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同學言語威脅,被當眾嘲笑,甚至被“膠水封嘴”……得知真相的家長情緒崩潰:“我捧在手心的女兒,為什麼會被欺負成這樣?”
這是熱映電影《默殺》中關於校園霸凌的片段。影片中,受害者的恐懼無助,卻是一群欺凌者的狂歡,旁觀者的沉默和縱容,更成為欺凌的幫凶。
網絡平台數據顯示,電影《默殺》上映6天票房突破4億元,連續兩日單日票房破億元。校園霸凌等未成年犯罪的社會現象,再次引髮網友討論。
或許是莫名其妙被孤立,或許是經常被人“陰陽怪氣”,與直接的暴力侵害相比,這些行為也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對於校園霸凌的親歷者來說,事件產生的陰影可以持續數年甚至一生。
面對霸凌行為,有人用武力捍衛自己的安全,有人在家人的陪伴下訴諸法律,還有人時隔多年後直面心魔,與施暴者當庭對峙……
如何正確地預防和應對校園霸凌?
以下這些真實案例
值得思考
遭遇霸凌,請一定勇於說“不”!
被15名霸凌者圍攻
他持刀反擊致三人受傷
2019年5月17日,湖南一所中學的初二學生小蔣經歷了一場“噩夢”。
當天中午,小蔣被7名同學強行帶到了廁所。因為此前多次被威脅,動身前,小蔣隨手將同學用於開藥瓶的多功能摺疊刀藏在了衣袖內。
小蔣到了後發現,還有另外8位同學在等着自己。15個人將他圍住,有人騎坐在他身上進行毆打,有人進行踢打……小蔣感覺“再不反抗可能被打死”,於是掏出摺疊刀閉眼亂揮,最終導致兩人重傷二級,一人輕微傷,小蔣也多處受傷。
而事件的起因,只不過是因為小蔣在春遊時和同班一位女生說了幾句話。這個舉動在鄰班一位男同學看來是“招惹自己的女朋友”,於是找來朋友“幫忙教訓”小蔣。
小蔣說,自己讀初一時就曾遭遇暴力行為,“有人覺得我是外地人好欺負,拿木棍在我頭上打了個口子”。那一次,他向老師求助,但也僅僅是要回了醫藥費就“草草了事”,施暴者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
當再次遭遇霸凌,小蔣下意識認為“老師幫不了自己”,甚至擔心求助老師會被施暴者“打得更嚴重”,於是選擇獨自前往,最終將三位施暴者捅傷。
之後,他被關進了看守所,成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巨大的壓力,讓他常常不能入睡,“一哭就是大半夜”。
好在小蔣等來了屬於自己的公道。法院認定小蔣在遭受學生霸凌時,實施防衛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屬於正當防衛,依法不負刑事責任,宣告其無罪。
2022年11月,小蔣的無罪判決生效,隨後,他提出國家賠償申請,2023年,他的申請獲得了支持。今年5月,此案例成為最高法首次發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專題指導性案例。
被室友持續霸凌
她在教室課桌下躲了一夜
相比於小蔣的“奮起反抗”,江西省新余市的小儀遭遇校園霸凌時,選擇了默默忍受。
2022年6月的一天,小儀因為沒有按要求給宿舍兩位室友購買零食,就遭到兩人的報復。她們將小儀帶到宿舍樓頂層,對她進行持續毆打,包括踢踹、拖鞋抽耳光、用混有尿液的液體澆頭等。
傷痕纍纍的小儀不堪忍受暴力逃了出去,躲在了教室的桌子下面,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被找到。家人接到消息連夜趕來,看到了他們至今不願意回想的一幕:“她渾身上下都是臭的,不知道被淋了什麼東西,孩子跟傻了一樣。”事發後,司法鑒定小儀為輕微傷。
這並不是她第一次遭受室友霸凌。此前,媽媽在與小儀視頻通話時,注意到女兒眼部有淤青,還有一次發現她鼻子有傷痕,但都被小儀以“不小心撞的”“被蚊子咬了”等借口搪塞了過去。那段時間,女兒索要的生活費越來越多,主要用途也是被室友逼迫購買零食飲料等。
或許是小儀的求救信號不夠明顯,媽媽當時並沒有多想。如今知曉真相,她十分自責:“我都恨我自己,沒有察覺出來。”
在警方的筆錄中,這兩位室友交代,她們施暴的原因是小儀弄髒了廁所沒有及時處理。此後,小儀就生活在她們的陰影下,身體多處軟組織挫傷,雙耳鼓膜穿孔。
除去身體被暴力傷害,小儀精神上也遭遇重創。她被診斷出創傷性應激障礙和抑鬱症,無法繼續學習,只得離開校園。
小儀與家人決定通過法律手段為自己維權。6月6日,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小儀的訴求是:“希望她們把買東西的錢還我,併當眾向我道歉。”該案將擇日再次開庭。
儘管已過去了兩年,小儀依然無法從噩夢中走出來。她不願意出門,抗拒與外人接觸,提到過往經歷時會不受控地摳手、顫抖。她仍在努力與那段傷痛的記憶對抗。
遭謠言攻擊數年
她收集證據為自己而戰
有些霸凌行為甚至能持續數年。浙江溫嶺的王晶晶,從高一開始直至成年後結婚生子,遭受的欺凌一直沒有停止。
2008年,15歲的王晶晶考上了一所重點高中。高一下學期的一天,她的水杯被同學不小心打碎,自此被捲入了一場持續多年的網絡暴力。
王晶晶回憶,水杯被打碎後,旁邊有位同學開玩笑說了句:“這個杯子值三百萬元呢!”王晶晶當時沒放在心上,但由“三百萬的水杯”開始,各式各樣的謠言向她襲來。
網絡上,有人發帖“曝光”她的家境,“明明家裡很窮,還說用着三百萬的水杯”;還有人無端猜測她“被包養”“男朋友不斷”……事情越傳越離譜,王晶晶的辯解不僅沒用,有時還會成為另一個謠言的源頭。“有人說我齙牙,我辯解牙齒矯正過,只不過反彈了。之後就有人說我整容。”
△王晶晶此前收集到的帖文
她被打上了“神女”的標籤,生活再也不能平靜。有一天,大家在帖文的號召下紛紛來“圍觀神女”,讓她所在的教室被圍得水泄不通,甚至有外校學生趕來參與。
她開始“討好”般地與人交往,但依然很難交到朋友,偶爾有同學為她開脫幾句,就會被打上“神族”的標籤。班上的氣氛也變得微妙,很多人不會直接表達惡意,但總在王晶晶經過後開始竊竊私語。
有一次,她無端被人攔下打了數個耳光。父親到學校找人,但對方不承認動手,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也未能阻止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攻擊”。
長期的精神壓力下,王晶晶兩次嘗試自殺,最後都沒成功。她開始服用抗抑鬱藥物,整天昏昏沉沉——同學們又開始傳她“有病”。她無法在學校待下去,選擇了休學。雖然後來又復學,但最終只勉強考了一所大專。
直至結婚生子,網絡上關於她的謠言都未消失,時不時給她的生活帶來一場“海嘯”。她開了一家網店,但由於經常被故意刷惡評,她的生意沒能繼續下去。
很長一段時間,王晶晶真的覺得“自己有問題”,直到2016年,她才意識到自己的遭遇是“霸凌”。那時候,她發現又有人將以往的帖子加工後發布,她聯繫了律師,決定反擊。
2017年,經過固定證據,她將多次發文攻擊自己的校友蔣某告上了法庭。兩人在校期間並無交集。法庭上,王晶晶第一次見到了蔣某,她看到對方頭髮很長,一直低着頭,顯得有些頹廢,“我以為攻擊我的那些人很強大,其實並不是”。
最終,王晶晶拿到了勝訴的判決書,蔣某被判拘役三個月。這是她為自己打的一場勝仗,雖然不能彌補她過去受到的傷害,但也幫她走出了陰霾:“以前我覺得別人的惡意難以承受,現在我覺得它不再可怕。”
遭遇霸凌,不要沉默
學校和家長都要行動起來
“霸凌”,是指侵略性的、反覆的、力量懸殊的行為,不是小孩間的“玩笑”“惡作劇”“淘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其定義為“同伴間的暴力”,包括在身體、言語、人際關係等方面對被欺凌者造成傷害。
今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對各地開展的校園暴力與學生欺凌防範治理專項行動提出具體工作要求,明確各校要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對欺凌行為進行認定,依法依規進行處理;要公布欺凌防治電話、郵箱和法治副校長、分管安全工作校領導電話,對來電反映情況落實首問負責制度。
冷漠,是霸凌的幫凶;縱容,是施暴者的庇護所。學生遭遇霸凌行為時,若周圍的人能夠及時施以援助,就可能改寫故事的結局。
正當反抗
首先,要教導孩子學會反抗,大聲呼救和進行身體上的反抗。同時,要讓孩子及時告訴老師和家長自己受到的欺凌行為,嚴重時請求警方介入。
安撫情緒
當孩子遭遇到校園欺凌事件,家長和老師要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異常,很可能是創傷後應激反應,要儘快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危機干預。
注重人格發展
校園欺凌事件的不良後果在於,不只是被欺凌者會受到身心創傷,對欺凌者的人格發育也有負面作用。正在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人格發育並不完善,家長和老師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否則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合理解決矛盾衝突
校園欺凌、暴力往往具有細微化的特點,學生間的矛盾、衝突不是一天發生的,是逐漸積累形成的。老師、家長不能忽略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應當引導孩子正確地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合理解決矛盾衝突。
抵制校園欺凌
告訴孩子們
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
對校園欺凌說“不”!
願所有青春都能被溫暖對待
部分素材來源丨cctv12《一線》、南方都市報、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