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當扮演皮埃爾的演員庫珀唱完最後一句歌詞,抬頭望向舞台上方壯麗的星環,彷彿看到來自1812年的彗星以無法形容的速度射向人間,這個場面觸動了現場觀眾,有不少人流淚了,因為感動,更因為不舍。自2023年12月29日開始造訪上海的“大彗星”——百老匯沉浸式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簡稱《大彗星》),在這裡相遇了超45000人次的觀眾,於這一夜暫別上海,它的身後,留下了一條絢爛的“彗尾”。
在《大彗星》首演巡演的最後10場演出中,全國各地都有觀眾趕來上海完成“告別儀式”,其中,有些觀眾已經看了六、七遍。作為一部百老匯新作品,《大彗星》此前在中國知名度遠不如《劇院魅影》《媽媽咪呀!》等經典劇,但憑藉獨特的氣質,它刷新了音樂劇觀眾以往的認知,同時吸引了許多原本不看音樂劇的觀眾。
2023年11月劇組集結排練,2023年12月29日在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預演,2024年1月14日移師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正式演出至3月3日,《大彗星》的國際化劇組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4個月,每一位演員和工作人員在分別的時候都是動情的。男主角庫珀·戈丁11年前曾經作為另一部劇的主演來華巡演,這次重返上海,他在盡情享受演出的同時,也享受着上海的生活,他在暫居的住處養上了綠植和金魚,對上海大劇院和前灘31演藝中心附近的飯館如數家珍,已然有了“把他鄉當家鄉”的親切。《大彗星》巡演落幕,他對上海戀戀不捨:“期待早日再回上海重聚。”
飾演“花花公子”阿納托爾的百老匯演員迪恩·塞斯塔里,是人氣最高的演員之一,他總是友善地出來和粉絲們見面,他說:“我小時候也總是會等着喜歡的演員幫我簽名。雖然我很想念家鄉的朋友和家人,但我很幸運能在這裡擁有如此多的擁抱和理解。”
其實,《大彗星》不同於中國音樂劇行業中的大部分粉絲向作品,它看似是典型的百老匯劇——載歌載舞,熱熱鬧鬧,但在音樂劇業內人士看來,它“提升了觀眾對音樂劇的認知”。一位資深音樂劇迷在社交媒體上寫了詳細的音樂解析,他評價《大彗星》“編曲太有個性了”,音樂“實驗性強”“非套路”,“作曲上相當精彩”。
這樣的觀眾反饋不令人意外。該劇總製作人葉飛引進這部劇時,就秉持着“音樂劇市場不能只是反覆演那幾部經典”的態度,他表示:“音樂劇產業發展最快的上海,觀眾需要更多有新意的作品上演”。《大彗星》在經典劇和粉絲劇之外,提供了全新的市場樣本。作曲家金復載評價說:“這部作品證明了音樂劇的多樣性,為中國原創音樂劇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思路。”
降臨上海的《大彗星》,雖然故事版權是百老匯的,但正如中方導演周笑微所感嘆的:“除了故事和音樂,站在舞台上,目之所及都是中國音樂劇人的自主版權,感覺特別驕傲和自豪。”這部“上海製作”,給百老匯帶去了很多的驚喜。該劇原版導演克洛伊·特里特受邀擔任了上海版的導演,她說,中國團隊夥伴的創新屢屢讓自己“感覺興奮”,“我還沒啟程前來上海時,就已經看到了舞台設計和燈光設計的效果,設計師用vr技術讓我提前感受到了舞台的最終呈現;中方的視覺設計師也顛覆了百老匯版的服裝設計,大膽卻又極度鼓舞人心。”
“我們希望帶來一部‘來自百老匯、超越百老匯’的作品。”該劇出品人、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談到,從音樂劇產業的大環境來說,“這是上海乃至中國音樂劇產業發展至今的必然,我們已經成為國際音樂劇市場上的一個重要的力量。”22年前,在大部分中國觀眾對音樂劇尚無概念時,上海大劇院引進了英文原版音樂劇《悲慘世界》,當時這部經典作品連贊助商都找不到。到如今,音樂劇已經成為中國演出市場的重要力量,22年的時間,中國音樂劇經歷了“引進、漢化和原創”的戰略進階。
在中國原創音樂劇“捲起來”的大環境中,上海大劇院決定“向前跨一步”,因此產生了《大彗星》:“這是一個創新性的行動,組建國際製作團隊,由中外演員共同呈現全英文演唱的劇目。我們學習百老匯的製作流程,同時展示上海的製作能力。”張笑丁認為,這種中外互鑒的模式,為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更新思路,解鎖新的方式。她也期待,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豐富性,能激發中國音樂劇人“在國際舞台講好中國故事”的信心:“我們不能總是跟着跑,要考慮如何更多地參與、要跟先行者在同一賽道做事。”
作者:柳青
文:柳青圖:劇院供圖編輯:姜方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