸非常多,包括網上各種各樣的互動,這一切都是軟實力的補充。

吳新文:我覺得文明的交流往往是先從器物開始,先接觸人家的東西,看看這個東西是如何生產的,它就要追問到制度,而制度後面就是觀念、價值觀。我覺得這些是整體性的,很難把它說成哪一個是硬實力、哪一個是軟實力。現在我就特別關注制度,包括思想觀念,甚至生活方式——文明最終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44期:從“中國熱”到“中國模式熱” - 陸劇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