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娛樂頭條 9789℃

當地時間5月9日,人稱“b級片之王”的美國著名電影人羅傑·科曼(roger corman)在其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寓所辭世,享壽98歲。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羅傑·科曼

羅傑·科曼的電影生涯長達70多年,共參與制作超過500部影片,尤以充當伯樂、擔任年輕導演的製片人見長。不少在世界影壇叱吒風雲的電影大腕,早年能獲得拍片機會都有賴於他的慧眼識人:馬丁·斯科塞斯的第二部劇情片《冷血霹靂火》,他是製片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長片首作《痴呆症》,他是製片人;喬納森·德米的長片首作《監獄風雲錄》,也由他擔任製片。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冷血霹靂火》海報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痴呆症》海報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監獄風雲錄》海報

此外,傑克·尼科爾森、羅伯特·德尼羅、布魯斯·鄧恩、彼得·方達、詹姆斯·卡梅隆、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朗·霍華德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入行之初也都獲得了科曼的指導和襄助。也難怪,除了“b級片之王”這個頭銜,也有人將他看作是“新好萊塢”運動的奠基者。

所謂的b級片,指的是當年美國影院盛行的雙片連映制度中,相對來說更小製作、更低成本、更少明星的那一部。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電影培訓的羅傑·科曼,擅長製作拍攝的便是此類作品。他於1926年4月5日出生在底特律市,曾就讀於斯坦福大學工程專業,“二戰”期間也有過在海軍服役三年的經歷。

踏入社會後,科曼從20世紀福斯影業的收發室小工干起,靠着敏銳的嗅覺,一步步晉陞為劇本審讀員。不過,好萊塢電影大廠內的各種人浮於事、制度僵化的弊病,讓他在1950年代下決心跳出體制,走上了獨立製片的道路。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恐怖小店》劇照

1960年,他製作了由新人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恐怖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該片以只花兩天一夜拍攝完成而聞名於世。“低成本電影拍攝時會受很多限制,但同時也會存在不少機遇。你可以大膽多賭一點,可以做更多嘗試。預算有限,所以你必須找到一種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解決拍攝中遇到的問題,來呈現你想要呈現的概念。”科曼曾經如此表示。

當然,成本低、時間短,並不代表科曼對於製作的電影沒有任何要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看準了美國社會風氣的激變,推出各種涉及性愛、迷幻藥、暴力的快手作品,既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也暗含着顛覆既有體制的社會寓意。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厄舍古廈的倒塌》海報

除了當製片人之外,科曼自己也做導演,其代表作是改編自埃德加·愛倫·坡作品的《厄舍古廈的倒塌》。該片在2005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選入電影遺產保護項目,獲得國寶地位。當然,更多時候,他的作品還是商業性勝過藝術性,講的就是一個“短平快”和低投入,不管什麼類型,能賺錢就好;如果還能額外再帶一些藝術性,那就更是意外之喜了。

不過,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着《大白鯊》等超級大片的上映,以及暑期檔概念的出現,好萊塢生態再次出現重大變革。之前暢行了幾十年的低成本電影,慢慢不再流行,失去了年輕觀眾。於是,科曼製作的b級片也逐步失去了影院通路,只能在錄像帶市場分得一杯羹。

“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去世,曾參與制作超500部影片 - 陸劇吧

伯格曼的《呼喊與細語》由羅傑·科曼引進美國上映

1980年代初,羅傑·科曼為尋求新機遇,也曾改換賽道,殺進了海外電影發行領域,將伯格曼的《呼喊與細語》、施隆多夫的《鐵皮鼓》、費里尼的《阿瑪柯德》等歐洲文藝片帶到了美國,而且還是在汽車影院內進行放映。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商業角度,好萊塢都不該那麼不計成本地拍攝大片:“我認為,在我們這個社會上,這些錢本可以用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

2009年,科曼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在我看來,想要獲得成功,你就必須抓住機會。現今那些最優秀的電影,基本都是由那些最敢冒險、最敢賭博的創新電影人完成的。所以我要對你們說,繼續賭博,繼續冒險吧。”他在獲獎感言中說道。

羅傑·科曼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多位好萊塢名人都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追悼。馬丁·斯科塞斯表示,“是羅傑·科曼讓我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作為製片人,他會制定指導方針,然後在此範圍內,放手給予我極大自由。事實上,正是他教會了我如何真正製作一部電影。我會永遠感謝他給我的那些機會和教導。我會永遠驕傲地說:我畢業於羅傑·科曼電影學校。”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