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發布訃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鄭振香先生,因病於2024年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
訃告稱,鄭振香先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考古學家,是中國考古學家的傑出代表。鄭振香先生一生光明磊落,耿介樸直。她紮根田野,踏實嚴謹,潛心研究,成果卓然。她的去世是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損失。
3月15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大河報·豫視頻《看見》記者,遵從鄭振香先生遺願,喪事從簡,不做告別,“只有家屬和我們所的兩位領導代表大家前去。”
喚醒“婦好”的女考古學家
在大眾認知中,鄭振香的名字更多的和3000年前另一位非凡的女性——婦好聯繫在一起。
1976年,在河南安陽洹河南側小屯村西北角的一片高崗地上,時任殷墟考古隊長的鄭振香發現並主持挖掘了婦好墓,一座沉睡3000多年的殷商大墓,終於重現人間。
婦好,這位活躍在公元前12世紀前半葉,深受商王武丁寵愛,集王后、將軍、祭司等角色於一身的神秘女人,隨着鄭振香的指認重臨人間,這位只存在於甲骨文記載中的傳奇女性,終於得到考古證實,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首位女性軍事統帥。
很多報道都曾還原過婦好墓的發掘過程:當時小屯村一片高崗地被列入了“平整工地”的範圍,為防止有殷墟遺址遭到破壞,鄭振香帶領考古隊通過探桿鑽探,發現了夯土建築的痕迹。然而一個半月過去了,似乎除了房基並無其他遺迹,一些專家勸她是不是就此打住,因為按照傳統經驗,宮殿區內通常只有房基。
然而,面對大家的質疑,鄭振香沒有動搖。後來,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那時候我就想起一句話——寧可苦幹,不要苦熬。我就跟大家說,咱們還是干吧,幹下去總有個結果,沒有沒底的坑。”
奇蹟發生了,在鄭振香的指導下,一位老技工一探鏟下去,從8米深處帶上來一鏟黃土,裡面竟然夾着鮮紅的漆皮和一隻翠綠色的玉墜。
一座商代社會的寶藏由此打開。這個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隨葬品1928件,超過了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總和,被譽為“殷墟小百科”。
有媒體評價這次發現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殷墟考古發現中,影響最大、成果最多的考古發現;也是目前已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能夠與甲骨文聯繫斷定墓主身份與墓葬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國考古史與殷商史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018年10月13日,在殷墟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局共同向參與殷墟發掘保護並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考古工作者代表頒發了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紀念章和紀念證書。獲獎者共有6位,鄭振香名列首位。
因身體原因,89歲的鄭振香未能到場,她的學生唐際根替她領了獎。唐際根,90年代初曾跟隨鄭先生念完研究生課程並獲得碩士學位,曾長期擔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
在他看來,鄭振香能成為婦好墓的發掘者,除了靠緣分,更靠執着。唐際根在2021年撰寫的一篇短文中提到鄭振香及考古隊員們的駐地條件的艱苦。早年,他曾在隆冬時期到鄭先生的宿舍請教問題,對屋內陳設有過細緻描述:“易木板床上疊着的略顯干硬的被子”,以及“笨重而斑駁的書桌上,朱漆已成片脫落,桌面粘着蠟燭殘跡,告訴我昨夜先生曾經秉燭而讀”。
“1980年出版的《殷墟婦好墓》,是在艱苦條件下完成的。”唐際根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在發掘現場的鄭振香(左)
學術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成功的
3月15日,另一位殷墟考古發掘“功勛人物”紀念章獲得者,原安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孟憲武在接受大河報·豫視頻《看見》記者採訪時,也對早年安陽考古隊條件簡陋的駐地印象深刻,“當時工作站的駐地就小屯村西的一片空地,一排瓦房十幾間房子,西側是標本室,佔了一半的房子。東邊就是考古隊工作室和宿舍。當時工作站條件很差,吃的是井水,點的是煤油燈,冬天也沒有暖氣。”
八十年代,孟憲武曾因後崗發掘項目與鄭振香共同工作過一段時間,“她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在學術上很下功夫,是一位學術水平很高的老師。她工作成就太大了,殷墟婦好墓的斷代分期都是她搞的。”
在他印象里,鄭先生個頭不高,身材偏瘦,但精神頭特別好,“尤其是我去請教問題的時候,一請教問題,她興趣就來了,滔滔不絕。鄭先生喜歡讀書,而且喜歡鑽研。對學術上的一些觀點,特別喜歡說點自己的看法”。
孟憲武向記者回憶道,八十年代初他剛涉足學術論文寫作時,曾拿着文章向鄭振香請教,“鄭先生看完文章後直搖頭,不太滿意。她說小孟啊,你不要想得太大,學術這個東西是比較深厚的,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成功的。我建議你要去考古發掘的第一線,寫簡報,然後寫報告,時間長了,資料積累多了,再寫文章。”
“那次我印象特別深,我後來就按這條路走的。”孟憲武說。
2002年,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在北徐家橋村北首次發現了商代四合院式夯土建築基址。孟憲武把鄭振香請到了工地上,“鄭老師看了以後沒講什麼,只說先看看資料想一想,再讓我抽時間找她討論一下。後來我去了以後,她的話給了我很大鼓舞。她說這次四合院的發掘是殷墟第一次發現,這是很了不起的。”
在孟憲武的回憶里,對學生的工作,鄭振香總是持鼓勵和肯定的態度,在生活上也是一個和藹的長者。
在鄭振香離開了考古一線後。有一次,孟憲武到北京登門拜訪,受到了鄭振香的熱情接待,“鄭老師讓我晚上不要走,要請我吃飯。她不僅自己去,還讓陳志達先生去,老兩口都去。當時在附近找了個小飯館,鄭先生把菜單扔給我說今天點好的、隨便點。後來,我點了幾個菜,是鄭先生結的賬。”
孟憲武最後一次見到鄭振香是在七八年前,他去鄭振香家裡拜訪,鄭先生送了他一本書說“小孟,這書我也用不到了,送給你吧,你還寫了幾篇好文章”,孟憲武則回道“我沒白混吧”。
此後,直至鄭先生辭世,兩人一直未能再次會面。
鄭振香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圖源央視)
“我喜歡商文化”
事實上,鄭振香的學術成果遠不止一個婦好墓。在1989年臨近退休之際,鄭振香帶領的團隊,還在安陽小屯村東發現了商王武丁為其父小乙所建的宗廟基址,後來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59年,鄭振香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當年便去了洛陽考古隊任隊長,並於1962年到考古研究所安陽考古隊任副隊長。從此,她歷經退休、返聘,直到2002年丈夫生病、行動不便,這位倔強的女考古學家才離開了考古一線。
算下來,她在安陽整整待了40年。
訃告中,鄭振香的成就被簡短地記錄下來:曾先後參加洛陽燒溝、鄭州二里崗、漢河南縣城等遺址的發掘,晉南垣曲、平陸地區的田野調查,還曾參加了雲南省滇東地區的民族學調查。任洛陽工作隊隊長期間,參加了洛陽王灣等遺址發掘,並組織編寫了《洛陽發掘報告》。
任安陽工作隊隊長後,曾主持和參加發掘了大司空村、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婦好墓、宮殿宗廟區建築等遺存的發掘工作。在1962年主持安陽大司空村遺址發掘後,鄭振香先生首次利用殷商時期居住和墓葬遺存之間的地層關係,結合出土器物差異,奠定了殷墟文化分期框架。鄭振香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墓是殷墟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宮殿宗廟區丁組建築基址的發掘,是對小屯宮殿區建築布局的重要補充。鄭振香先生對殷墟考古和殷墟遺址的保護做出了卓越貢獻,主持或參與編寫了《殷墟婦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青銅器》《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安陽殷墟小屯建築遺存》《安陽小屯》等重要著作。
2022年1月,在央視播出的一期欄目上,92歲的鄭振香,在那處住了近30年,從未更換過傢具的住所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這是老人最後一次在公眾面前露面。
鏡頭裡,鄭振香依然口齒清晰,她向記者介紹着訂閱的報紙,談起最近在讀的書籍,“現在我主要就是看書,沒怎麼寫文章了。主要看王國維的書,他的書內容很多都是有關於商代的、有關於夏代的、有關於周代的。”
記者問為什麼選王國維的書看,老人回答:“我喜歡看商代的,喜歡商文化。”(據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