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烈日下,上海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周志傑在崇明河蟹科技小院蟹塘下地籠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除署名外下同)
三十七八攝氏度的高溫,烈日烘烤下,崇明的田間地頭,熱得發燙。
當記者來到河蟹科技小院時,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碩士研究生周志傑還在塘里忙碌。見有來客,也做完了手頭事,他麻溜地從塘里爬上來,利落卸去下水褲,換上拖鞋,儼然是位“老手”了,“這兒穿拖鞋最方便幹活了,穿着板鞋,別說裝樣子,就連路都不好走。”
和半個月前相比,打理了鬍鬚的周志傑看上去清秀了不少——那次,黢黑皮膚、頭髮蓬鬆、鬍子拉碴的他站在跟前,任誰也不敢相信這是位“00後”上海小伙。他微微一笑,道出原因:“前兩天回家了。”
圖說:“少塘主”周志傑在蟹塘調水質
做“少塘主”的日子,其實挺單一的。夏天太陽升起得早,周志傑每天6點就起床了,差不多6點半,換上下水褲,就得開始調水質、打除草劑、測數據,這一忙碌就得奔着上午9點去了。稍事休息,他會和同伴們在學習室讀文獻,補補理論知識。吃過午飯,正是太陽最毒辣的時候,小夥子還得鑽進塘里忙活一小會兒。到下午4點半,又開始投喂飼料、開增氧機……忙起來,得到六七點才能“上岸”。
誰都不敢想象,眼前這位經驗老到的“水產人”,曾經的夢想是當導演!高中時,就讀於上海市控江中學的周志傑原本沒打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選擇藝考——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5000多人報考,最後進入‘三試’的也就約60名,我是其中一位。”他有些“小得意”。不過很遺憾,他沒能繼續一步。那會兒已經是4月了,來不及多想,他投入緊張的複習,高考後報考了上海海洋大學的水產養殖專業。
“無論是藝考,還是報考水產專業,父母都很支持我,讓我放手去追逐自己喜歡的事。”周志傑說,自己打小喜歡養小動物,家裡曾養過一大缸魚兒。
圖說:大學期間參與話劇社演出的周志傑 受訪者供圖
他沒放棄自己的“導演心”,進入大學後就加入了話劇社。2021年,他參與的大師劇《朱元鼎》在上海市大學生話劇節長劇組中,斬獲一等獎。“劇里有句台詞,讓我感觸很深,‘胸懷水養情,奉獻為漁民’。”周志傑告訴記者,話劇社的經歷,更讓他意識到水產專業的意義。那一刻,“導演心”“水產夢”交織在了一起。
如今,這位“少塘主”正開展“4個特色品系在成蟹階段的養殖性能比較”實驗,每天過得忙碌而充實。“夏天最關鍵的是保草,水草是不耐高溫的,這種天氣很容易死亡,而水草的好壞是大閘蟹質量的關鍵。”他說,河蟹科技小院里,還住着一對養殖戶,平時遇到問題會向年輕人請教,而“少塘主”們也從養殖戶身上學到了很多課本里不會教的經驗。
圖說:周志傑展示自己負責的蟹塘里,螃蟹的生長情況
圖說:周志傑在成蟹培育車間查看白玉蟹的生長情況
近50畝的池塘四周分散,步行需要時間。為了“爭分奪秒”,基地里的電動車、三輪車就成為大家的交通工具。“第一次開三輪,我就掉溝里了。一個人坐在小院門口,等着大伙兒回來才把三輪抬上來。”周志傑回憶,“現在已經超熟練了。”不光是學會騎三輪,在河蟹科技小院這幾年,他還學會了修燈、接電線、插秧,甚至,縫衣服!
“陪家裡人的時間少了,很少有上海孩子像我這樣的。從過年到現在,回家的次數一隻手數得過來。”他嘆了口氣說道。不過,當他把自己參與培育的“白玉蟹”帶回家給父母品嘗,還是能看到爸爸媽媽眼中的驕傲。
圖說:一批像周志傑一樣的年輕大學畢業生紮根崇明田間地頭
崇明區科委黨組書記張旭日表示,懂農業、有技術、愛農村,95後、00後的一批年輕大學畢業生,在上海海洋大學吳旭乾等專家教授的引領下,逐步邁入崇明鄉村振興的“c位”。為促進崇明河蟹產業科技的發展,崇明區科委、區科協通過搭建河蟹科技小院這種科技載體,培育了一批接地氣的年輕技術專家隊伍。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也更需要大批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以青春為筆墨,在廣袤田野上勾勒出崇明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圖景。
過幾天,颱風要來了,“少塘主”倒是一點兒也不擔心,“科技小院基礎設施很棒,我們有信心養大蟹、養好蟹。”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