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 | 胡毓婧
電視劇《與鳳行》正在熱播,該劇配樂融合了國風、民族、電子、流行多種風格,引發廣泛討論。其中,女主角沈璃持槍戰鬥時使用的《碧蒼戰歌》以人聲吟唱配合嗩吶,沈璃的主題配樂《碧蒼之名》由布達佩斯電影交響樂團演奏,董潔飾演的軍婦雲娘與戰死的夫君周三郎告別時的配樂《引忘川》則以類似梵文的唱法作抒情吟唱,ost歌詞借用宋代詩人李禺的迴文詩《兩相思》,正序讀為思妻,倒序為憶夫。
《碧蒼之名》演奏現場。圖源:微博@楊秉音
該劇音樂總監楊秉音曾為電視劇《警察榮譽》《鳴龍少年》,以及動畫《靈籠》《天官賜福》等不同類型的影視劇作品創作配樂。他指出,“現實題材的配樂不用去強調事實的客觀真實性,因為它離生活很近,觀眾不會想這個世界是假的,音樂在現實題材作品中的作用更多是用於引導觀眾體會角色情緒,直接引導故事劇情。”
“而古裝仙俠劇配樂創作的所有創意都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給虛擬的世界觀注入真實感,展示世界的真實性和多樣性,”楊秉音解釋,“影視劇拍攝的畫面其實是有限的,但是音樂可以把畫外的世界擴充出來,讓觀眾覺得畫面之外有一個真實的仙俠世界,讓大家像看書一樣有一些遐想的空間。”
在楊秉音看來,所有的影視劇都是在講人的感情,劇中人的處境都不一樣,實現音樂創作差異化,最重要的是抓住劇本身的情感表達。“如果只是傳遞美表達美,我會覺得方式和方法會受到局限,但如果講述人與人之間獨特的情感,在實操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表達。”
他舉例稱,比如《與鳳行》男主角行止是上古神,出場時要有遠古感,人聲唱法主要採用蒙古長調和呼麥,配樂傳達了他身份的神性和性格的淡然大氣。女主角的身份是一個善戰的王爺,她的代表台詞是“本王在此”,她就更適合爆發力更強的樂器,嗩吶一響,就能將她戰場上的霸氣瞬間展露出來。
“在動畫和遊戲音樂創作上,就只需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設邊界。因為這些作品裡的人物本身就是創新虛擬的,表現形式往往更不受到局限,”楊秉音補充道。
《與鳳行》海報
近幾年配樂成為影視劇營造東方美學的一部分。在楊秉音看來,中國樂器特點鮮明、有歷史感,能讓大家很快代入情緒。在《與鳳行》的創作中,他選擇以中國樂器為主,以電子樂、交響樂作為輔助。他提到,除嗩吶外,《與鳳行》配樂中的《賣參之人》中出現了類似於公雞打鳴的聲音,但它的聲音實際上來自於一種古代民樂,它既能模仿女主角鳳凰變小雞時的雞叫聲,又能當作一種搞笑的音效,調節氣氛。
隨着影視劇對配樂的重視度提升,配樂和ost曲目數量越來越多,《與鳳行》的配樂多達38首。楊秉音認為,影視劇配樂越來越“卷”,主要原因是觀眾對音樂的重視度提升,配樂也不再只是配合畫面,也是觀眾追劇場景外回溯劇情片段、調動記憶的方式。“變‘卷’對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只有行業真的有需求,才能引導我們創作出真正差異化的音樂,不然大家都做一樣的,製作層面也會很沒意思。”
也有觀眾質疑,“相比多年前播出的影視劇,如今影視劇的ost傳唱度為什麼沒有幾十年前的那麼高?”楊秉音認為,主要原因是如今信息變得非常繁雜,可聽的東西選擇大大增多。“以前大家欣賞作品的選擇空間有限,一部劇今年播了,明年暑期檔又重播,觀眾不知不覺看了很多遍,細節滾瓜爛熟。對於現在影視劇音樂製作難度提升了,製作層面比以前繁複很多,因為需要觀眾看一次就打動他們,(ost在這種情況下)要像以前一樣被傳唱是可遇不可求的。這也對音樂製作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技術經驗上還是在情感表達上,都需要更投入、更創新地為觀眾做出好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