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李昌 特約撰稿人 郝笑
“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不能分辨黑夜或天明,是誰偷偷偷走我的心,我的眼睛看不見我自己......”“歌神”張學友一襲華服立於舞台,款款唱着《偷心》。這是一首誕生於30年前的歌,2024年1月19日,張學友在福建泉州舉辦個人演唱會時稱,1994年至今,這首老歌一共只在現場演唱了三次。
近日,《繁花》熱播,《偷心》等老歌飆升至各大視聽軟件的首頁。阿寶的細膩情感伴隨歌聲絲絲入耳,觀眾們也跟着《繁花》走進了金曲頻出的90年代。實際上,除了《繁花》,近期《漫長的季節》、《平原上的摩西》等熱播劇,也瞬間帶領觀眾們穿越回90年代。
玻璃下壓着的泛黃照片、吃飯用的搪瓷缸碗、巷子里的二八大杠自行車......就連畫面都透露出老舊質感的90年代影視劇,到底有怎樣的魔力?30年前的聲音與故事,為什麼現在重新“翻紅”?
製作精良的藝術
羅大佑、劉文正、張國榮、張學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金曲從車載播放器里傳出,很快佔據整輛車,連同車玻璃一起隔絕了冷風。寒冬臘月的南方,濕冷難耐,從家到單位的路程不算近,高海禮每天都在這些音樂的陪伴下度過。
高海禮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30年前,每月他拿着一百元的工資,也要抽出20元去買磁帶。當年收音機里傳出的裊裊餘音,如今換成了手機、車載音響等播放器,高海禮還在聽。數十年已過,高海禮不是沒有聽過時下流行的新歌,只是90年代的音樂,始終是他心中的藝術頂峰。
“那時的樂壇,可以說是‘神仙打架’。”高海禮記得,彼時有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又有beyong樂隊、鄭智化、李宗盛等人,就連新晉小生謝霆鋒推出首張個人專輯,都反響熱烈,被盛傳為四大天王的接班人。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大街小巷就風靡着新的流行樂。
香港樂壇“神仙打架”,內地流行音樂也蓬勃發展,各地電台開始新增“點歌”等節目,熱線電話響個不停,高海禮有時也想點歌,但都打不進去電話。和朋友們去唱“卡拉ok”,這些歌就出現在榜首,幾乎人人都愛唱。
時光荏苒,“卡拉ok”里拖着長線的話筒早已消失,高海禮終於對榜單上的歌一無所知,可這不妨礙他和朋友們繼續沉醉在老歌之中。
“離家的孩子夜裡又難眠,想起了遠方的爹娘淚流滿面。”90年代的歌曲並未因歲月蒙塵,2024年1月底的一個聚會上,80後甘仕榮和90後慕宏舉合聲清唱起這首歌,慕宏舉說這是他小時候學的第一首歌,甘仕榮則是從小聽到現在。甘仕榮最愛這些歌曲的歌詞,他還曾將歌詞抄在紙上,累積成厚厚一本,至今都沒能忘卻,朋友們笑稱他為“活的中華曲庫”。
出生於2000年的女孩陳詩澤,在大學時開始廣泛地聽“老歌”。彼時短視頻平台已經流行,節奏反覆、曲調單一、歌詞淺顯的“口水歌”開始爛大街,即便陳詩澤不聽,都會唱兩句。然而真正走進她心裡的,還是這些誕生於90年代的歌。
備戰考研時壓力很大,所有人都埋頭努力,她有時覺得煩悶,但只要打開音樂播放器,循環起陳奕迅和張國榮的歌,陳詩澤的心就會慢慢平靜。她鍾愛張國榮,“哥哥”的聲音溫柔又有力量,彷彿一隻手輕輕托住想要下墜的人。她也愛老歌的歌詞,陳奕迅的一曲《葡萄成熟時》,總能教她繼續堅持,“問到何時葡萄先熟透,你要靜候,再靜候,就算失收始終要守。日後,盡量別教今天的淚白流。”
2023年,李可去聽陳奕迅演唱會。受訪者供圖
重返90年代
如今,“90年代金曲”已經成了一個分組。無論在各大音樂app上,還是ktv榜單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接觸得多了,有時陳詩澤也會想,90年代究竟是什麼樣?為什麼讓人流連忘返?
老歌讓她和過去產生連接,“那似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繁華的洋場上遍地機會,走在路上的人們朝氣蓬勃。有人走出小鎮闖出一片天,有人紮根鄉土為家鄉改頭換面,人人平等,齊家歡樂。
“他們那時候感覺很有朝氣。”出生於1998年的李可是被年代劇吸引後,開始對90年代感興趣的。這些天她正沉迷《繁花》,向來喜歡上海的她了解到,原來當時的黃河路還有着這樣的往事,“有些紙醉金迷,不是大多數普通人過的生活,但是不妨礙我們去感受別人過的這種生活。”
電視劇《繁花》海報
90年代是中國發展迅速的年代,大部分的電視劇將之刻畫得樸素,李可看着電視劇里的人演着當時的家長里短和青春志向,卻發現每個人眼睛裡都有光,彷彿一切充滿了希望。翻看父母當時拍攝的照片,李可也覺得和當下這代年輕人很不一樣,“雖然沒什麼錢,物質生活沒有現在富足,但是壓力比現在的年輕人少了很多。”
即便對90年代沒有太多記憶,90後女孩朱冬還是對這類電視劇產生了共鳴。《大江大河》里的主角從小山村考上大學,改變了一生的命運,讓她聯想到自己從村裡考上985大學的經歷;《父輩的榮耀》里懂事的小女孩總會擁有一件尺碼更大一些的鞋子或衣服,等長長還能穿,讓她想到小時候自己也是這樣成長的。
甘仕榮出生於湖北農村,青春期時聽的歌曲,都成了激勵他前進的力量。“行盡了許多的崎嶇路,還前去,才能知境界更高”“道路段段美好總是血與汗營造”......在一首首歌曲的陪伴下,甘仕榮走出農村,考上頂尖學府,身份從警察轉為律師,紮根北京城。如今歌詞本早已泛黃不知所蹤,但這些歌詞卻牢牢印在了他的腦海里,鼓勵他前行。
在90年代聽磁帶播放《童年》的高海禮,如今再聽起老歌,不僅懷念着“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還懷念着當時聽歌的自己,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正和愛人開始攜手經營小家庭,對未來滿懷希望與信心。
音樂愛好者李可家中的黑膠唱片機。受訪者供圖
“加了濾鏡的回憶”
但要說最打動朱冬的,還得是年代劇里“家”的感覺。
《金婚》、《父母愛情》、《喬家的兒女》這類電視劇,一演就跨越了好幾十年,一代人的青春與衰老都在屏幕里一一呈現。朱冬特別喜歡這種感覺,一家人一起奮鬥,日子從苦到甜,生活越來越富足,親情也一直守護在身邊。她打趣稱這是“中國人的血脈覺醒”,喜歡上“中國式的大團圓”了。
有的角色過於奉獻自己,朱冬有時看了覺得“挺無語的”,但她有時也在想,是不是只有在那個樸素的年代裡,才會真的有人一直燃燒自己,照亮家人、愛人或者朋友。當下的時代是快節奏、高焦慮的,人們在每件事里斤斤計較,為愛付出總會被罵“戀愛腦”,可在那個年代裡,即便車馬郵件慢,也總有一份值得託付的感情。
李可有時也羨慕90年代的生活。她看《我們的日子》、《人世間》這類電視劇,覺得當時的生活有滋有味,無論是公務員、生意人,又或者是在舞廳唱歌的人、給別人洗腳按摩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勞動活得很好,每個人也都覺得自己的職業是有意義的。想要安穩就過安穩的生活,想要拼搏就出去闖蕩。
而且,當時鄰裡間的關係也非常親密,大家都在一個廠子裡面上班,下一代人的年紀也都差不多,幼兒園、小學、初中,都在一起讀,下了課就一起在院子裡面玩,即便生活沒有大富大貴,也能在平淡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李可說,“這是一種簡單的快樂。”
“90後、00後們樂於接受90年代影視劇、金曲,是對長輩扎紮實實奮鬥過的青春歲月的認同。此外,他們也會從中尋找‘心理代償’,比如很多年輕人注意到90年代沒有現在這麼卷,就會覺得很美好。”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張都表示:“70後、80後願意在影視、歌曲中穿越回90年代,因為那些場景和聲音勾起了他們或青春或年少的記憶——人人心中都會有一個‘ps軟件’,把過往加上濾鏡、修飾的完美無瑕,然後留存在記憶里,所以,加了濾鏡的回憶永遠要比不加修飾的現實精彩,而影視、歌曲中的90年代則更加升華了回憶。”
(陳詩澤、高海禮、朱冬、李可為化名)