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我想一部好的戲就是人生的一面鏡子,讓每一個觀眾都在這個鏡子面前照見自我。不僅僅是欣賞藝術,也是對自己內心的觀照。”莫言在話劇《鱷魚》首演謝幕時說。
5月3日,由央華戲劇製作、莫言編劇的《鱷魚》在蘇州開啟全國首演。該劇由央華戲劇藝術總監王可然執導,趙文瑄、張凱麗、鄧萃雯、么紅、白凱南、李宗雷、王菁華等主演。話劇分四幕九場,通過一條無限生長的會說話的鱷魚,挖掘了人性深處的秘密,深刻探討了“慾望”這一主題。
《鱷魚》首演謝幕。主辦方供圖
十餘年構思“慾望之鱷”
莫言:從角色身上看到人性共同點
“很多情節是那樣熟悉,又是那樣陌生。創作團隊在劇本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創造,每個演員都對自己的角色有了深刻理解。”該劇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創作的首部原創魔幻色彩話劇劇本,構思十餘年創作而成。在首演演出之後,莫言表示,這個題材建立在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之上,話劇風格的呈現貼近故事本身。
該劇濃縮了“單無憚”背井離鄉去美國的十年逃亡生活,刻畫出其周圍人物群像。莫言客觀且冷靜的筆觸深刻揭露出底層知識分子在擁有權力後精神上的蛻變,即象徵慾望的鱷魚在適宜的容器中不斷長大,最終吞噬自己。他用辯證眼光看待“慾望之鱷”,以其一以貫之的誇張、幽默與諷刺手法在“虛”與“實”之間演繹出一場發人深思的話劇。
談及該劇背景,莫言說,舞台上演的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實際上也是發生在大家身邊的故事。這裡有誇張也有荒誕,但寫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主人公單無憚是不一樣的人,也能讓觀眾從角色身上看到人性共同點。
《鱷魚》劇照。主辦方供圖
荒誕表現賦予戲劇更多張力
“不間斷”表演進入沉浸式劇場
作為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話劇《鱷魚》有着荒誕的情節和獨特的敘事方式。導演王可然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舞台設計以荒誕手法反映了魔幻文學的特質,荒誕的表現賦予了戲劇更多張力和舞台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如何上演魔幻現實戲劇?“魔幻和荒誕必須根植於現實生活,必須擁有真實的生活基色,就如同任何抽象和現代藝術的基礎必須來自素描一樣。”王可然說。
該劇還將電影視效技術應用於戲劇舞台,為該劇賦予更豐滿、更立體、更鮮活的生命力。製作團隊介紹,成年鱷魚設計的動作幅度較大,有翻滾、遊動,還會在與演員互動時產生反應,主要凸顯的是鱷魚與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對照,呈現出的是鱷魚在成長,貪念也在成長。
“54000字的劇作排成話劇,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王可然坦言,3個半小時的觀演時間,沒有設置中間休息,希望讓觀眾感受“沉浸式”劇場,不斷體驗話劇帶來的衝擊和體驗。他表示,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條鱷魚,如何看待這條鱷魚?觀眾可以感受人性的複雜。
趙文瑄挑戰8頁紙台詞
“希望給觀眾帶來人生思考”
《鱷魚》從貪官單無憚的視角,通過對“慾望”的闡釋挖掘人性的奧秘。虛實相生,層層推進的情節也揭示出人生的虛和實皆在對慾望的把握。飾演單無憚的趙文瑄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海量的台詞是最大挑戰,光結尾的12分鐘獨白就有8頁紙,在表演時還需要有不同情感。“我會把台詞背下來,但並不會預設每句話的表達,根據當時的場景和感受給予真實的表演。”
趙文瑄。主辦方供圖
回憶排練的兩個月,趙文瑄坦言並不輕鬆,一開始覺得一些表演很難,但最後在導演的指導下共同完成了。這是人生中很寶貴的一次表演經歷,把自己表演的潛力儘可能發揮到極致。對於觀演期待,趙文瑄說,“希望帶給觀眾荒誕的幽默,更多還有人生的思考。”
趙文瑄和張凱麗。主辦方供圖
張凱麗與觀眾“同呼吸”
表演“分寸感”是新挑戰
張凱麗在劇中飾演單無憚的妻子巧玲,時隔7年再次回歸話劇舞台,她表示,仍然能找到對話劇的熱愛。雖然曾經出演過高官夫人,但這次卻是不同的表演體驗。這樣一部魔幻現實主義著作,劇情、人物、台詞都非常極致且具有風格化。
張凱麗。主辦方供圖
“對演員來說,把握好這個戲的表演‘分寸感’是一個新的挑戰。”張凱麗表示,這也讓回到舞台的她感到興奮,尤其在首演之後,再次感受到了現場的魅力。從觀眾的即時反饋來看,很多的設計,甚至一些現場碰撞的點,觀眾都感受到了。在舞台上,既和其他演員碰撞齣戲劇“火花”,又和觀眾“同呼吸”,整場表演淋漓盡致。
張凱麗表示,外在雖然風格化,有些“誇張”,但內心極其真實。越是外化,內里越要豐盈。不管對兒子的愛,還是對丈夫積壓的情感,選擇在恰當的時候爆發,希望能讓觀眾在笑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我希望帶給觀眾的是立體、飽滿有層次的角色,也是獨一無二的巧玲”。
鄧萃雯完成自己最好的表演
“話劇是有生命力的”
鄧萃雯在劇中飾演“瘦馬”一角,她表示,第一次嘗試話劇會儘力完成自己最好的表演。“也許不能在2個月時間裡變成說出很標準的普通話的演員,真正表演時,我把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在了角色中。”
鄧萃雯。主辦方供圖
因為劇情設定,鄧萃雯需要依託吊繩三次從高空“飛下”。為此,她特意去雜技團學習,慢慢克服生理恐懼。舞台上,鄧萃雯有很多設計和走位,她希望把角色詮釋得更加豐富、飽滿。
“跟電視劇表演不同,話劇可以一輪輪、一次次巡演,有很多次表演機會,它是有生命力的。當演完之後,聽到觀眾的回應後,可能會有新的感悟和啟發,做出不一樣的表演,這個角色會一直‘活下去’。”鄧萃雯說。
趙文瑄和鄧萃雯。主辦方供圖
影評人“納蘭驚夢”表示,這部作品裡有不同地域、不同鄉土、不同江河養育出來的不同語言面貌,共同呈現出一個龐大的鱷魚池塘。每個人物有每個人物的面貌、態度、神智,舞台系統把不同語言面貌彙集成一個龐大的人生的大江大海。
據悉,該劇在蘇州灣大劇院首演之後,將在南京、福州、煙台、鄭州、廣州等地展開全國巡演,8月30日至9月1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